![]() 忽必烈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他打敗弟弟阿里不哥,滅掉南宋,平定諸王叛亂,幾乎戰無不勝。然而,忽必烈對外用兵卻屢遭挫折,全部以失敗而告終。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和驚詫。 中國歷代有個慣例,每當新君登基的時候,都要告諭四周鄰國,鄰國應該遣使祝賀。忽必烈當了皇帝以后,也照例行事。高麗、安南等國都表示祝賀,并稱臣納貢,可日本國卻不買帳,不予理睬。忽必烈十分惱怒,一個海島小國,竟敢藐視天朝大國,必須教訓他一下。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令由蒙古人、漢族人、高麗人混合編成的三萬多元軍,乘兵船九百多艘,從高麗的合浦港出發,向東攻擊日本。 元軍順利登陸,接著向九州島進軍。日本國多是山地,元軍不擅長山地作戰,進展遲緩。面對元軍入侵,日軍奮起抵抗,戰事十分激烈。在日軍頑強抵抗下,元軍不能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日本腹地。 ![]() 恰在這時,海上刮起了臺風,風雨大作,掀翻了元軍兩百多艘兵船,許多將士葬身大海。元軍意外遭受了重大損失,只得撤兵,第一次討伐日本無功而返。 日本擊退元軍以后,信心大增,就在沿海一帶修筑堡壘,加強防御,并兩次殺害忽必烈派來的使者。忽必烈大怒,積極籌劃第二次伐日。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忽必烈接受了上次兵少的教訓,組織了十幾萬兵力,兵分兩路。一路由蒙古人和高麗人組成的軍隊四萬多人,仍然從高麗出發;一路由漢人范文虎為主將,率領十萬漢軍,乘三千五百艘戰船,從浙江寧波出發。范文虎帶領的十萬漢軍,是由南宋投降元朝的軍隊組成的,實際上是原來南宋的軍隊。 兩路大軍夾擊日本,聲勢浩大,一舉奪取壹岐島,然后向九州進發。日軍并不屈服,而且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隨即展開大舉反攻,把元軍又趕回了海上。 當天夜里,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海上又刮起臺風,而且比第一次臺風更加劇烈。狂風呼嘯,海浪滔天,摧毀了元軍大部分船只。范文虎只帶少數人僥幸逃脫,其余十幾萬元軍沉入海底,葬身魚腹。 ![]() 日本人大喜,舉國歡慶,廣泛開展拜神活動。他們認為是上天相助,降下神風,將入侵者毀滅了。從此,日本對神風頂禮膜拜,在二戰中組織了許多“神風特攻隊”。 忽必烈兩次伐日失敗,固然有意外原因,但即便沒有臺風,伐日勝算也不大。因為兩次伐日動用的兵力,蒙古兵很少,多數是高麗人和南宋投降的部隊,戰斗意志和士氣普遍不高。 忽必烈兩次伐日沒有成功,而且遭受重大損失,但他仍然繼續對外用兵,后來不打日本了,而是遠征安南。 安南是越南的古稱,在現在越南的北部,自秦朝開始就屬于中國領土,唐朝在那里設立了安南都護府,所以被稱為安南。在五代十國混亂的時候,安南開始獨立,但長期以來仍然屬于中國的藩屬國。 忽必烈稱帝時,安南國王遣使祝賀,稱臣納貢,忽必烈十分滿意。后來,忽必烈為了控制安南,設立了安南宣慰司,不斷插手安南事務,雙方產生了矛盾。安南國王沒有經過元朝批準,自己立了繼承人,引起忽必烈極大不滿。 ![]() 于是,忽必烈以安南“不請命而自立”為由,予以譴責,并擅自宣布,由安南宗室陳遺愛為安南國王,廢掉原來的國王。安南當然不服,殺了陳遺愛,與元朝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公元1284年,忽必烈決定武力征服安南,命右丞相唆都、第九子脫歡為主將,率兵南下。唆都是元朝名將,久經沙場,可是,他帶領的南征軍,仍然以南宋投降的部隊為主體,蒙古兵不是很多。 安南早有防備,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抗擊元軍。安南軍隊采取靈活戰術,集中兵力專打漢人的軍隊。漢人軍隊本來戰斗力就差,又對元朝滅宋心懷不滿,沒有斗志,因而一觸即潰。皇子脫歡又中了敵人的美人計,屢吃敗仗。元軍作戰失利,唆都引兵撤退,不料中了埋伏,死于混戰之中。元軍主將被殺,軍心渙散,只得無功而返。 忽必烈很不甘心,三年之后,又調集江浙、湖廣、江西三省的軍隊,號稱五十萬人,由蒙將奧魯赤和漢將張文虎率領,第二次大舉攻打安南。這一次,漢人軍隊仍然占多數。 元軍人多勢眾,聲勢浩大,可大多數是南宋投降元朝的部隊,軍心不穩,戰斗力不強。安南人知道了這一情況,心生一計,令士兵們全都穿上宋朝的服裝,與元軍作戰。元軍中的蒙古兵見了,皆大惑不解,認為是南宋勢力又起;而漢人士兵見了,同病相憐,皆無心作戰,都一哄而散了。 ![]() 安南境內山地眾多,林木茂盛,安南軍隊憑堅據守,元軍進展不大。進入夏季以后,天氣炎熱,酷暑難忍,蚊蟲肆虐,瘟疫流行,大批元軍死亡,士氣低落,難以再戰。安南軍隊趁機發動反攻,元軍傷亡慘重。無奈之下,元軍只好撤兵北返,再次以失敗而告終。 忽必烈兩次征伐安南失敗,十分氣惱,經過一番準備之后,第三次派兵攻打安南。不料,元軍出兵不久,忽必烈就死了,只得撤兵而回。就這樣,元朝始終沒有征服弱小的安南。 許多人懷有疑問,蒙古鐵騎天下無敵,為什么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安南?其實,原因很簡單,攻打安南的元軍,不是昔日橫掃歐州的蒙古鐵騎,而大多數是士氣不高的漢人軍隊。另外,再加上地形不利、水土不服、疾病流行等原因,所以,元軍始終不能取勝。 忽必烈頻頻對海外用兵,除了能夠滿足他的稱霸野心之外,并沒有多大的戰略意義。因此,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忽必烈多次對外用兵,實際上是在借刀殺人,借外敵消滅南宋的投降力量。 在忽必烈滅宋戰爭中,有不少南宋軍隊投降。忽必烈對他們并不放心,可又不能全部殺掉,于是采取了借刀殺人之計,把他們驅趕到海外戰場上,依靠外部力量把他們消滅。究竟是不是這種情況,只有忽必烈自己心里才最清楚。 忽必烈如果真有這樣的意圖,那他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必然會激起漢族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反抗。請看下一集,南方反元此起彼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