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作為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筑是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吸引著成千上萬、絡繹不絕的游人。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造型奇特,既像貝殼,又像風帆,據(jù)設計師自己說是剝橘子時由錯落層疊的橘子瓣得到的靈感。 說起悉尼歌劇院的建成,可謂一波三折,像是一幕跌宕起伏、復雜傳奇的戲劇,喜怒哀樂五味雜陳。1956年任澳大利亞總理的凱西爾在一位擔任樂團總指揮的好友的建議下,決定在悉尼興建一座歌劇院,向全世界征集設計方案。有來自 32個國家的 223 個方案參選,美國著名建筑師沙里寧等人組成評委會對其進行評選。沙里寧看過初選出的幾個方案均不滿意,當他從淘汰的方案中看到丹麥建筑師伍重的方案時,立刻被圖紙上那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脫俗超群的設計震撼了。雖然那根本算不上是正規(guī)制圖,只不過是一張素描的示意草圖。但沙里寧卻堅信那是藝術的珍品,是偉大不凡的建筑,他力挽狂瀾,勇排眾議,最終說服了其他評委,確定當時年僅 38 歲,名不見經(jīng)傳,以前也從未到過悉尼的伍重為優(yōu)勝者。悉尼歌劇院可以說是從紙簍里撿回的20世紀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 歌劇院獨特的造型設計,使它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但要把伍重方案的殼體形象付諸實踐,卻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要克服一系列復雜而困難的技術課題。1959 年,歌劇院正式破土動工,但中間幾度停工,為研究和設計殼片的結構,以確保其不會崩塌就用了整整 5年時間,施工費時 3 年多。負責結構設計的英國著名工程師阿魯普稱“這不是一項業(yè)務,簡直是一次戰(zhàn)役”。許多人諷刺它是未完成的交響曲,懷疑工程是否能夠最后完工。 耗資巨大的工程費用問題,竟然成了當時朝野兩黨權力斗爭的焦點和籌碼,支持歌劇院工程的工黨政府因被對手攻擊為“不惜巨額財力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是奢侈和浪費,把大部分財力用于悉尼歌劇院的建設而忽略了醫(yī)院和其他福利事業(yè)方面的投資,置人們的生死于不顧”而在 1965 年的大選中下臺。新一屆政府繼任后,以造價超過當初預算的 > 倍為由,拒付所拖欠的設計費,同建筑師伍重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矛盾不斷激化,最終伍重被迫離開。他于 1966 年憤然離開澳大利亞,當時,歌劇院已完成了 四分之一 的工程。 從那時起,伍重再未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即使完工后的悉尼歌劇院以其獨特的美麗獲得了全世界的矚目,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征,他也未曾回來看過一眼。伍重離開后,工程由澳大利亞的建筑師合力,終于在 1973年完成,并于同年10月20 日舉行了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xiàn)場。至此,悉尼歌劇院經(jīng)過 14年的艱難曲折終于建成竣工,總計金額達 1.02億美元,是原來預算的 14 倍。 悉尼歌劇院自建成以來,就被世界上許多藝術家公認為世界上最有靈感的建筑。著名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歌劇團、音樂家均以能在此演出為榮,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藝術家們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有數(shù)百萬人出席在這里舉行的各種活動,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