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八段錦等養生功的基礎是放松和找平衡。
就找平衡而言,通過站樁更容易把握其細微之處。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對樁功研究非常深入,但是對于初學者而言,大師的高級標準有時候并不一定適用。學習王薌齋的弟子,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啟發。
王薌齋的弟子中,于永年老師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于永年(1920-2013),1944年就隨王薌齋學習大成拳,1953年第一個用站樁法治療慢性病。他最特別的貢獻在于,創新發展王薌齋的理論,將站樁功與道德經哲學結合起來,并試圖通過現代科學闡釋站樁功法的原理。
用現代科學闡釋中國古養生法,嚴格來講并不完全準確,但是卻提供了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并由此產生信心的基礎。
于永年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第二隨意運動”概念,指出站樁通過逐步訓練休息肌的收縮運動,是更深層次的運動。
于永年還講,腳部支撐點的變化對于站樁會產生不同的強度和效果。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還可以通過于永年講的腳步支撐的變化來把握“樁功平衡”的細微處。
一.四種腳位的不同作用
于永年講,一般而言,站樁時,腳位可分為四種,不同腳位對于身體平衡和運動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一種是,外八字腳位。
適合初學者,這種腳位最容易平衡,運動量最小,最容易把握。
外八字類似,站軍姿后的,兩腳都稍息。
腳跟相距25-35厘米;腳尖相距40-50厘米;腳尖和兩腳跟連線成50-70度角。
其實就是,腳跟略窄肩寬站立,腳尖兩側外擺。
第二種是,平行腳位(于永年說二字形腳位)。
兩腳平行或低于20度外擺,兩腳距離30-40厘米,基本上肩寬站立。
這種站法,平衡難度增加,特別是膝蓋彎曲情況下,需要一定的訓練,同時運動量也增大。
第三種是,斜步腳位
相當于第一種外八字腳位,一只腳向前邁一步(50-90厘米),形成兩只腳一前一后,站樁。
這種平衡難把握,運動量也更大。但恰恰是平衡難以掌握,通過這個腳位更容易體會到重心的變化,反而是最方便的練習平衡的腳位。
第四種是:反步腳位
反步腳位最難,運動量最大,平衡最難把握。
相當于第二種,二字形腳位,一只腳前邁一步(60-90厘米),然后腳掌向外扭轉,與雙肩成0-30度,最難是與肩平行,但后腳腳跟不能離地。
二.腳步支撐點變化訓練平衡
上述四個腳位都能通過腳底部支撐點的變化來感受平衡感,以及增加運動量和難度。
但用平行腳位最方便。
腳底支撐的變化,分為:腳心,腳掌,腳跟。
初學者一般采取,腳心部支撐點。這最容易把握平衡。
說是腳心點,其實是全腳掌著地,只是站樁時,全身中心的垂線支撐點落于腳心。
但別小看,初學者往往很難完全腳心支撐,反而是前后搖晃,一會重心腳跟一會腳掌。做到立正時很平穩不晃動腳心支撐,然后再臀部下坐,找到平衡,重心在腳心。這時,基本的平衡就找到了。
做到腳心支撐,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完成八段錦等導引術的拉伸動作。
想更明確感受腳心支撐,還可以用小沙袋墊腳心,腳掌和腳跟都輕微著地。
如果還想更進一步,就可以練習:腳掌部支撐。
這時,需要腳跟離地,全身中心垂線支撐點落于腳掌。
初學者可以采取腳跟墊高法,如用斜坡傾斜地面,顛小沙袋等。不要嘗試高跟鞋,臺階,磚頭墊哈。抬高角度不要超過30度最好。
腳掌支撐,身體會前傾,不易找平衡。大腿和小腿肌肉會加強收縮,運動量會增加。開始會肌肉緊張,通過訓練,肌肉慢慢放松下來,身體也會平衡。
當然,最難還是,腳跟部支撐。
開始,可臀部下坐,腳掌和腳著地,身體后靠,重心落腳跟,腳掌輕微受力。后可逐步重心后移,腳掌幾乎不用力。平衡最難把握,運動量也最大。
其實,我們可以降低難度,只是通過有意改變支撐點從前到后的變化,來感受平衡的轉換。
腳底支撐點的變化,還同時能保持平衡,那么找平衡這個基礎就算打好了。
再練習一般的養生導引術,就會更得心應手。
總結:
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八段錦等養生導引功法的練習過程,會發現,每一式從預備式到完成,都是找平衡,并達到平衡的過程。如果動作能始終保持平衡的狀態,那么心境也會在一種平和的相續中。那所謂的“心息”相依也就不遠了。
衛昌國學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