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閱讀 筆者多年來以“傷寒”方與時方配合應用的經驗介紹于下: 宋某某,男,6歲。1979年10月15日診。 患兒臍周疼痛二天,嘔吐、不能進食。一醫予藿香正氣水一瓶,服之無效。大便五天未行,不排氣,且吐出蛔蟲四條。 檢查:腹膨脹,可見腸形,腸鳴音亢進,有氣過水聲。面有白斑,苔淡黃而膩。腹部透視見多個梯平面。 診斷為:蛔蟲性腸梗阻,予小承氣湯合與烏梅下蛔湯,藥用:枳實12克,厚樸10克,大黃12克(后下),烏梅13克,川椒5克,干姜5克,川柏5克,檳榔10克,沉香5克,桃仁5克。兩煎混合,分兩次服。 當晚大便即通,排蛔蟲20余條,癥狀減輕。續予一服,又下蛔20余條,大便量多,癥狀消失,知饑納食。后以香砂六君湯三劑恢復脾胃功能。 按:小承氣湯有通下之力,無驅蛔之功,合烏梅下蛔湯才得蟲便齊下,梗阻解除。烏梅下蛔湯系筆者自擬的經驗方。 此方從烏梅丸化裁而來,取酸苦辛和,以制蛔、驅蛔、下蛔,配以沉香、桃仁,乃取法吾師江心鏡先生治療腸梗阻的經驗配伍。 梗阻之病不無氣滯血瘀之癥,蛔蟲內結亦會擾亂腸道氣血。沉香、桃仁一氣分藥,一血分藥,以此調氣活血,協承氣湯以通腑解結,療效頗佳。 吳某某,男,37歲,農民。1978年5月10日初診。 自訴:胃痛五年余,伴噯氣、泛酸,胃納欠佳,痛而喜按,得熱食或溫敷則減,舌淡苔白膩。鋇餐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辨證:中陽虛虧,肝脾失調。 予以:小建中湯:桂枝6克,炙草4.5克,白芍20克,大棗四枚,生姜四片,飴糖三匙,五劑。 癥狀稍減,但酸水增多,即加高良姜6克、香附6克,續服五劑,癥狀大減,后以上方連服兩月,痛未再作。 按: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辨證為虛寒者,小建中、黃芪建中均有可靠的療效,后發現酸水多者,療效不夠理想。 究其原因,一則芍藥酸寒,雖有緩急舒肝之利,不無助酸之弊。良附丸溫中散寒、作用在胃,針對性很強,既符寒者熱之之義,又能條達肝木,制其酸水。 如病久、黑便、挾瘀者,再合左金丸合用,因其制酸力頗強。 3、大柴胡湯合膽道排石湯治療膽囊炎膽石癥 周某,男,55歲,干部,1983年4月25日。 患膽囊炎膽石癥已15年,每因多食油膩后發作,右脅肋陣發性劇烈疼痛,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口苦,尿黃,大便結。 檢查:急性痛苦面容,鞏膜黃染,右上腹壓痛,莫非氏征陽性,體溫38.5攝氏度。 査血:白血球15,000,舌紅苔黃,脈弦數。 擬為濕熱郁阻,少陽陽明同病,治以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予大柴胡湯合膽道排石湯(天津南開醫院方)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白芍9克,半夏9克,枳實9克,大黃9克,大棗三枚,生姜三片,金錢草15克,茵陳15克,郁金9克,廣香5克。 三劑后癥稍減,六劑后熱退,疼痛明顯減輕,九劑后癥狀消失,黃疸消退。 可見辨病、辨證均有局限性。 檢閱仲景原著,大柴胡湯證沒有黃疸、小便短黃、苔黃膩等癥狀的描述,而這些癥狀又多為膽嚢炎膽石癥發作期的常見癥狀,系濕熱內蘊所致。 大柴胡湯可瀉下熱結,但利濕退黃不足,更無論排石。合茵陳、金錢草、郁金、木香,分解濕熱,排石退黃,明顯地提高了療效。 筆者亦曾以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金錢草治此癥,獲效亦佳,與上方相比,難分軒輊。 陳某,男,4歲。1980年10月3日診。 病已三天,發熱39℃,咳喘,西醫診為“支氣管肺炎”,予青、鏈霉素治療兩日,體溫38.5℃,咳喘未已,煩躁哭鬧,不納腹脹,小便黃,大便溏而不爽,脈滑數,苔黃膩。 脈癥合參,乃風熱犯肺,痰滯內結,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消滯。 投麻黃5克,杏仁9克,甘草4.5克,石膏20克,六曲6克,焦楂6克,茯苓15克,半夏9克,陳皮5克,連翹9克,炒蘿卜子4.5克。 煎服兩劑后,下臭穢溏便兩次,咳喘大減37.5℃,續兩劑,諸癥瘥,擬清肺健胃善后。 按:小兒藩籬疏,肌膚薄,易招外邪;脾胃弱,過食易影響脾的健運而釀痰夾滯。 內外合邪,氣道壅阻,肺氣不得宣暢,投麻杏甘石合保和丸,辛涼宣泄,化痰消滯,痰滯去,腑氣通,肺氣即恢復其速降功能,咳喘自平。 麻杏甘石湯長于宣肺泄熱,但化痰之力不足,于積滯無能為力;保和丸能化痰消滯,但短于宣肺平喘。 兩方合用,取長補短,故諸癥立解,更何況保和丸“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張秉成《成方便讀》)。若用千金紫丸,于藥汁中化服,效果更捷。 范某某,女,62歲,1983年12月18日診。 咳喘三十載,每于冬春季節犮作。近日受寒后宿恙發作,咳嗽氣喘,不能平臥,喉間痰鳴,咯吐不利。痰白如涎,胸悶腹脹,納食呆滯,脈滑,舌苔白膩。 處方:茯苓20克,甘草5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細辛6克,炒蘿卜子9克,炒白芥子9克,炒蘇子9克。 二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六劑后癥狀大減,可以平臥;九劑后癥狀消失,以香砂六君子湯鞏固。 按:冬春兩季,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病人多易發作,如辨證為寒飲內停,肺失肅降證,用此合方效果較好。 兩方均為溫肺化痰之方,前者溫肺暖脾力大,實為治本之方;后者降氣消痰力勝,多為治標之藥,兩方合用,則虛實兼顧,標本同治。 |
|
來自: 追夢文庫 > 《經方時方配伍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