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漏人 1948年12月15日,安徽雙堆集(今屬濉溪縣),天寒地凍,萬物藏蹤。 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指揮部內一片悲戚。 兵團司令官黃維和副司令官胡璉等人,正在做最后的打算。 此時中原野戰軍已將十二兵團各軍打得殘破不堪,只待發動最后一次總攻,國軍就將毫無疑問地崩潰。 黃維打仗雖不怎么樣,卻有一股寧死不降的氣概,準備與兵團部共存亡。 ![]() 副司令胡璉平素與黃維有些芥蒂,此時船將沉矣,二人同命相濟,將嫌隙擱置一邊,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胡璉勸黃維不要輕易言死。 捱至入夜,黃維終于同意逃跑。在一片令人聞風喪膽的解放軍沖鋒號聲中,黃維和胡璉各坐上一輛坦克,沖出重圍。 誰知剛跑出沒多久,黃維乘坐的坦克便拋了錨,只好打開坦克徒步奔逃,沒走幾步便被生擒活拿。 胡璉僥幸坐坦克逃離戰場,一直跑到包圍圈外,坦克油料耗盡,他帶著幾個人灰溜溜跳了出去。 也真是天命使然,這事沒辦法說理。 戰后劉伯承下令計點斃傷俘敵人數,重點要清查俘虜敵軍官數量,尤其是十八軍這個老對手。 戰前劉鄧首長已聽說胡璉赍命而來,給十二兵團加油打氣。 原來十二兵團以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為主干,胡璉原本是該兵團司令的不二人選,因為白崇禧從中作梗,蔣介石為順利將十二兵團調往徐蚌,故照顧白崇禧的面子,挑選黃維當兵團司令,胡璉當副司令。 雙堆集被圍時,胡璉本已到南京向蔣介石當面求援,但蔣國防部已無兵可調,胡璉在南京逗留數日,聽說十二兵團局面越發危急,便向蔣介石申請再到重圍之中,堅決與他的老部隊十八軍共存亡。蔣介石嘉許其志氣,親書手令,讓胡璉帶上,坐飛機飛到雙堆集。 十八軍(即整編十一師)是中野最難纏的對手,劉鄧大軍多次與之纏斗,都未能制其死命,反而被胡璉咬了好幾口。后來胡璉還到華東戰場,在南麻與粟裕大戰一場,給粟裕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 所以劉伯承非常關注胡璉的下落,要部隊重點查找。 查來查去,兵團司令黃維和十八軍軍長楊伯濤都找到了,其他將官也都查知確切下落,非死即俘,唯獨少了一個最重要的人:胡璉。 ![]() 劉伯承不免有些遺憾,中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雖然把十二兵團這塊最難啃的骨頭敲碎了,但沒能把胡璉抓住,屬實算不上完美。 當時諸事孔急,大軍戰后急需療傷,以備渡江戰役,劉伯承身兼二野司令員和淮海戰役總前委常委,數十萬大軍糧草被服彈藥槍械,工作任務像山一樣壓過來,劉伯承一時顧不上胡璉之事,轉頭去忙別的事了。 歷史不容假設,可是胡璉當時之逃亡,確屬僥幸中的僥幸。如果當時我軍在雙堆集以南拉起警戒線,進行嚴密的排查,胡璉徒步逃亡,真的能逃走嗎?要知道,濟南戰役后王耀武逃走,跑到壽光縣仍然被辨認出來活捉。 胡璉逃跑后去哪了呢? 蔣介石派他到江西重建十八軍了。 二、重建十八軍 十八軍,土木系核心中的核心,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蔣介石和陳誠都不愿意十八軍就此斷根絕種。1949年初,在長江防線一夕數驚,蔣介石被迫下野之際,胡璉悄悄來到位于江西上饒的第2編練司令部,開始了十八軍的重建工作。 事不一巧,時任國民黨江西省主席叫方天,抗戰時先后當過11師師長、十八軍軍長,是胡璉的前任,對十八軍很有感情,在他的一力支持下,江西省新拉的壯丁大部分都給了胡璉。 胡璉得以迅速將十八軍重新組建起來,不久,因為編練速度較快,加上長江防線越發吃緊,蔣介石下令第2編練司令部就地轉為新的十二兵團,胡璉重新擔任司令官。 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相繼都經歷了被殲滅和重建的過程。唯有十八軍比較特殊。筆者多說幾句,這對我們更好理解后文我軍在金門損失的意義有幫助。 新一軍、新六軍在遼沈戰役中被全殲,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很早就被調離新一軍,由于蔣介石對孫立人比較猜忌,退臺期間其軍職一路扶搖直上,當上了陸軍總司令,但不再掌握部隊,也就沒有重組新一軍。 新六軍自老軍長廖耀湘(時為兵團司令)以下全軍覆沒,未再組建。 整編七十四師被殲滅后,國軍依托其原有榴彈炮營和新兵教導團,重建了七十四軍,并由曾在七十四師中當過旅長的邱維達當軍長,一度有重現生機的樣子,結果后來過早投入戰斗,在淮海戰役中被第二次殲滅。 邱清泉第五軍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敗退后一度重新組建過,但因無人主持大局,被裁撤番號。 唯獨胡璉重組的十八軍不太一樣。 胡璉與孫立人、廖耀湘、邱清泉、張靈甫一樣,都是五大主力的靈魂人物。 所謂靈魂人物,一則胡璉非常懂得練兵,怎樣組建人員,怎樣統一思想,怎樣選拔軍官,都有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在原有套路之下組建起來的官兵體系,非常容易恢復之前的作戰風格。整編七十四師僅靠幾個中下級軍官帶出來的新兵教導團,都能恢復老部隊的士氣面貌,何況胡璉。 二則有威望,胡璉當年從團長升旅長升師長,逐漸升到軍長,期間領兵作戰,鮮有敗績,不管是抗戰,還是內戰中與劉鄧大軍、華野對剛,有多大戰績且不說,至少沒有明顯落過下風。淮海戰役那種仗是國共雙方體系上的總決戰,敗了沒話說。但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有損胡璉的威望。 可想而知,在他主持之下,十二兵團、十八軍的組建,明顯有異于其他幾支部隊,戰斗力自不必說,其求戰欲望也不像是一支剛剛拉起來的壯丁部隊。 這一切,都間接影響到后來臺海之間的形勢。 三、葉飛再遇胡璉 胡璉重建十八軍后,再次與老冤家交手,不是二野,而是三野葉飛所部。 三野席卷東南,大部分地方有征無戰,只在進攻福建沿海的島嶼時,遇到了較為強烈的抵抗。 負責解放福建的是三野十兵團,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 ![]() 葉飛是老一縱司令,粟裕手下三虎葉王陶之首,王是六縱司令王必成,陶是四縱司令陶勇。 葉飛麾下有二十八軍(華野老十縱,宋時輪部隊,有名的排炮不動必是十縱)、二十九軍(華野老十一縱,司令員管文蔚)、三十一軍(華野老十三縱,司令員周志堅),共三個軍,10余萬人。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我軍49年進行全軍大整編,三野的整編還是挺耐人尋味的。 三野共有七、八、九、十共4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葉飛。 葉飛的老部隊一縱改為二十軍,在王建安七兵團。宋時輪的老部隊十縱改為二十八軍,在葉飛兵團。王建安的老部隊八縱則改為二十六軍,在陳士榘兵團。陳士榘指揮過的三縱也劃在葉飛兵團。 諸位大佬的老班底都不在自己手下,大概其中寓涵著打亂派系、統一整編的意圖。這與國民黨軍擴建兵團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路,國軍在48年前后成立的兵團,無不以兵團司令官的老部隊為主干,吸收其他部隊,組建成更龐大的部隊。 比如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骨干是第五軍。黃維、胡璉的第十二兵團,骨干是十八軍。廖耀湘的九兵團,骨干是新六軍。黃百韜的七兵團,骨干是他的二十五軍。桂系第三兵團,骨干是桂系第七軍。 拋開陣營而論,兵團主官手下有自己的老部隊,好處是非常明顯的,易于掌控部隊,而且易于保持整個兵團的戰斗力。尤其是在戰斗比較緊急時,骨干部隊作用發揮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戰局走向。 三野進行整編重新分配部隊,是否有一些對當時戰局過度樂觀的因素呢?我們不好妄下評論,但從后來解放福建沿海島嶼的實際情況看,十兵團的指揮確實是有些問題的。 葉飛歷史上和胡璉有過交手,1946年宿北戰役時,葉飛縱隊負責穿插分割胡璉整編11師和戴之奇整編69師,葉縱和胡璉部隊正面遭遇,若不是一個團無意中打到胡璉的師部,葉縱到底什么結局還真不好說。 1949年9月中旬,葉飛、韋國清率部入閩,來到漳州地區,準備進攻沿海島嶼。 由于沿路國民黨軍抵抗幾近于無,10兵團戰斗力不是很強的矛盾被掩蓋下來,兵團領導在決策進攻某些島嶼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樂觀情緒。 十縱當年一貫打阻擊的多,用于進攻的少,比起一、四、六、八、九這些虎師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十一、十三兩縱則是后起之師,起步較晚。 可想而知,這樣一個兵團,來打國民黨軍兵力充足的島嶼是有一些不托底的。 后來發生的一些事,都是世人所熟知的,葉飛進攻遇阻,后來成為一生遺憾,再也沒能與胡璉交手。 那么胡璉后來怎么樣了呢?他的余孽究竟還給我軍造成什么影響? 四、晚年胡璉成旗幟 胡璉退臺后,無論領兵、做人還是結局,都好于其他將領。 他做人十分聰明,而且熟諳為官處世之道,只做事,不站隊,這一點讓蔣介石非常欣賞。 胡璉由于防守金門有功,一直在金門當防衛司令。 但無論蔣介石還是胡璉都清楚,國軍根本守不住金門,對岸解放軍31軍虎視眈眈,哪能抵擋得住呢。 1958年8月23日炮擊金門,解放軍炮火覆蓋了島上國軍工事,當場炸斃官金門防衛副司令長官趙家驤、章杰被,另一副司令吉星文腰部中彈,次日不治身亡。 胡璉意識到久在軍中沒有太大的前途,因為反攻終是迷夢一聲,不可能實現。后來由于一次私自從香港進口生活物資,被檢舉貪污。 胡璉打通蔣經國的關系,得以離開軍界,到越南當了大使。 胡璉雖走,他的老部隊卻一直駐扎在金門。蔣氏父子歷次整編軍隊,都沒有徹底解散這支部隊,蓋因胡璉所部是唯一一個能在1949年還能打勝仗的。 十八軍番號撤銷后,該軍11師整編為117師,即臺軍海鵬部隊,后又改為117旅。 118師改為119旅,即臺軍虎軍部隊,至今仍在,駐扎在金門的金沙。 該軍補充了許多先進裝備,在金門構筑了大批工事,自我吹噓可以頂住數萬解放軍進攻。 雖是井底之蛙大言不慚,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我軍異日平金收臺,這支部隊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必須嚴陣以待。 戰略上邈視,戰術上重視,越重視越能打好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