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皇帝,成為悲劇 公元前29年,蓋烏斯.屋大維戰勝了安東尼,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后來,他被授予“奧古斯都”的稱號,統治羅馬長達43年,成為了羅馬歷史上第一個事實上的皇帝。 但是,屋大維自始至終都沒有自稱“皇帝”,而最多是“第一公民”,雖然這一切不過是一種精致的偽裝,但是也體現了屋大維對于這個皇位的“正統性”是非常慎重的。 在奧古斯都.屋大維把名義上的羅馬共和國建設成實質上的帝制之后,皇帝的寶座在他的這條血脈下傳承了4代,分別是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這幾位,性格各異,最終的命運也不同。 (羅馬共和國前五代皇帝的血緣關系表) 第一位:提比略。 奧古斯都實際上是把提比略當成一個過渡皇帝,因為他的身上沒有凱撒家族的血脈,只不過在當時,適合接班的具備凱撒血脈的幾位繼承人,要么早逝,要么年紀還太小,奧古斯都在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提比略。對此,提比略也心知肚明。奧古斯都在世的時候,他一度“罷工”,退出政壇,但是后來看到奧古斯都身邊人才凋零,最終又回到了奧古斯都身邊。這說明提比略對奧古斯都的感情是很深的,也是很忠誠的。所以,在他繼位之后,對于羅馬國家的治理,他也算是兢兢業業,完成的還算出色。 提比略的弱點是性格內向,不喜歡表達。因此,盡管他的政績不錯,但是民眾的支持率卻不高。沒辦法,民眾往往認為生活過得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當今皇帝一點都不親民,從來不舉辦狂歡節,人品實在太差。提比略在他執政的后期,干脆隱居到一個小島上,在那里統治羅馬長達十年時間。可見他也放棄了與民眾的溝通,愛咋地咋地吧,反正老子有軍隊。對,提比略的基本盤在于,因為他長期的軍旅生涯,在軍隊中的根基很穩,支持度非常高。所以就算獨居小島,也不會擔心統治力有問題。 第二位:卡利古拉 卡利古拉繼位的時候,得到了羅馬民眾的普遍歡迎,一來因為提比略不得民心,二來因為卡利古拉的父母親都有奧古斯都的血脈,可謂“根正苗紅”。卡利古拉的父親日耳曼尼庫斯曾經具備很高的民眾支持率,在奧古斯都生前設計的皇位繼承路線圖中,提比略死后,應該是日耳曼尼庫斯繼位的。可惜日耳曼尼庫斯英年早逝,沒有活到提比略去世。所以,大眾也把對日耳曼尼庫斯的愛戴,轉移到了卡利古拉身上。 可惜,卡利古拉其實就是一個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年少輕狂,上任之后肆意揮霍提比略為他積攢下的豐厚國庫。雖然這樣的撒錢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民眾的狂熱支持,但是終究難以為繼。毫無治國經驗的卡利古拉開始大搞恐怖主義,試圖將反對者全部鏟除。最終,他卻被自己的護衛隊隊長刺殺。而這個護衛隊隊長,曾經是他父親最忠實的部下。可見當時羅馬政壇,已經視卡利古拉為禍國殃民的大罪人,急于除之而后快。 卡利古拉從被狂熱的支持,到人人喊殺,只用了四年不到的時間。一個紈绔子弟就此匆匆走完了短暫的羅馬皇帝之旅。 第三位:克勞狄烏斯 克勞狄烏斯是卡利古拉的叔叔,在卡里古拉遇刺之前,他一心研究歷史,寫了好幾本歷史著作,是個典型的學者。他年幼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癥,所以走路總是拖著右腿。給人的感覺是弱不禁風。就是這樣一個年近五十的殘疾老頭,突然間被刺殺卡利古拉的近衛軍推上了皇帝寶座,絕對的一夜之間屌絲逆襲。 總體來講,克勞狄烏斯在位13年,還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把卡利古拉揮霍一空的國庫恢復了過來。其實這也說明,當時的羅馬正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一個能力普通的人坐在皇位上,也可以把工作完成的不錯。 但是,克勞狄烏斯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他為了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重用自己身邊的幾個解放奴隸,這個遭到了元老院元老的極大不滿。還有一點就是——他怕老婆。克勞狄烏斯當上皇帝之后,娶了奧古斯都的外孫女——小阿格里皮娜。這位小阿格里皮娜,自視是奧古斯都的直系血脈,再加上欺負克勞狄烏斯性格軟弱,為所欲為。她讓克勞狄烏斯認自己的兒子為繼子(這個兒子跟克勞狄烏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而且克勞狄烏斯自己已經有了兩個兒子),從而具有了皇位的繼承權。這個兒子,就是后來的尼祿。 第四位:尼祿 克勞狄烏斯63歲的時候去世,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小阿格里皮娜毒死了克勞狄烏斯。然后,尼祿登上了皇位。可以說,尼祿能當皇帝,全靠他的親媽。尼祿那一年才16歲,還是個孩子。 尼祿在西方世界的評價體系中,是暴君的代名詞。總結他的暴行,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弒母和迫害基督教徒。弒母,可以說是少年尼祿在長大過程中,想要掙脫小阿格里皮娜的枷鎖,所采取的極端措施。迫害基督徒,如果站在當時的統治者的視角,其實就是為了維持政局穩定所采取的措施。當然,由于后來的勝利者是基督徒,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所以,對基督徒犯下罪行的尼祿,登上西方世界惡人榜榜首,就不奇怪了。 如果沒當皇帝,尼祿也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至少,他能從事這個他真正熱愛的職業。即使作為皇帝,他也掩蓋不住自己對唱歌的熱情,但是這種“自降身份”的舉動,催化了民眾對他的反對。最終,年輕的尼祿面對眾叛親離的局面,再次采取極端措施,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總結這幾位奧古斯都之后的羅馬皇帝,除了提比略依靠自己的實力穩坐江山以外,其他三個都沒有得到善終,一個被刺殺,一個被毒殺,一個自殺。其實這四位,某種意義上都是“被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提比略本來不想接這個皇帝的位,無奈夠資格的人都死了,只能他先來“暫替”一下。卡利古拉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榮耀之中,本來這個位子是他父親的,命運過早的把一副重擔交到了他手上,在他還不知道如何應付的時候,被這個擔子壓垮了。克勞狄烏斯一生都是被別人操控的,他被近衛軍操控著坐上了王位,然后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被手下的奴隸所操控,最后連繼承人的選擇也是被老婆所操控。尼祿本來是個音樂愛好者,被野心勃勃的媽媽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完全不適合他的角色。 所以四個人都是悲劇命運,他們的命運也反映了羅馬共和國雖然在奧古斯都的半遮半掩中,從共和轉為帝制,但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權力傳遞方法和節奏。羅馬的皇帝,與我們中國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是一個概念。中國皇帝,是利用“君權神授”這個體系來進行傳承的。羅馬共和國的皇帝,由于是從“第一公民”逐漸轉化而來,因此演化的不夠徹底,在神與非神之間糾結、掙扎、踩著鋼絲往前走。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進入中世紀,皇權不得不借助神權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合法性。當然,這種脆弱的好處就在于,當時代來臨,人們在拋棄它的時候,歷史的包袱也沒有像中國那么沉重。 如果把視角拉長到跨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角度來看,這種脆弱性給西方的發展留下了靈活性。但是如果把視線聚焦到當時的那個年代,身處其中的四個人,其實都成為了那種脆弱的犧牲品。 個體的力量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有抵抗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