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為治麻木第一方——經方治愈四肢反復麻木、疼痛3年案)黃芪桂枝五物湯證;重劑生姜;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停藥后反復 劉某,女,69歲,初診日期:2016年6月3日。 主訴:反復雙手及雙下肢膝蓋以下麻木、疼痛3年,加重半年。 現病史:患者自3年前出現雙手從腕關節以上5厘米開始至手指末端這一部分麻木、脹痛;雙膝以下麻木、有涼感,麻木呈持續性,時有疼痛。患者半年前出現麻木、疼痛癥狀加重,常因下肢麻木、疼痛影響睡眠,雙腳有如穿襪套。 刻下癥:雙手及雙下肢膝蓋以下麻木、疼痛,雙下肢發沉發涼,以右踝為甚,有時麻木、疼痛難忍,不能睡眠。雙足底麻木不仁,有如穿襪套。上半身汗多,全身畏寒、乏力,納少,大便1日1次,成形,夜尿2~3次。 查體:體態佝僂,面色偏黑,偏黃,舌暗紅,有液線,苔薄黃,脈沉細。 方證辨證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說:“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筆者體會到黃芪桂枝五物湯臨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為:局部肌膚麻木不仁。 診斷:血痹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 治療: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 生黃芪30g 白 芍18g 桂 枝18g 大 棗18g 生 姜60g 8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 二診:患者訴服用1劑即有療效。既往雙下肢麻木、疼痛不能睡眠、雙足如穿靴子,服藥2劑后感覺雙下肢輕松舒服,雙下肢麻木、疼痛減輕30%,雙手麻木亦減輕。服藥8劑后雙手麻木已愈,全身輕松。后停藥1天,出現反復。 治療:守原方,增加原方劑量。 生黃芪41g 白 芍20g 桂 枝20g 大 棗20g 生 姜83g 12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 三診:患者服藥盡劑后已停藥2周,出現反復。雙手手指疼痛,雙膝關節以下麻木、疼痛,雙手麻木已愈。全身乏力減輕,稍怕冷,多汗,大便1日1次,成形,夜尿2次。舌暗淡,苔薄黃,脈沉細。 治療:仍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 生黃芪42g 白 芍20g 桂 枝18g 大 棗30g 生 姜83g 肉 桂2g 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 四診:患者服藥后雙手麻木已愈,雙下肢麻木、疼痛已愈,不影響睡眠。患者自訴全身松開了,原來全身發緊,疼痛麻木,雙手張不開,不能系扣子,現在能伸開系扣子。原來面色晦暗,現面色變好。患者訴此藥大管用,自我感覺服藥后長高了,能站直了。 按語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中說:“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清·宋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說:“血痹,乃陰陽營衛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痹。中上二焦陽微,所以寸口關上脈亦見微……然因血痹則氣不獨行于周身,故外證則身體不仁。”陰陽營衛俱微,營不足溉腠理,衛不能司開合,使得風邪入侵,與血相搏,而成血痹,肌膚麻木。本案患者全身乏力,畏寒多汗,可知營衛之虛,腠理開泄,風寒侵襲。因其得疾3年之久,身常多汗,血氣大虛,不能充養肌膚四末,亦有身痛之證,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益其氣血營衛可愈。 秦伯未《金匱要略雜病淺說·血痹病》說:“五物湯為桂枝湯的變方,目的亦在用桂、芍以舒暢血行,姜棗以溫陽辛散。和桂枝湯不同的地方是:除去甘草的補中,倍用生姜,加入黃芪,這樣就偏重于走表益衛,溫陽行痹。”筆者認為生姜能走表、走肢體末端,當按原方劑量大量應用,用至83g,則四末肌表麻木俱除。仲景年代桂枝與肉桂不分,后世才分開應用。清·葉天士《本草經解》說:“肉桂氣大熱,稟天真陽之火氣,入足少陰腎經;補益九真陽。”本案患者服藥8劑后雙手麻木已愈,他癥卻多反復,畏寒乏力等陽虛之證總不能痊,筆者以2g肉桂代替2g桂枝,補益真陽,大收其效,患者自述全身松開了,面色改善,雙手已能系扣子,自覺長高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陽氣不足,則筋脈拘急不得屈伸,使人彎腰曲背,身形佝僂,得陽氣則愈。筆者臨床體會到黃芪桂枝五物湯的主要方證是:局部肌膚麻木不仁。本案患者雙手及雙膝以下麻木疼痛,全身乏力,畏寒,多汗,舌暗紅,脈沉細,符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故用之以益氣溫陽行痹。 筆者體會到黃芪桂枝五物湯臨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為:局部肌膚麻木不仁。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97.常學常用知識點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