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萬物至理 窺測圣人妙意關于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的來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歷代的易學大師也是陳陳相因,莫明究竟。 其實,天干、地支與河圖、洛書有不同的來源。前者是仰觀天象的結果,后者是俯察日影的結果。 中國古代的太陽紀歷有兩大體系:一是基于天文現象的恒星年歷,二是基于日影數據的回歸年歷。 天干、地支、三垣二十八宿、黃道、白道等均系天象觀測的語匯,而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符號等屬于日影測量的成果。 一、干支紀歷與恒星年 古人仰觀天象的成果薈萃于《史記·天官書》,其是截止西漢初年古人關于天體運動規律,以及天文異象與人類命運之關系的經驗集成。雖然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但并未掩蓋自然的光芒。 經星一章描繪了包括三垣二十八宿在內的恒星背景,構建起觀測日月五星運動的天球坐標系,其中每一個距星的球面坐標都能用“入宿度”和“去極度”準確描述。基實質是, 古人用“批處理”的方法把滿天恒星分成了五宮,并形象地概括為青龍、朱雀、勾陳與騰蛇、白虎、玄武,最后抽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十天干的來由。 因此,十天干的本質就是劃分天球赤道經度的“序數”。或者說是標記空間的符號。 ![]()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關系 五緯、二曜兩章分別記述了與地球關系密切的五大行星和日月之運動規律。其中木星約十二年繞太陽一周,月球十二個月繞地球一周。于是古人就以十二為基數描述歲月之周期,進而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日月運動軌道(周期)劃分為十二等分。 是故,十二地支的本質就是分割日、月運動周期的“序數”。 或者說是量度時間的符號。 ![]() 十二地支在黃道上的意義 描述天體的運動就是確定天體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的函數關系。古人用干支紀年、紀月實際上就是用時空耦合的方式描摹日、月運行的軌跡。黃道、白道就是日、月運動的軌道。 簡言之,十天干是標定天球方位的參數,代表空間。十二地支是分割日月五星運行周期的參數,反映時間。干支組合是反映天體運動的軌道參數。 為什么天球坐標經度不能與黃道經度、白道經度合為一體呢?因為黃道與天赤道、白道與天赤道之間存在不同的夾角,且日月五星運行的軌道和周期各不相同。 天球赤道坐標系如同運動場上劃定的跑道,日、月、五星的運動軌道如同運動員的實際運動軌跡。 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實際上就是通過時空耦合描述天體的周期性運動。軌道代表路程,周期代表時間。天干代表路程,地支代表時間。天干是猶如道路上的里程碑,地支是就像鐘表的刻度。 在天文學中,人們把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某一恒星的周期稱為一個恒星年。恒星年的一級細分單位是月,一年十二個月可以用十二地支表示。 總之,恒星年是基于天象觀測的紀歷,它把太陽作為一個質點對待,太陽質心相對于地球的周年視運動與地軸的傾斜無關。 二、節氣紀歷與回歸年 節氣紀歷是古人俯察日影和物候的成果。古人觀察日影的方法與數據記錄于《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冠以朝代之名,又被尊為經典,其權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闡明了用日圭測天量地的幾何原理,而且記錄了大量觀測數據,其中二十四節氣日影數據是解鎖遠古天文奧秘的金鑰匙。 文明溯源是逆流而上尋求歷史根源的過程,人們往往先入為主把后來的認知成果強加給先民。 正因為如此,本人在探討河圖、洛書、太極、八卦的天文根源時都是以《周髀算經》所載二十四節氣正午日影數據為依據的。 然而,以二十四節氣為表征的二十四分歷是由四分歷、八分歷、十六分歷逐漸演化而成的。 是故,用八分歷、十六分歷論證、還原河圖、洛書的真相,意義非常。 本人曾反復說明河圖是地球的四季冷熱模型。最初用二十四節氣正午日影數據推出結論,之后又用八大節氣的正午日影數據加以證實。 ![]() 河圖的天文根源和地理意義 洛書是一種十六分太陽歷。本人將十六節氣中除二分、二至、四立之外的八個節氣命名為暑中、寒中、雪中、滿中和迎露、迎霜、迎雷、迎谷,進而以簡明方式揭示了洛書數陣的天文歷算及物候氣象意義。 ![]() 洛書的天文根源和地理意義 想了解具體細節的讀者,可以查閱我在平臺發布的相關文章。 一言以蔽之,河圖和洛書都是以太陽照射強度為指標的太陽歷,只不過河圖是基于季度的過程統計,而洛書是基于節氣的狀態描述。 因此,河圖、洛書都是以回歸年為周期的,而回歸年就是太陽直射點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回歸年是由地軸傾斜造成的光熱效應的體現。 回歸年的一級細分單位是節氣。經歷了八分、十六分、二十四分等階段。 正因為如此,本人在探討河圖、洛書、太極、八卦的天文根源時都是以《周髀算經》所載二十四節氣正午日影數據為依據的。 從根源上講,恒星年和回歸年是涇渭分明的,但在后來的歷法中被雜揉在一起,加上漢代以降官方推行陰陽合歷,不明底細的人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由于地軸的螺旋進動(章動),會造成春分點沿黃道西移(退行),所以回歸年較之恒星年大約要少20分鐘,這就是所謂的歲差。地軸退行一周的時間大約要經過26000年。即 365.26×24×60÷20≈26000 所以回歸年與恒星年協調一致的周期大約26000年。 必須強調,太陽周年視運動軌跡是地球公轉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近似圓周,分割黃道的十二地支是“角量”,對應于弧度和圓心角。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復運動,所以緯度(在這種情境下只反映南北距離)和日影都是“線量”。二十四節氣名稱實際上反映了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物候、氣象特征。 此外,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也是用日影數據描繪的日地相對運動關系。 ![]() 天文太極圖與先天八卦的關系(一) 由于上圖中圭面影像圖片排列不夠工整,請參照下圖理解。 ![]() 天文太極圖與先天八卦的關系(二)
在先天八卦陣列中,相對的兩卦陰陽爻畫正好相反;相對的兩卦的序數之和均為9;卦序和影籌的排列均符合“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之規則。 綜上所述,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八卦都俯察日影的結果。 于從當下出發,撥開重重迷霧,面對星晨大海,問計日地關系,是我們解鎖易圖易數唯一正確的路徑。我們探索到的這些結論雖然不是真理,但是已經離真相很近,歷史不會忘記這樣的努力。 限于篇幅,關于北斗七星與其它系外恒星的關系,以及后天八卦和九星術數的淵源等問題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專門討論。 |
|
來自: 學海無涯a >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本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