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開始被迫長征。 中央機關在撤離前夕,在蘇區成立了中央分局,項英同志任書記,陳毅任中華蘇維埃政府辦事處主任。 10月22日,又宣布成立新的中央軍區,“指揮江西、福建、閩贛、贛南及閩浙贛五個軍區(閩北分區在內)及各直屬的地方獨立部隊與二十四師和十軍”,項英兼任司令員。 ![]() 相比于中央紅軍一年轉戰十余省的艱苦,項英,陳毅等領導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更為艱苦卓絕。 項英回憶那段歲月時曾說:“兩年我都沒脫過衣服睡覺,衣服被樹枝掛得破破爛爛的,全是補丁”。 睡覺衣服都不敢脫,為的就是一旦有敵情,立刻可以投入戰斗,軍事斗爭之緊急可見一斑。 游擊戰爭最危險的時候,陳老總也曾寫下著名的《梅章三嶺》以明心跡,至死不改革命信仰。 ![]() 長征是項巨大的軍事行動,10萬大軍不是說撤就撤的。 所以項英,陳毅以及留在蘇區的紅軍,游擊隊,地方武裝在早期承擔著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的任務。 比如1934年10月上旬,確定要走的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需要離開原來的陣地,向指定區域完成集結,實施戰略轉移。 而接替防務的就是項英率領的紅二十四師和各軍區的一些獨立團。 他遵照軍委部署,開展游擊戰爭,這才嚴密封鎖了主力紅軍行動消息。 紅軍長征后,項英,陳毅率領的紅軍除了負責掩護任務外,還負責著收容傷員,運送糧食彈藥的任務。 1934年10月21日,主力紅軍在突圍戰役中獲得勝利,在戰斗中負傷的戰士,需要轉運救護。 項英陳毅他們就奉命在小坌、畚嶺、小溪、新陂、于都西北等處設立醫務所和收容所,在大壩、唐村等地設立運輸轉運站,救護好的輕傷員后來都參加了游擊戰爭。 此外他們還積極發動群眾,為前線長征的部隊運送糧彈,這些為紅軍主力長征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 當然最讓項英,陳毅“出名”的則是他倆領導的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 中央機關和紅軍撤離前,博古,李德給新成立的中央分局,下達的任務十分籠統。
他們想的還是讓項英,陳毅率領紅軍采用陣地戰,與敵人死拼。 為此中革軍委還特意還劃定瑞金、會昌、于都、寧都四個縣城之間的“三角地區”,為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最基本的地區和必須最后堅守的陣地。 只訓令中央分局、中央軍區保衛中央蘇區,卻沒有明確、詳細的作戰部署,這讓項英,陳毅等人從陣地戰到游擊戰的轉換付出了慘重代價。 ![]() 在保衛蘇區前期,項英并未聽從陳毅“分散作戰”的建議。 以項英為首的中央分局被“保衛中央蘇區”所束縛,加上對當時斗爭形勢估計不足,把希望寄托在主力紅軍遠征大捷并回師反攻上,留守在蘇區的紅軍遭遇慘敗,蘇區也近乎淪陷。 這一慘重教訓,使得項英意識到必須改變斗爭方式。 然而由陣地戰轉為游擊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經歷一次次失敗后慢慢轉變的。 1934年10月18日,項英發表《開展廣泛的群眾游擊戰爭保衛中央蘇區》,他在文章中指出“發展游擊戰爭是我們中央蘇區整個黨與蘇維埃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 為此項英采取了兩個措施。 一是派出得力干部去各地區領導游擊戰爭,例如調贛南省委宣傳部長楊尚奎任特委副書記,調原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阮嘯仙任中共贛南省委書記。 二是在中央蘇區的核心地區,在黨內和當地群眾間開展游擊戰爭教育,要求每個黨員要領導群眾進行游擊戰爭,每個黨員必須學習游擊戰術。 項英還對游擊隊的規模做了具體要求,在《目前敵人“清剿”形勢與黨的緊急任務》的報告中,他要求各區的獨立營應有400—500人,區游擊隊應該擴展至100—150人。 這些措施為日后退出中央蘇區,全面開展游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這不是獨立的戰略游擊,還只是在保衛三角地區的最高指示下,發動群眾游擊戰配合紅軍作戰。 促使項英,陳毅真正轉變,提出“獨立作戰”,組織部隊突圍,在南方八省領導游擊戰爭的還是牛嶺戰斗。 項英回憶牛嶺戰斗時,悲痛地說道:“不應有的慘敗,而且是不應有的戰斗”。 ![]() 牛嶺戰斗是留守在中央蘇區紅軍進行大兵團作戰的最后一戰。 1935年1月28日,為了收復失地,提振軍心,項英率領紅二十四師,獨立三團共5個團的兵力,對駐守在贛縣牛嶺國民黨粵軍第二師一部發動了攻擊。 這次戰斗不僅沒有完成預定的目標,紅軍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還讓國民黨加緊了對三角地區的“清剿”。 于都、會昌一線的敵人在貢水兩岸對紅軍和中央分局進行南北夾擊。 他們加緊構筑堡壘封鎖線,組織地主武裝,建立保甲制度,企圖將紅軍封鎖在一塊狹小的區域內,進而一舉消滅,摧毀蘇區。 形勢的日益嚴峻,留守下來的紅軍已無法完成堅守中央蘇區的最高指示,項英等人意識到必須像長征的中央紅軍一樣,主動放棄蘇區,實行戰略游擊,全軍分散突圍,這樣才有一線生機。 在正式做出這個決定前,項英,陳毅給中革軍委連續發電報請求改變作戰部署。 但這些電報發出去后,猶如石沉大海,不見回音。 1935年1月30日,項英在電報中言:任何緊張情況下應抽空討論我們的問題”,“要求中央迅速給我們具體指示,適應情況執行” 2月1日又致電中央:屢電諒達,無一指示,令人不解。中區環境日益緊急,遲延不決是最有害的。 2月4日又言:請中央及軍委立即討論,并盼于即日答復。 當天見電,要求當天回復這在我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此時中央蘇區的斗爭嚴峻到了何種程度。 真正推動項英做出全面游擊決定的,還是來自毛主席的指示。 ![]() 遵義會議開完后,主席和中共中央當即給項英,陳毅發來“萬萬火急”的電報。 在電報中主席明確提出了要進行游擊戰,要求立即改變組織方式和斗爭方式,使之與游擊戰爭的環境相結合。 這就意味著凡是不適合游擊戰爭的環境,一切都要變,保衛蘇區實現不了游擊戰,那就要放棄。 龐大的機關就必須縮小或者取消,中央分局保留了一個團就行了,其他干部到地方負責游擊工作。 基于這樣的指示,項英和陳毅、陳潭秋、賀昌等中央分局領導人開始率領紅軍分九路突圍。 突圍作戰是非常殘酷的,同樣犧牲也是巨大的。 賀昌率部突圍過程中,被國民黨軍第八十九師包圍,部隊被打散,他也壯烈犧牲。 瞿秋白同志在轉移過程中被捕,被叛徒出賣后,英勇就義。 突圍出去的部隊,分別轉移到贛粵邊、閩西、閩贛邊和湘南等地區,舍同當地武裝轉入了游擊戰爭。 三年的游擊戰爭進行的非常艱苦,陳毅都曾說:“紅軍的命運寄托在項英同志的勇氣和忠誠上”。 ![]() 游擊戰爭開始后,國民黨對山上的紅軍進行了嚴密封鎖,他們強迫山里的居民搬到山外的大村莊居住,并讓保長嚴密監視。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把游擊的紅軍凍死,餓死,困死在山上。 1935年4月下旬,外出運糧的游擊隊員被敵軍發現,跟蹤,項英,陳毅和特委機關差點被敵軍清剿掉。 但這些并沒打跨項英,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一邊采取“敵人進山,我們出山”戰術,連續挫敗了敵軍五次清剿。 不僅鞏固了原有的游擊區,還發展了新的“三南”游擊根據地。 在戰斗中,項英總結并及時推廣了大量的游擊戰術原則。 比如“賺錢的就打,賠本的不來;不打硬仗,不攻堅;打不贏就走,走不贏就躲”,“有利的時候就集中來打,否則就分散;利用對方的弱點和空隙的地方去進攻;有路不走,沒路就走”等。 甚至項英還會把一些游擊原則變成歌謠讓戰士們傳唱。 ![]() 針對意志薄弱,思想動搖,甚至叛變的情況,項英編寫了《反叛徒斗爭大綱》,分發到黨內和游擊隊內,通過形勢,革命氣節,革命前途的教育,來提升大家的思想覺悟,號召大家要為革命信仰而戰。 此外,項英對于確實想走的人,也不強留,會給他們發放路費,秉持著去留自愿。 為此他還特意向身邊的人解釋:“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考驗一個人的革命意志,如果這個時候想走,就說明他們沒有堅定的革命意志,早晚會出事,不如讓他們早點走,剩下的人都是堅定的革命戰士,戰斗力會更強”。 正是這樣的意識,游擊隊保留了大批經過考驗的干部,使得游擊隊的戰斗力提升了一個臺階。 ![]() 斗志昂揚的游擊隊員們牽制國民黨的鼻子滿山跑,國民黨的腿都快跑斷了,連游擊隊員的影子都看不到。 項英在封閉的山區除了指導游擊戰爭外,他還時刻關注著整個革命局勢的發展。 閱讀隨身帶的《列寧主義概論》、《論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外,還會想方設法搞到香港的報紙和收集國民黨地方報紙。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字里行間揣摩和分析形勢變化,從而更好地指導贛粵邊游擊區的斗爭。 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廣東陳濟棠和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提出抗日口號,公開向全國通電反對老蔣。 ![]() 事變發生后,一直在游擊區負責清剿紅軍的余漢謀部開始后撤。 經過分析后,項英認為其本質上是軍閥間的戰爭,紅軍應當抓住機會,變軍閥的戰爭為抗日的革命戰爭。 在項英的領導下,紅軍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大批保安團和地主武裝被消滅,作惡多端的豪紳也得到鎮壓。 這樣的行動使得游擊區得到恢復和擴大,是三年游擊戰爭中少有的好形勢。 僅過幾個月后,西安事變傳來,項英冷靜地頭腦再次挽救了游擊區。 當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的消息傳到游擊區后,大家高興的舞手跳腳的,高興的不可言喻。 ![]() 在會上針對蔣介石會不會被放掉,大家討論地很激烈。 多數同志認為殺掉蔣介石是全國人民的心愿,放掉的話無異于放虎歸山,項英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基于全民族利益的考量,覺得蔣介石最終大概率會放掉。 個別同志不理解,背后說項英是右傾,不久后蔣介石真的被張學良送回南京,大家才不得不承認,“還是項英同志看得準”。 此外,項英還告誡大家不要盲目樂觀,要時刻警惕敵人新的“清剿”。 果然不出他所料,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沒多久,國明黨第46師就發動了新一輪的清剿,好在各地的游擊隊提前做了各種準備,這才避免了損失。 而真正讓項英率領游擊隊出山,結束三年游擊戰爭的,則是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后,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國共兩黨開啟第二次合作。 ![]() 南方八省的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 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陳毅擔任第一支隊司令員。 新四軍成立時的一萬多人,大部分都是項英從山里帶出來的。 他們經受住了長期的革命考驗,戰斗力十分兇悍。 陳毅都說:“項副軍長以其歷史地位,在全黨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擊隊變成鐵的力量,以后和葉軍長合作,使改編成功,這是本軍成立的關鍵”。 中央政治局給予項英,陳毅等留守的領導人高度評價,稱他們是全黨的模范。 可惜的是,1941年皖南事變中,被叛徒出賣,壯烈犧牲,英年早逝。 很多人對于項英的死感到惋惜,覺得憑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貢獻以及黨內陸位,建國后授銜時,項英總怎么著也是個元帥。 |
|
來自: 知道. >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