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大國重器、偉人故事、歷史人物……皆是在歷史長河中流轉的璀璨星辰。想知道更多“星星”的故事嗎?歡迎關注陣匠,我們將帶您了解一個更為精彩的世界~ 1950年9月,“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兩棲部隊從韓國仁川登陸,后續登陸的美軍機械化部隊對朝鮮人民軍形成了攔腰截斷之勢,朝鮮戰局急轉直下。 當這一消息傳回中國時,毛澤東感嘆不已:之前已經特意提醒過金日成注意美軍在仁川附近登陸的可能性,但他依然在這里吃了大虧! 收到金日成的求援電報后,盡管大多數軍委成員與政治局委員提出反對意見,但毛澤東依然堅持拍案出兵朝鮮,而且后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他的這一決定極富戰略眼光。 不過,在“林粟”因病缺陣的情況下,倘若彭德懷也因故無法率軍入朝,誰還能掛帥入朝作戰呢? 林粟缺陣 事實上,林彪與粟裕是毛澤東心目中擔任志愿軍總司令的第一梯隊人選。 林彪是解放軍少數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的將領。在解放戰爭中,林彪是東北戰局的最高負責人,遼沈戰役的勝利更是吹響了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的號角,他的軍事才華即使在將星璀璨的解放軍隊伍里也是最頂尖的存在。 而在建國之初,四野公認是解放軍戰斗力最強的部隊,這表明林彪的治軍能力也相當突出。除此之外,林彪長期在毗鄰朝鮮的東北作戰,對朝鮮的情況更加熟悉,理論上他是最適合擔任志愿軍總司令的人選。 然而,林彪最終未能掛帥,這主要緣于兩個原因。 其一,林彪曾明確表示自己不認可出兵朝鮮的決定。在1950年10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林彪發言認為:“為了幾百萬人的朝鮮,打爛有五億人口的新中國,我覺得劃不來!” 其二,林彪自身的身體情況也難以支撐他進行高強度指揮工作。 林彪在1938年曾被閻錫山哨兵誤傷,當時子彈傷到了他的脊髓神經,導致林彪患上了終生不愈的植物神經紊亂癥。在解放戰爭的數年里,由于指揮壓力過大,林彪的癥狀趨于嚴重,怕光、怕風、怕水。 因此在建國后林彪處于靜養狀態,無法指揮大軍作戰。 而粟裕作為解放軍內部與林彪齊名的“軍神”,軍事才華同樣無可挑剔,他在淮海戰役里創造了以60萬部隊吃掉蔣介石80萬大軍的紀錄,一舉殲滅了蔣軍部署在長江以北的主要精華力量。 不過,此時的粟裕同樣病痛纏身,他的頭部曾經兩次中彈,患上了嚴重的頭痛病,有時他甚至需要用冰雪洗頭來緩解疼痛。在解放戰爭勝利后,粟裕已經在青島療養,毛澤東在了解粟裕的身體情況后,認為粟裕也無法領兵作戰。 誰還能帶兵入朝? 在林粟缺陣的情況下,毛澤東最終選擇將正在西北帶兵的彭德懷召回北京,得知彭德懷堅決支持出兵朝鮮后,便將志愿軍總司令的職務交予彭德懷。 彭德懷長期擔任人民軍隊二號人物,戰略指揮水平極其優秀,在解放戰爭中以區區數萬人的西北野戰軍牽制了胡宗南50萬精銳,是一位擅長打險仗惡仗的將領。 更重要的是,彭德懷此時年齡只有52歲,而且由于他早年有出賣苦力謀生的經歷,打下了過硬的身體素質,因此當時依然保持著雷厲風行的生活作風。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澤東任命彭德懷為志愿軍總司令的決策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彭德懷后來也用實際表現證明,他有能力指揮志愿軍把美軍趕回“三八線”。 不過,倘若彭德懷也因故無法帶兵入朝,誰還能接手這一職務呢?結合林彪、粟裕以及彭德懷三人的特點,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毛澤東“點將”時的幾個考慮因素。 其一是軍事能力,必須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與能力; 其二是軍事資歷,擔任這一職務的起碼是開國大將,或者開國元帥; 其三是身體素質,考慮到朝鮮地處北方苦寒之地,氣候條件惡劣,入朝作戰的將領需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 在十大元帥里,同時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并不算多。朱德身為解放軍總司令,需要坐鎮京城,不可輕易出國帶兵; 徐向前雖然也有優秀的軍事才華,但身體素質同樣不容樂觀,畢竟他在太原戰役前就已經到了需要用擔架抬著指揮的地步,幾乎燈盡油枯,建國后只能靜養; 賀龍身體足夠硬朗,但他在解放戰爭中主要負責后勤工作,對大兵團一線指揮工作已經略為陌生。再加上當時賀龍正在西南地區負責剿匪,無法抽身,因此從發揮個人價值的角度來看,他也不適合帶兵入朝; 陳毅曾經向毛澤東主動請纓帶兵入朝,但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后還是沒有批準。 陳毅的確是我軍少有的軍政經全才人物,個人能力突出,但單論軍事領域,陳毅與林彪、粟裕這樣的將領存在差距,畢竟在華野時期,軍事上的真正負責人其實就是粟裕。 再加上當時陳毅正在負責上海工作,這對國家經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陳毅實際上也走不開; 綜合來看,有能力帶兵入朝的元帥里,恐怕只有劉伯承能夠挑此大梁。 劉伯承的軍事能力在我軍里同樣是一流存在,他在解放戰爭中率領中野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扭轉了解放戰爭的形勢,打響了解放軍主動反攻的第一槍。 而且在中野失去大量輜重的情況下,劉伯承依然能帶領中野不斷保存實力、牽制蔣軍,這足以表明他的指揮能力極為出色。 此外,當時劉伯承雖然已經58歲,但身體情況相對健康,帶兵入朝的難度不算很大。 此外,還有一位適合掛帥入朝的將領,他就是開國大將陳賡。 陳賡雖然并未名列元帥,但我軍內部公認他的軍事能力也足以列入第一梯隊,在解放戰爭里,陳賡兵團實際上具有相當的獨立性,這是他與其他兵團司令的區別。 而且在1951年,陳賡曾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并在彭德懷因病回國后暫時代理了總司令的職務,可見他的個人能力是完全足夠的。 十大元帥十大大將,這二十人代表了新中國頂尖的軍事指揮水平。新中國能成功建立,與開國元帥們和開國大將們的付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這些革命英雄,姚有志編著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系列叢書。 ![]() 這套書語言凝練,每冊書介紹一位元帥或大將,禮盒裝頗具收藏性,內容也很適合喜歡人物傳記和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小伙伴閱讀,是人物傳記中不錯的作品: 參考資料 【1】《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 軍事科學出版社 【2】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史簡編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
|
來自: 新用戶41015886 >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