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東吳大學舊址 ![]() 東吳大學部分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俯瞰 東吳大學舊址現位于蘇州大學內,其東臨葑門內城河,與古城墻隔河相望,校園樹木蔥郁,綠蔭紅瓦相映,環境靜逸幽美。東吳大學于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蘇州創辦,是為美國基督教會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曾改名為蘇南師范學院、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改辦為蘇州大學,成為江蘇省屬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 東吳大學東吳門舊址 東吳大學舊址主體建筑于1903~1935年分批次陸續建成,立面形式多樣,但用材皆以紅磚疊砌為主的磚木混合結構,裝飾上多有古典的羅馬柱和圈廊組合,使校園建筑風格齊整又富于變化,舒朗而又氣勢磅礴,突出了教會建筑的異國風采,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 紅樓,原景海女子師范學校舊址 ![]() 紅樓一覽 ![]() 紅樓一覽 ![]() 東吳大學文星閣舊址 ![]() 文星閣一覽 其標志性建筑諸如鐘樓、精正樓、紅樓等,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樣式結合,哥特式與古羅馬風格等各種建筑裝飾語言的混合運用,較為完整地體現了西方建筑的形式特征。 ![]() 東吳門舊址一覽 【東吳門】:建筑線條簡潔洗練,四柱三門券拱牌坊式,通體白色,樸素卻不失莊嚴。門柱豎刻“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肅穆凜然,令人自踏入校門始塵世繁華頓作書生意氣撲面而來。 ![]() 東吳大學鐘樓舊址,1901~1903 【鐘樓】:東吳大學最早建成的教學主樓,建于1901~1903年,為紀念該校奠基者林樂知,又稱之為林堂。建筑平面布局呈“一”字形,樓體三層,南北立面以標志性的鐘塔與外廊將建筑劃分為經典的三段式;以紅磚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磚填充墻面,而柱式、線腳和花飾則采用石材。不加粉飾的清水磚墻,與點綴的石材裝飾青紅白交替質感極強;古典的拱券、羅馬柱組合的連廊,不對稱精致的立面花窗、精巧的門窗與墻身雕花,突顯著濃厚的維多利亞建筑風格。 ![]() 鐘樓俯瞰 ![]() 鐘樓一覽 ![]() 鐘樓一覽 百年后的今天,其不論是形式上的典范意義亦或是建筑藝術價值,當之無愧地成為蘇大最亮眼的標志性建筑、全國最美校園建筑之一。 【精正樓】:又稱之為孫堂,為紀念東吳大學第二任校長孫樂文而命名,建于1908~1912年。其平面布局與立面構圖基本對稱,建筑風格細膩,建造工藝精良,整體呈現為哥特式古典復興風格。 ![]() 東吳大學精正樓舊址,1908~1912 ![]() 精正樓一覽 ![]() 精正樓一覽 孫堂入口門廊為哥特式尖拱券造型,高兩層,門洞上部綴有精美的石雕花飾建筑磚墻瓦頂。其以紅磚構筑框架,局部以青磚填充墻面,輔以石雕裝飾;塔樓上的雉堞讓人聯想到中世紀城堡與修道院的風格,而高大精美的尖拱與突出的塔樓,令人仿佛置身于教堂。這座近代西式風格建筑中難得罕見的精品,與一側的林堂風格呼應,熠熠生輝。 16 之江大學舊址 ![]() 之江大學舊址風貌一覽 之江大學舊址現在為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位于西湖區錢塘江畔的秦望山上。前身系美國長老總差會創辦的教會學校,遺存有鐘樓、慎思堂、圖書館、基督禮拜堂等建筑22幢。之江大學舊址建筑群,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東方傳統風格而成,明顯具有上世紀20~40年代興起的歐洲近代建筑的風格,留有濃厚的文藝復興古典建筑的烙印。 ![]() 之江大學賽佛論堂舊址,舊名慎思堂,建成于1911年,現為浙大之江校區的主樓。 ![]() 慎思堂近覽 ![]() 慎思堂多角度一覽 【慎思堂】:其為之江大學于1911建成的第一棟主教學樓,承襲西式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三層磚木結構,外墻采用清水紅磚砌成,拱券門窗;大樓門廳正立面為古典門廊,四根愛奧尼克石柱潔白而典雅;門廊上托檐部,屋檐與廊檐均有長方形灰色磚齒飾面,建筑整體優雅精致。大樓外墻的紅磚所取色調,也奠定了之江大學校區的色調格局。 ![]() 之江大學鐘樓舊址,舊稱同懷堂,建成于1936年,原之江大學經濟學館。 ![]() 鐘樓近覽 ![]() 之江大學鐘樓舊址整體一覽 ![]() 鐘樓多角度一覽 【鐘樓】:原為之江大學經濟學館,舊稱同懷堂,建成于1936年。經典的現代折衷主義風格,紅磚立面裝飾與幾何形建筑形態的結合彰顯現代的氣息,樸實中透著莊重、簡潔中蘊含著典雅,與慎思堂南北相望,風格有異卻和諧統一。 ![]() 之江大學圖書館舊址,建成于1932年。 ![]() 圖書館舊址一覽 ![]() 之江大學基督禮拜堂舊址,現為浙大之江校區小禮堂,建成于1919年。 ![]() 之江大學1~5號樓,東西齋(學生宿舍)、工程館等舊址,其中東西齋建成于1909年,當時為學生宿舍。 ![]() 之江大學上、下紅房舊址 其余建筑風格多以紅磚清水外墻、紅瓦蓋頂為主基調的二、三層小樓為主。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隱于青松翠柏之間,布局高低錯落,與之江畔美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校園環境清幽靜逸。建筑整體格局自建國后并無太大變化,是為中國保存的最為完整的教會大學舊址之一。 17 上海圣約翰大學舊址建筑群 ![]() 上海圣約翰大學懷施堂(韜奮樓)舊址,1895年。 ![]() 懷施堂俯瞰 ![]() 懷施堂一覽 舊址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校園,近代上海圣約翰大學(St.John's Universiy)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曾享有“東方哈佛”之美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義。 ![]() 上海圣約翰大學格致樓舊址,1899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格致樓舊址一覽 ![]() 上海圣約翰大學思顏堂(教學樓)舊址,1904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思孟堂(宿舍)舊址,1909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思孟堂(宿舍)舊址一覽 ![]() 上海圣約翰大學顧斐德紀念體育室(體育館)舊址,1919年。 其于1895年最早落成的主體建筑懷施堂,即現在的韜奮樓,為校園建筑風格奠定了主基調。當時的校方建園時秉承“務將中國房屋之特質保存,如屋頂之四角,皆做曲線形”的風格理念,自此,“屋角起翹的歇山頂”樣式運用在了校園內幾乎所有的早期校舍建筑上,以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 ![]() 上海圣約翰大學西門堂(東風樓)舊址,1924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交誼室(禮堂)舊址,1929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紅樓圖書館(辦公樓)舊址,1916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樹人堂(宿舍)舊址,1935年。 ![]() 上海圣約翰大學白樓舊址,現為學生社團活動場所。 標志性建筑懷施堂、格致樓、思顏堂和思孟堂皆為如此,雖然早期拼接融合得比較生硬,但規整的合院式平面布局,四角起翹中式屋頂下的連續拱廊立面,清水磚墻砌筑的典雅風格,造就了上海租界內獨特的建筑形式,是為國內中西合璧風格最早的源頭之一。 18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筑群 ![]() 國立中山大學校門舊址 ![]() 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舊址 ![]()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舊址 創立于1924年的國立中山大學,其石牌舊址現主要為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原華南農學院)校舍。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并遷入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而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 ![]() 建筑紅樓舊址 ![]()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院舊址 ![]() 國立中山大學體育館舊址 ![]()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舊址 石牌舊址主要建筑有校門牌坊和位于今華南理工大學的體育館、文學院、工學院、法學院、建筑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學院、生物學院,以及其他附屬建筑等。 ![]() 舊址建筑,現為華南農業大學展覽館 ![]() 紅滿堂舊址 ![]() 舊址建筑,現為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 西二西三學生宿舍樓舊址 其建筑不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且造型優美,裝飾繁復,中西合璧,主體風格突顯中式為主,細部處理常借用西式手法,融合巧妙自然,是廣州天河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國時期大型建筑群,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19 哈爾濱工業大學近代建筑群 ![]() 哈工大建筑群俯瞰 與本文提到的其它高校建筑不一樣的是,哈工大的建筑群風格整體呈現出濃烈的折衷式古典主義,部分帶有明顯的蘇聯式建筑烙印。由于歷史的原因,哈工大的建筑風格語言表達極其獨特,通過史詩般的校園合圍建筑體系構建,將恢弘遒勁、莊重肅穆的學府氛圍塑造到極致,彰顯了濃烈的時代氣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高校主體建筑,多少都有此類風格的影子。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經典永恒的縱橫三段塔樓樣式,總部及威海、深圳分校主樓風格相仿。 【主樓】: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樓建于1959~1965年,在此之前,左右兩側已經分別建成機械樓(1954年)和電機樓(1955年),兩棟大樓皆為折衷主義建筑風格,立面造型及規模基本一致,后建的主樓拔地而起,左挽電機樓,右攜機械樓,三者渾然一體。 ![]() 哈工大主樓,建于1959~1965年。 ![]() 主樓、周邊建筑群立面及俯瞰 其建筑構圖明顯借鑒“蘇聯社會主義民族建筑風格”,并對立面裝飾作了進一步簡化,但保留了軸對稱縱橫三段式立面處理+塔樓的經典構建樣式。此類風格最大的特點是以其恢弘的體量,營造出氣勢磅礴、寬實厚重、肅穆莊嚴、氣場十足的氛圍,彰顯了時代的精神特征。同一時期及以后,這種風格無一例外地成為全國多地各學校主樓和標志性建筑。 【土木樓】:這可不是一棟樓,而是指整個恢弘的土木樓校區,其營建自上世紀初的老校舍,至1990年代止增建的聯發街學生宿舍,歷經近一個世紀才圍合成一方高大宏偉的庭院。 ![]() 土木樓建筑群俯瞰 ![]() 土木樓一路走過的歷程 最早的公司街59號老校舍,始建于1906年,曾作為哈工大創立辦學的校址。其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典型的歐洲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拱券曲線優雅,造型精美別致;1926年于老校舍南側進行了第一次擴建,增建了塔樓、禮堂等建筑。其后數年校舍進一步拓展延伸,規模漸大,哈工大校舍格局初步成型。 ![]() 建于1906年的老土木樓,1920年為中俄工業學校校舍,現為哈工大博物館。 ![]() 1953年落成的西大直街66號土木樓 ![]() 1953年落成的土木樓立面裝飾細節 ![]() 建成于1929年的原哈工大學生宿舍,現為哈工大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所在地。 1953年落成的西大直街66號土木樓,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磚混結構,平面布局呈“E”字形,圍合了西大直街、公司街、海城街三面。建筑構圖采用經典的古典復興風格,雄渾剛健且不失典雅,沿街一字排開的連體建筑氣勢恢弘磅礴,規模為同時期高等院校建筑中所罕見,建成后曾作為哈工大主樓使用。土木樓的建成,與20年代的老校舍南北呼應,合院形態初具規模,其后30余年不斷拓展,直至90年代才完成土木樓方院空間形態的整合。 20 云南大學建筑群 ![]() 云南大學東路校區一覽 ![]() 云南大學呈貢校區一覽 ![]() 云南大學東陸校區校門口“起鳳”與“騰蛟”牌坊 創建于1922年的云南大學,其前身為明清云南貢院原址處建立的東陸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校訓“會澤天下,至公百家”,既為辦學精神,又隱含了云大兩大標志性建筑—會澤院與至公堂。 ![]() 云南大學會澤院,建于1922~1924年期間。 1924年建成的會澤院,建筑立面為橫五段、豎三段構圖。底層為基座層,塊石勒腳,以青石腰線與上部分隔,二層為拱形磚,外墻轉角及門窗四周,均以細鑿青石寬窄交替紋鑲砌,建筑整體給人均衡感和莊重感。立面細節處的白色方形橫縱交錯的石砌裝飾,在紅色磚墻的底色映襯下,使立面層次靈活鮮明卻不失凝重肅穆。 ![]() 云大致公堂,始建于明代1499年,舊址為云南貢院建筑群中心,現存為1988年原樣落架重修,目前為云大小禮堂。 ![]() 云南大學東號舍,舊址為云南貢院。 至公堂始建于1499年,原為明清時期云南鄉試活動的中心,現存為1988年原樣落架重修。其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前坡作卷棚式延伸,柱粗梁大,莊重典雅。南北兩面皆作雕花門窗,金碧彩繪,古樸典雅。但它的歷史意義遠不止作為紀念性文物建筑,近代全國性的學術活動和著名學者的精彩演講經常在云大至公堂舉行,當年曾為全國最活躍的講堂之一,現作為云南大學的小禮堂依舊發揮著其作用。 ![]() 云南大學生物館舊址 ![]() 云南大學物理館舊址 ![]() 云南大學映秋院舊址 ![]() 云南大學鐘樓(水塔),1955年。 ![]() 云南大學文津樓與文淵樓舊址 ![]() 云南大學懷周院舊址 云大的代表性建筑遠不止于此,在東陸校區內建于上世紀20~50年代的歷史建筑群,諸如物理館、生物館、鐘樓、映秋院、懷周樓、文津樓、文淵樓等兼具中西風格之折衷,風格多樣,極具歷史文化底蘊,記錄著云南大學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傳承。 21 河南大學近代歷史建筑群 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位于開封東北角的明倫校區,北臨宋代鐵塔,東依開封古城墻。河大的前身曾是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于1912年河南教育家林伯襄等人在開封貢院舊址上所創建,歷史文化底蘊頗為深厚。始建于20世紀初的近代歷史建筑群,雖歷經滄桑但基本保存完好,整體建筑群呈現中西合璧的風格,其結構汲取中西之長,建筑雄偉,構造精美,手法獨到,是為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筑精品。 ![]() 河南大學南大門舊址 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主要形成于1915~1952年,早期建筑包括六號樓(博文樓)、東西齋房、七號樓(博雅樓)、大禮堂、南大門等。在平面布局上,繼承沿襲了古代書院的基本布局,形成主體建筑居中、前門后堂、左右齋房的規劃思想,整個建筑群由中軸線串聯溝通,單體建筑按功能分區,南北朝向,對稱分布于前后左右。 ![]()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 其中南門與大禮堂在中軸線上南北呼應,其余主體建筑分列兩側:東側有 “六號樓”和10座分布整齊的齋房(即“東十齋”)等;西側有“七號樓”和“西二齋”等。通過空間的圍合、韻律節奏的塑造,形成了一處四合式中國傳統布局結構的大型校園建筑群,秩序與詩意相融交織。 【大禮堂】:大禮堂為河南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31年,1934年落成。其風格頗為獨特:主體為重檐歇山頂的宮殿式建筑,平立面軸線對稱,突顯中式傳統風格;禮堂南側正立面門廳為單檐歇山頂,兩側輔樓對稱分列,錯落有致;門廳外立面中部四組希臘古典愛奧尼式巨柱裝飾直達檐口,彰顯巍峨雄偉之氣勢。 ![]() 河南大學大禮堂,建成于1934年。 ![]() 大禮堂南正立面 ![]() 大禮堂南正立面近觀 ![]() 大禮堂立面細節 ![]() 河南大學大禮堂一覽 ![]() 大禮堂屋頂及檐部細節 其中西風格融合手法獨特,構圖精準、比例和諧適度,尤以南立面四組希臘古典柱、懸山垂花門罩的門楣、圓形豎向中旋窗及窗套等中西元素組合極為出彩。其外在雄渾,內藏雋永之神韻,古樸典雅,博大厚重,是為當今大學校園內風格獨樹一幟的建筑瑰寶。 【六號樓】:六號樓(博文樓)位于大禮堂東側南部,于1915年破土動工,1919年建成,其為學校最早建成的一座近代建筑。 ![]() 河南大學博文樓,建成于1919年,其為河大最早建成的近代建筑。 建筑精彩的部分在于正立面的造型處理上:設計者巧妙地設置了一排寬闊而有秩序感的拱券柱廊,外圍花瓶型木質欄桿;三層外廊下方對應著六根歐式古典風格的長柱,柱間門楣與二層窗楣上分別有半圓形和三角形裝飾點綴,與中國傳統對稱式結構建筑相結合,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和諧、韻律之美。 【七號樓】:六號樓(博雅樓)始建于1924年,1925年建成。其體量恢弘、高大醒目,集中中西風格融合之典范:以西方古典柱式裝飾墻面,中國傳統的屋頂、門廊與西方的柱式、基座相融合,手法頗為細膩考究。 ![]() 河南大學博雅樓,建成于1925年。 ![]() 博雅樓一覽 ![]() 博雅樓一覽 其四個出入口均有歇山卷棚屋頂式灰瓦門廊,四角紅漆圓形木柱支撐,鼓形柱礎,門廊屋頂下有木制透雕漏花掛落和雀替,輕巧通透,雅致明快;樓四周設西式木質門窗,絳紅色油漆;玻璃窗上有西式折疊式遮陽裝置,窗間扶壁是80根塔斯干式圓柱,貫穿二、三層,直通檐下,上下窗間為懸挑式灰筒瓦纏腰;墻面以青磚砌就,質感突出、立面層次豐富,華麗典雅。 ![]() 河南大學小禮堂舊址 ![]() 河南大學內貢院舊址 ![]()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舊址,1912 ![]() 河南大學東西齋房 其余主體建筑諸如齋房、小禮堂、預備學校校門、貢院遺址等無一不是中西合璧的精品,彰顯時代氣息與人文底蘊,此處不一而足。 22 國立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 國立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位于安慶市區,今安慶師范學院菱湖校區,是安徽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和演變的見證,建筑時代為清末~民國時期。 ![]() 國立安徽大學紅樓舊址,1935 紅樓建于1934~1935年,為兩層磚木結構,其坐北朝南,坡頂、紅陶瓦、紅磚外墻,平面呈倒置山字型。主門位于中部,有西式風格的鐘樓及山型門坊,雕飾精美。 ![]() 敬敷書院舊址,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國立安徽大學的前身。 敬敷書院舊址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是清代安徽規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官辦書院,為國立安徽大學的前身。書院為一坐東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包括門坊、長廊、齋舍與碑廊等。建筑整體為徽派風格,磚木結構,以長廊為中軸線,長廊東頭為大講堂,講堂兩邊分別為經正閣和宗儒祠,在抗戰初期毀于日機轟炸,現僅存門坊、長廊和四進齋舍。 23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學樓 ![]() 哈爾濱工程大學建筑群俯瞰 ![]() 氣勢恢宏的教學樓建筑群 其前身為聲名赫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創辦于1953年,原校址現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 21號樓,21A與21B ![]() 31號樓 原哈軍工11、21、31號樓等合院式現代建筑群鱗次櫛比、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更令人驚訝的是從1953~1955年僅用兩年多時間主體建筑群一氣呵成,不得不說是個奇跡。其早期建筑風格整齊劃一,立面構圖嚴謹對稱,外部為中國傳統的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大屋頂,雕梁畫棟,青檐灰瓦;內部采用西式的吊頂及浮雕裝飾,中西合璧但突顯中式風韻為主。 ![]() 有趣的屋脊與檐角裝飾,不再是仙人走獸。 其最有趣的部分當屬屋脊與檐角,對傳統建筑形制作了較大的改動:例如屋脊兩端不設鴟吻龍頭,而是兩頭回望校園的老虎,虎口大張,昂首翹尾,威風凜凜;戧脊或角脊不擺仙人神獸,例如11號樓空軍工程系,檐脊為一排飛機雕塑,帶隊的是一名跨馬的現代版將軍。又如21號樓炮兵工程系,檐脊則為一排火炮雕塑。再如31號樓海軍工程系,檐脊即為一排軍艦雕塑,其它諸如坦克、裝甲車工程車統統給搬上了屋脊。 ![]() 11號樓 其11號樓體量最大,建筑總面積達到驚人的近5萬平,在這一恢弘的“日”字形合圍大院里,分布著各種教室、航天與建筑工程學院及其它院系的各類辦公場所,不規則的教室編碼和錯綜復雜的直連互通結構,使其成為校園里最像迷宮的建筑,常使人迷路或在樓層間不斷折返。為解決這一問題,11號樓無奈與時俱進地用上了導航系統,這在高校建筑史上當真是有趣又罕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