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年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醞釀北伐的時候,蔣介石掌握了軍政大權。當時,李宗仁要求把廣西軍隊編為兩個軍,蔣介石堅決反對,只允許編為一個軍(即第七軍),并且拒絕在財政、軍需方面給予任何補助,第七軍的裝備、給養完全由廣西自行解決。廣東革命政府從蘇聯運來大批軍火,包括步槍1萬余支、重機關槍100挺,李宗仁幾經交涉,蔣介石才分給笫七軍步槍1000 支、重機關槍4挺,其余大部分為蔣介石直接指揮的嫡系部隊第一軍所有。對此,李宗仁、白崇禧很有意見,但敢怒不敢言。故從北伐開始,蔣介石同李宗仁,白崇禧,既互相合作,又互相防備。蔣介石起用白崇禧當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李濟深,留守廣州后方),又命白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表面上似乎對白很信任,但據李宗仁看,蔣對白的使用是別有用心的。一是蔣知李、白的關系密切,把白安插在總司令部作高級幕僚,就能夠更好地指揮第七軍,二是白崇禧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有不少保定同學在北伐軍中擔任中上層軍官,蔣想利用白來籠絡這些人。三是蔣讓白當參謀長,有時讓白出面代理指揮作戰,必要時可以把白當作替罪羊。白崇禧對李宗仁說,蔣的參謀長不好當,蔣私心重,偏爰第一軍,引起其他各軍的不滿,由此產生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很難處理;再者,蔣為人控制欲很強,事不論大小,都要由他決定,白每走一步都必須請示。說明李、白對蔣的疑忌由來已久。同時,蔣介石在同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談話中,也經常在背后指責白崇禧"辦事越出他的職權范圍”。 白崇禧 李宗仁 蔣介石 白崇禧 1926 年11 月上旬,第七軍和第六軍在江西馬口一役繳了孫傳芳部隊的3 萬多支步槍,白崇禧曾經當面向蔣介石提出,擬將這批槍支分發給第一、二、三、六各軍,以補充他們在作戰中的損失,蔣不作聲。后來,白就把槍支分發出去了。蔣介石對白崇禧此舉很不滿意,認為這是白為討好各軍樹立個人的威信。蔣介石同李宗仁雖然是結拜兄弟,發誓要“同心同德”、“始終如一",事實上他們自己心中都明白,這完全是一種互相欺騙、利用的把戲。當北伐軍攻下南昌的時候,蔣介石把隨軍的總司令部設在南昌,并想要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也遷到南昌來,結果遭到大多數國民黨人的反對,李宗仁也不熱心支持。這一切說明,蔣桂雙方從北伐開始以來就已經是貌合神離,且相猜忌,互相防備了。 李宗仁 1927 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在上海、武漢發動政變之后,蔣、汪之間爭奪國民黨領導權的斗爭日趨激烈。7 月間,汪精衛提出“在夾攻中奮斗”的口號,即一面反共,一面反蔣。當時,在武漢的第四軍張發奎、第八軍唐生智,在湖南的第二軍譚延闿,在江西的第三軍朱培德等都擁護汪精衛。唐生智和張發奎還躍躍欲試,出兵東進到安慶一帶準備攻打南京。這時候,李宗仁、白崇禧擁有三個軍,即第七軍、十二軍、十九軍,且都在南京附近,在蔣、汪的斗爭中舉足輕重。蔣介石曾多次主張討伐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但為李宗仁所反對。李宗仁堅持繼續“北伐",并力主同武漢政府和解。實際上,他是暗中傾向于擁汪反蔣,曾派第七軍參謀長王應瑜到武漢同各方面接觸,保持聯系。在“四一二“政變前,蔣介石曾要張群出面,邀約孫傳芳的代表楊文窊到南京密談。蔣介石希望孫傳芳掛起青天白日旗,許孫為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兼華北聯軍總司令。由于孫傳芳撤退到江北后,仍擁有20 萬完整的部隊,且已與東北軍閥張作霖實行合作(張除給孫部分軍餉外,并命山東張宗昌全力支援孫傳芳)。因此,蔣、孫密談沒有達成協議。孫傳芳反乘寧漢分裂之際,在津浦線上反攻蔣,占領徐州。“四一二”后,蔣介石又一度通過汪精衛的親信褚民誼向汪試探有無合作的可能性。汪估計當時的形勢于他有利,乃拒絕了蔣的建議。蔣介石看到自己正陷入內外交困之中,乃于1 月25 日率領第一軍的兩個師離開南京奔赴津浦路前線,并親自指揮第十軍、二十七軍、三十三軍、四十軍攻打孫傳芳占領的徐州。他希望打一個勝仗,從軍事上挽回聲勢。但結果卻和他的愿望相反,部隊8 月初開始進攻,不幾天就被孫傳芳打敗,退回到長江北岸,損失慘重。8 月6 日,蔣介石回到南京,又惱怒又羞窘。他把前敵指揮官王天培逮捕起來作替罪羊,未經審訊就殺了。他自己也于8 月12 日宣布“下野",離開南京到上海去了。對蔣的"下野”,外傳是李宗仁、白崇禧和何應欽逼蔣下臺的。對此,李宗仁極力否認。蔣介石以退為進.不到半年就卷土重來,重新上臺,這是后話。 孫傳芳部隊 1927年8 月,蔣介石宣布“下野”后,即去了上海,后轉奉化老家,不久又到日本去了。在他的影響下,南京國民黨的一些要人如吳稚暉、戴季陶、陳果夫、陳立夫等也紛紛離開南京。蔣介石曾密令何應欽把第一軍從南京和滬寧路一帶向滬杭路方面撤走,以保全實力。但何應欽未及執行蔣的密令。此時,孫傳芳已經分兵兩路,一路經運河,一路從江蘇北部沿津浦線,直撲南京。與此同時,武漢國民黨政府正由唐生智調動大部隊沿長江兩岸向東移動,南京形勢相當險惡。8 月19 日,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召開了蔣介石下臺后的第一次軍事委員會議。他們當即決定把所有在江北的部隊向南撤退.沿長江南岸防守,保下南京。為了緩和武漢政府的進攻,避免兩面作戰,李宗仁并急急忙忙地于8 月22 日到九江和廬山會同武漢政府的首腦汪精衛,譚延闿、孫科、宋子文、陳公博、顧孟余、唐生智、朱培德、張發奎、鄧演達等舉行會談。李宗仁裝出歡迎汪精衛到南京中持黨政大計的姿態,要求武漢方面停止軍事行動,并派代表到南京去商談“寧漢合作”問題。汪精衛同意并推譚延闿、孫科二人為代表,同李宗仁去南京探討“合作“前景。但唐生智堅持武漢部隊至少要推進到蕪湖。23 日,李宗仁偕孫科、譚延闿回到南京。他在回南京途中經過蕪湖時,發現孫傳芳的一小部隊已在南京以西地區渡江,他判斷這是孫傳芳向南京大舉進攻的征兆。這時,南京的國民黨要人,除了李宗仁、孫科、譚延闿以外,就只有何應欽、李烈鈞二人。白崇禧為了向江浙財團籌措軍餉,早兒天到上海去了。當時,負責守衛南京附近以西地區的是桂系的第七軍和第十九軍,在南京以東附近地區守衛的是何應欽的第一軍。25 日,李宗仁為了加強南京以東地區的防務,將第七軍主力從西區秘密調到東區布防,并乘機提出要何應欽發給子彈60 萬發。何認為這個數目太大,只勉強答應給30 萬發,約為當時南京庫存子彈的十分之一。可見即使是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他們也還有矛盾。孫傳芳果然傾巢出動(計11 個師、6 個混成旅,官兵共7 萬人),分三路渡江,會攻南京。第一路以鄭俊彥為總指揮,以鄭的第十師為主力,由浦口附近渡江;第二路以劉士林為總指揮,以劉的第十二師、馬葆珩的第十一師、上官云相的第四師、段承澤的第九師、崔錦桂的第八師、陸殿臣的第十二師為主力,從大河口附近渡江;第三路以馬玉仁為總指揮,以馬師和張定奎旅為主力,由揚州攻鎮江。25 日晚,從浦門渡江的孫軍占領了第一軍防守的南京東郊戰略防御要地棲霞山等陣地。第七軍立即協同第一軍為奪回棲霞山而和孫傳芳軍隊進行激烈的戰斗,陣地數次得而復失。與此同時,從大河口搶渡長江的孫軍大部隊26 日晨占領了南京以東30 余華里的戰略要地龍潭。孫傳芳親自到龍潭火車站督戰,揚言“要到南京度中秋節”。白崇禧從上海回南京途中受阻于鎮江,他就在鎮江組織臨時指揮所,指揮附近的第一軍衛立煌師,又從滬杭線上調來第二十一師(師長陳誠),從東面進行反攻,配合在南京的第七軍和第一軍的一部從正面、第十九軍從西面向龍潭發動總攻擊。經過三晝夜的激戰,孫傳芳背水而戰,彈盡糧絕,死傷一萬余人,被俘繳械4 萬余人,基本上全軍覆沒。孫傳芳只身帶著隨從、警衛人員乘小汽船逃往北方。李、白、何的軍隊傷亡約8000 人。這是國民黨北伐之戰中傷亡最慘重的一仗。此役前,楊樹莊統率的海軍曾對孫傳芳表示嚴守中立,但后來還是幫助了國民黨軍,發揮了一定的助戰作用。 孫傳芳軍大敗后,戰場上丟滿了槍炮和其他軍用品。第七軍和第一軍爭著搶這些“勝利品”,又加深了蔣桂之間的矛盾。李宗仁、白崇禧到處宣揚他們的龍潭戰功, 多少有些盛氣凌人,又引起蔣系的嫉恨。后來,蔣介石砸爛李、白樹立的“龍潭戰役紀念碑”,就是他們之間尖銳矛盾的反映。 北伐軍作戰 北伐軍準備出發 北伐軍動員 北伐軍攻占濟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