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878 近代?顧景舟?六方雪華壺 鈐印:蓋款:顧景舟 底款:景舟手制 W :17.4cm?H :8.3cm 估價:RMB 3,500,000-4,500,000 參考:《宜興紫砂珍賞》P193,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出版; 《紫玉金砂》,唐人工藝,2010年1月1日; 《布衣壺宗》P220,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顧景舟(1915-1996),本名景洲,號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 及壺叟等,堂號自怡軒。十八歲始拜師學藝,二十多歲便嶄露頭角,獲邀 至上海制壺仿古,大大拓展了其藝術視野,技藝也突飛猛進。宜興紫砂產 業經多年戰亂后凋蔽不堪,而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朱可心、王寅春、 顧景舟、蔣蓉等七大藝人擔負起傳承、弘揚紫砂技藝的文化使命,作育無 數英才,使得紫砂產業能有如今的盛況。 顧老在七大藝人中之所以被獨尊為“壺藝泰斗”,徐秀棠(1937—)在〈“泰 斗”、“宗師”之我識〉一文解釋道:“因為顧景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發揮了特定的作用,他在老新交接過程中不光是時間長,而且是作用效果 大,他教授的不光是在他門下的弟子,而事實上廣及整個從事紫砂工藝、 紫砂事業的眾多干部、工人、技藝人員,很多人得到過他的教益。整個一 帶紫砂作品、產品的質量水平,也多得益于他的心血傾注,為此'一代宗 師’授予顧老應該是非常貼切的。” 從壺藝而論,顧老之所以能為紫砂泰斗,汪寅仙(1943—2018)在〈憶 景舟大師 揚紫砂藝術〉中指出,除了天賦與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還因顧 老擁有較高的學識修養和藝術靈性。綜觀紫砂發展史,能稱為宗師者,無 一不具相當程度的文化修養,如時大彬日常是儒服綸巾于士林中,陳鳴遠 則是國子監太學生。顧老的文化素養則可從其手書“智欲其圓,行欲其方” (圖 3)八字初窺,謂人行止間須有矩度,卻也須擁有因時變易的智慧。 中國器物賞玩向來有以器觀人的鑑賞傳統,乃至發展出“壺如其人”的概念。清順治年間的〈宜興瓷壺記〉便有這麼段評論:“時(大彬)為人敦雅古穆,壺如之,波瀾安閒,令人喜敬。”陶人有什麼樣的精神氣韻,便會透顯到其作品中;反過來說,作品的精神氣韻,其實揭示的是作者的文化素養與人格品性。汪寅仙的這段評價明顯也延續了以上概念:“顧老的作品性格特徵是比較突出的,他的作品與他做人的尊嚴有關,影響著他作品人性化的追求。”這段評價無疑也闡述了顧老嚴謹的壺藝態度,與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 來源:藝拍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