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中醫,人人自醫 ![]() 學習中醫,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一份發自內心的愛,以及一顆持之以恒的心。但是,如果你學完了幾百味中藥,幾百個方劑,面對疾病時,依然無從下手,那么,很可能是辯證環節缺失了,因為中醫治病,辯證為先! 在中醫這個體系里,沒有一個病是簡單的,它的發生,一定有著極深的淵源,背后一定有著復雜的機理,一定要把那個根源找出來。所謂治病要標本兼治,就是既要消除病人目前最緊急的癥狀,又要拔掉那個禍根。 尋根究底,就是辯證的一部分,即辨病因,有了病因,就可以推斷出病機,即形成疾病的機理何在,再根據一些具體的辯證方法,確定病位、病性、病名,最后開出方藥。所謂“理、法、方、藥”,就是這個順序。我們這個辯證系列要理順的,就是那些“理”。 先來了解一下大致分類: 八綱辨證是中醫辯證體系中最重要的模式,“綱”即“綱領”,也就是說在所有的辯證方法中,八綱辨證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其他所有的辯證方法,最終都將歸于八綱之內。 它的具體內容為:表里、虛實、寒熱、陰陽。其中寒熱是辨疾病的屬性;表里是辨疾病病位與病勢的淺深;虛實是辨邪正的盛衰;而陰陽則是區分疾病類別的總綱。它從最根本的方面辨別疾病屬陰屬陽,為治療指明總的方向。 比如“風寒表實證”:這里面就包含了“表證”、“實證”、“寒證”,最終確定為“陰”證。 即辨別發病的原因,這個是辯證的第一步,也是辯證體系中最簡單的環節,一般可以通過問診就可以得出初步判斷。 它的具體內容為: 1.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加疫癘; 2.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3.飲食、勞逸證候; 4.外傷證候。 其中六淫、疫癘屬外感性病因,為人體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為內傷性病因,常使氣機失調而致病。 飲食勞逸則是通過影響臟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傷屬于人體受到外力損害出現的病變。 比如“外感風寒”,就是屬于外感六淫中的“風邪”和“寒邪”。 從人體氣、血、津液的各個層面來進行辯證,這個可以理解為動態方面的辯證。氣血津液,都是流通在人體的有形無形的物質和能量,此法就是辨別它們的虛損變化對于疾病的影響。 它的具體內容為:氣病辯證;血病辨證;氣血同病辯證;津液病辨證。 比如“氣血兩虛證”:就是指“氣”和“血”同時存在虛損的病證。 在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到氣血津液的變化;而氣血津液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臟腑的功能。所以,氣血津液辯證經常和臟腑辯證相輔相成。 比如“肺氣虛證”,就是指向“肺”臟的“氣”虛證。 臟腑辯證在整個辯證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除了八綱辨證外,最需要掌握的,就是臟腑辯證了。八綱辨證讓你有整體觀,臟腑辯證則讓你有局部觀,整體和局部結合,就可以進行精確辯證。由于臨床上單純的腑病較為少見,多與一定的臟病有關,所以臟腑都是結合在一起辯證的。 它的具體內容為:肝與膽病辨證;心與小腸病辨證;脾與胃病辨證;肺與大腸病辨證;腎與膀胱病辯證;臟腑兼病辨證。 比如“肝膽濕熱證”,就是指向肝膽系統的濕熱證候。 經絡是人體經氣運行的通道,又是疾病發生和傳變的途徑。其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 當外邪侵入人體,經氣失常,病邪會通過經絡逐漸傳入臟腑;反之,如果內臟發生病變,同樣也循著經絡反映于體表,在體表經脈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或見脫屑、結節等。 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互為補充,臟腑病證側重于闡述臟腑功能失調所出現的各種癥狀,而經絡病證則主要是論述經脈循行部位出現的異常反應,一般在針灸、按摩等治療方面采用此辯證方法。 比如“足陽明胃經病證”,就是指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調的證候。 這是醫圣張仲景所創立的辯證方法,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論述甚詳,如果不懂六經辯證,是沒辦法讀《傷寒論》的。 六經辯證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根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階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 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于外感病的診治,對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比如“太陽傷寒證”,就是指寒邪襲表,太陽經氣不利的證候。 這是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所創的辯證方法,針對外感溫病由淺入深或由輕而重的病理過程,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階段,各有其相。 四時溫熱邪氣侵襲人體,會造成衛氣營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壞了人體的動態平衡,從而導致溫熱病的發生。此種辨證方法是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從而豐富了外感病辨證學的內容。 比如“衛分證候”,就是指溫熱病邪侵犯人體肌表,致使肺衛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 三焦辨證是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創立的一種診治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它將外感溫熱病的各種證分別納入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著重闡明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 比如“上焦病證”,就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從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開始就出現的肺衛受邪的證候。 辯證方法雖然很多,但是對于中醫愛好者,是沒必要全部掌握的。按我個人的體會,如果掌握了八綱辨證總的指導思想,再加上病因辯證、臟腑辯證和氣血津液辯證的基本方法,就可以面對疾病進行基礎辯證了。 隨著對經絡知識的掌握,自然而然就能夠嘗試理解經絡辯證和六經辯證了。有了這兩個方法作為輔助,既可以更全面認識疾病,又可以開展一些外治法了。 至于衛氣營血辯證和三焦辯證,一點也不用著急,等我們掌握了其他辯證知識后,這兩個針對溫熱病的辯證方法,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我們在這個系列中,將一點點展開來分析理解以上辯證內容,學中醫本來就是只能循序漸進,緩緩圖之。我盡可能用清晰的思路,簡單的文字,來將這些看似枯燥的內容以輕松的形式展示,讓我們一起在學海遨游,體會簡單的快樂! 我們之前的體質辯證系列,分析了九種常見體質,其中就是運用了部分八綱辨證、臟腑辯證和氣血津液辯證的方法,可以先行閱讀,從中了解部分辯證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