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從何而來,是誰寫的? 在史書記載中,有很多版本。但在中國,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唐玄奘。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玄奘在西域求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高僧。 據說玄奘大師取經途中經過八百里大漠。地上沒有鳥,地上沒有動物,中間沒有人,只有各種各樣的鬼,沒有人看了什么經書就能投降。 他一念心經,所有的邪靈鬼怪都藏了起來。由于《心經》的功德和力量,他能夠成功地向印度學習。 當然,這只是傳說,我們無從考證。而現在中國佛教中普遍存在的《心經》版本,一般認為是玄奘翻譯的。 《心經》第一句:“自心觀世音菩薩,久行深般若,見五蘊皆空,度盡苦。”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菩薩本人就是觀音。通過在六度中練習般若,她看到五物皆空,然后她化解了所有的煩惱和痛苦。 這句話告訴我們如何徹底解決痛苦和煩惱? 答案是:修行六度,然后悟五蘊皆空。 六度是什么?六度是菩薩,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個人修行。 那么五蘊是什么呢? 然后一句話接著說:“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所想、所行、所知都是一樣的。” 這里的“色”是指物質,不是淫蕩的顏色。舍利子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心經是對舍利子的陳述。 關子菩薩告舍利,所謂五蘊皆空,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接收、思考、行動、認識等等。 講的是色彩、接受、思維、行動、認知這五個存在的要素,都是空的。空性不是沒有,而是超越有與無。 確切地說,五蘊的運行不是由一個主體主導的,而是由因果結合的。因為這是因果報應。 既然五蘊皆空,一切存在皆空,也就是說,一切存在都超越了本體上的二元區(qū)分,超越了生滅、垢凈、增減,本體上沒有生滅、垢凈、增減。 這只是因果報應,不是現實,只是幻覺。可以說沒有五蘊六六塵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 十二“無”已經否定了一切,否定了佛陀所講的一切概念。很多人讀到這里,往往會有很多新的疑問。 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就會明白,并不是否定佛的理念和修行,而是強調如果執(zhí)著于佛的理念和修行,只是從一個牢籠跳到另一個牢籠而已。 這十二個“無”提醒我們要從一切人為的設定中解脫出來,把自己置身于無限的空虛之中。這十二個“虛無”字跳出了人類的模式,站在無限的虛空中再回到對人類時空的發(fā)現。有一種徹底解放的喜悅。 這就是我在“生命的能量”研討會上提到的:站在宇宙中看地球,站在地球上看人,一切都會一目了然。 然后來了四個“無”:“菩薩,無所得,無所慮,照般若波羅蜜多;沒有障礙,沒有恐怖,遠離逆轉夢,涅槃。” 這意味著,當我們超越人類的模式,回到原點,當我們不執(zhí)著于任何教條或意識時,那么我們就可以達到完全意識的狀態(tài),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恐怖或任何顛倒的妄想。 在我們的高端課程“生命能量”研討會上,我把目標群體鎖定為:想要追求生命真相、探索宇宙起源的人。有這樣想法的人,來參加這個研討會,效果會很好。 因為就像《心經》里的世界觀一樣,人生的無上智慧要從宇宙的高度來看待。 如果你修煉到一定的高度,有非常豁達的人生觀,那么這一段的開悟就很好理解了。它說:眾生的苦與難,不外乎內與外。(即內屬于自己的身心,外是外界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生、老、病、死、愛、離、怨、悔、求,五行旺。前四種是身心痛苦,后四種是外在痛苦。) 苦難的關鍵在于堅持。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是由于把自己看成一個實體而引起的;后一種苦難是執(zhí)著于“存在”。 有情的生命,因為缺乏對“存在”的理解,總是活在“有所得”的心態(tài)中。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讓我們執(zhí)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執(zhí)著于財富、地位、情感、信仰、生活環(huán)境等等。 因為堅持,我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抱有強烈的占有和不舍的態(tài)度,同時也給生活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看破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就不再有煩惱。 最后一段叫:“三佛,照般若波羅蜜多,得了神通,三獎,三菩薩。故知般若波羅蜜多為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虛無咒等。,能消除一切苦難,是真的。” 其實是一個總結,大致意思是過去所有的佛都是六度修行的般若波羅蜜多,都達到了無上正覺。 所以這種引導我們解脫的般若智慧,就是大神咒,虛無咒等等。 最后用般若波羅蜜多咒結束佛經:“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揭真,波羅揭真,波羅僧揭真,菩薩開悟。” 有人把這句話翻譯成:去吧!走吧。讓我們超越過去,讓我們一起超越過去!大開悟!為一切歡呼! 還有人把這句口頭禪翻譯成:懂心,出發(fā),出發(fā),去彼岸,登上彼岸,那是多么幸福啊!翻譯略有不同,但叫人下手的聲音是一樣的。 為什么一句叫人出發(fā),遠走高飛的口頭禪,就能擺脫一切痛苦和不幸?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這可能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