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練】 1、什么是相生、相克? 2、什么是相乘、相侮? 3、中土五行是什么? 4、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導語 五行學說的結構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生克五行,第二種是以土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簡稱中土五行。下面將給大家介紹什么是生克五行,什么中土五行。 本次講述的主題是五行學說,其中包括兩種結構模式: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生克五行即下圖。在這兩種模式中,生克五行是重點。在早期教材中,中土五行被視為了解的內容,但由于脾土在臨床中的特殊作用,我們將其納入了本教材。中土五行是補土派產生的核心理論之一,而補土派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產生源于《黃帝內經》。生克五行主要包括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和五行勝復。在這些關系中,五行相乘和五行相侮也是需要了解的。此外,五行之間還有母子關系。五行生克示意圖中,木火土金水以順時針方向組成一個圓,相間之處畫有五角星,實線代表相生,虛線代表相克。 ![]() 比方說,按照一般規律來講的話,那么人體六經受邪,首先是太陽受之,也就是說就會出現太陽病的表證,那么正邪斗爭也會在太陽經這里,但是它會不會永遠在這個地方呢?那就不一定。比方說它過了幾天,頭痛、惡寒、發熱這些臨床表現,如果沒有了,繼而出現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往來寒熱,這時就不是太陽證了,而是少陽證,或者說少陽病,這就是由太陽傳到了少陽。 01 生克五行 1.相生、相克 在《難經》中,五行相生關系被比喻成母子關系,其中“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然而,這種母子關系并不會存在“子”的“子”(如爺爺和孫子、奶奶和孫子的關系)。相生關系只存在于兩兩相鄰的五行之間,如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木。這些五行之間是相互為母子關系,但不存在隔代的情況。如果存在隔代,它們之間的關系將變為相克關系。例如,木生火,因此火為木之子,木為火之母;火生土,因此土為火之子,火為土之母。然而,木和土之間的關系不是奶奶和孫子的關系,而是相克的關系。因此,這種母子關系只是兩兩之間的關系,不存在第三方的關系。 五行相生關系可以這樣理解:木頭可以被點燃燒成火,所以木生火;火燒完之后剩下灰燼,歸于塵土,所以火能生土;土中含有大量金屬,所以土能生金;金能被熔化變成水,所以金生水;水灌溉花草樹木之后再生長成木,這是五行相生的關系。然而,這只是一種理解方式。五行相克關系也可以被解釋為:木能克土,因為木是生長在土壤中的,吸收了土壤中的養分;土能克水,因為水被土掩埋;火能克金,因為金遇火可以被熔化成流動的金屬;金能克木,因為金屬可以用來砍伐木頭;水能克火,因為水可以用來滅火。之前提到的理解方式只是類比,目的是為了加深大家對五行相生相克關系的理解,而不是一定正確的解釋。相生相克關系本身并不復雜,可以簡單理解。在《內經》中,相克關系被稱為所勝和所不勝,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這種說法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很容易理解,因此無需過多解釋。 五行的制化是指五行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過程,推動事物的穩定有序變化和發展。這種相互作用源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論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結合是五行制化的基礎,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成長;沒有相克,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平衡關系。因此,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事物間的平衡與協調,從而推動事物的穩定有序變化和發展。 2.相乘、相侮 五行制化中的五行勝復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特別亢盛,引起其所不勝的報復性制約,以維持五行之間的平衡和穩定。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其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是相克關系的加強版。相乘的原因有過剩和不足兩種情況。過剩導致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亢盛,對其所勝進行超過正常范圍的克制,即以強欺弱。例如,木本身就克土,現在木又特別強,土又特別弱,這就是一種超出正常克制范圍的情況,因此被稱為相乘。總的來說,五行制化中的五行勝復和五行相乘都是為了維持五行之間的平衡和協調,避免出現過度亢盛或失衡的情況。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即相克關系的反向作用。相侮可以理解為受到侮辱,是指原本克制其他行的五行,在某些情況下反被其他行所克制。例如,木本來可以克制土,但當木太弱而土太強時,土就會反過來克制木,這種情況被稱為相侮。相侮的原因也是太過或不及,即某一行過于弱小或過于強大,導致其被反向克制。例如,一只病貓遇到了一只特別強壯的老鼠,老鼠反而欺負貓,這種情況就是相侮。在五行中,每個行都可以對應相侮關系,即某一行被其他行反向克制。 五行中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相克現象。相乘是指某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克制,例如一只特別強大的貓遇到一只特別弱小的老鼠,這種情況被稱為相乘。相侮則是指某一行被其所不勝的行反向克制,例如一只特別弱小的貓遇到一只特別強大的老鼠,這種情況被稱為相侮。相乘和相侮都屬于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和反相克現象,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平衡和協調的相生相克關系。 ![]() 02 五行之間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五行中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皆屬于五行之間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影響其所生的子行,導致母子兩行皆受影響。母病及子的一般規律是,母行虛弱會導致其所生的子行不足,最終導致母子兩行都虛弱。例如,水能生木,水為母而木為子,如果水不足,則無法生長木,導致木行也虛弱。在中醫臨床中,這種情況的表現為腎水不足,因為水在五臟中屬于腎,而不能生長肝木,木屬于肝。如果腎虛弱,腎虛的人長期以來必然會導致肝也虛弱。這種情況被稱為肝腎兩虧,是母病及子的典型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醫中還有肝腎同源的概念,這里只是簡單提及,與母子相及有關聯。 在中藥中,許多藥物都被用于補肝腎。例如枸杞、菟絲子、山藥等藥物,它們都能夠同時補肝和腎,這就是母子雙補的效果。補腎的同時可以生肝,因為補水能夠生長木,因此這些藥物可以同時補充肝和腎的功能。在治療風濕病的時候,長期使用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些藥物之所以被稱為補肝腎、強筋骨,是因為它們具有這些功能。補肝腎強筋骨的含義是,肝腎是母子關系,互相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此外,因為肝主筋、腎主骨,如果肝腎功能不足,就會導致筋骨不強,因此補肝腎可以強筋骨。在臨床上,治療風濕病時,常用的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藥物有淫羊藿、桑寄生、金毛狗脊等。在后續的中藥學課程中,我們將比較這些藥物的異同點以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出現異常,影響到其所生的母,最終導致子母兩個皆受影響。子病及母的一般規律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子過盛,導致母也過盛,最終造成母子兩都過盛,稱為“子病犯母”;二是子虛弱,累及母,導致母也不足,最終母子兩個都虛弱;三是子過盛而損及母,導致子盛而母衰弱,稱為“子盜母氣”。 第一個規律描述了子亢盛引起母亢盛,最終導致母子兩各都亢盛的情況。舉例來說,以火為木之子為例,如果心火亢盛,可能會引起肝火也亢盛,導致心肝火旺,即子母兩行皆亢。這種情況被稱為火木俱旺型。心肝火旺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表現為口舌生瘡、虛煩不寐、癲狂等癥狀。如果心火亢盛引起肝火亢盛,可能導致肝陽上亢或風病,進而引起頭痛和口舌生瘡等癥狀。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以清心肝之火為主,同時要鎮肝陽。可使用天王補心丹、羚角鉤藤湯等方劑治療。 第二種規律描述了子虛弱而累及母,導致母子兩個都虛弱的情況。例如,金很弱,肺屬金,肺之母為脾,即為土,長期肺氣虛會影響到脾氣虛,這是子病及母,子弱而導致母也弱,母子雙弱的典型表現。在臨床中,由于虛性慢性氣管炎而導致并發脾虛的情況比較常見。此時,可以采用“培土生金”的治療方法,通過滋補脾氣來促進肺氣的恢復。 第三種規律描述了子亢盛而損及母,導致子盛而母衰弱的情況。舉例來說,當肝火很旺,即木很亢時,木亢會損傷腎水,導致肝強而腎弱。在臨床上,肝陽上亢常常引起腎水不足、肝陽亢盛和腎陰不足,可能產生頭暈、耳鳴、目脹、腰膝酸軟等癥狀。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天麻鉤藤飲等方劑進行治療。天麻鉤藤飲中含有桑寄生等具有補肝腎、強腰膝作用的藥物,同時也有補腎和鎮肝陽的藥物。該方劑以鎮肝火、鎮肝陽為主,以補腎為輔,可用于治療子行亢盛而損及母行的情況,即肝木亢而傷腎水的臨床表現。 03 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指的是土居中央,而木、火、金、水四行分別位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形成的五行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土控制分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因此五行之間有主次之分。《內經》對中土五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是中醫理論的主要基礎之一。作為中醫的主綱,《黃帝內經》所述內容是無誤的,且具有不可改變的真理性,與國家憲法一樣,是絕對的真理。 ![]() 這本教材全面闡述了中土五行的理論。在中醫理論中,土脾作為五臟中的“孤臟”,具有特殊地位。土控制位于東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因此在五行模式中處于中央,有調節和控制四方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五行模式應該被視為立體結構,而非平面結構。這是因為土具有生萬物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脾土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能夠生其它四臟。因此,補土派在中醫理論中是有理論依據的,這個理論依據來源于《黃帝內經》。無論何種發明創造,無論哪個朝代的名醫,他們的理論依據部分或全部都來源于《黃帝內經》。 關于中土五行,本教材僅列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需要了解的是,脾土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孤臟”,并被描述為“中央土以灌四傍”,這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論述。了解這個理論可以認識到補土派的重要性和脾土對人體的重要性。 04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此外,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為基礎,分析歸納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種機能活動,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進而與自然環境相聯系,建立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在上一節課中,教材已經詳細講解了五臟系統的圖表,其中一些漢字不常用,可以不強求大家全部掌握。如果大家對圖表感興趣,我們可以考慮開設《黃帝內經》課程,進一步講解這個圖表。 生化是五行生克關系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用于說明五臟的生理機能及其相互關系。根據五行學說,木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屬木,具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生理機能;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屬火,主血脈、神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主運化水谷、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具有清肅下降的特性;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主藏精、主水。這些屬性說明了五臟的生理特性。 除了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還以五臟為中心,推演整個人體及各種組織結構和功能,將形體、官竅、精神、情志等分歸為五臟,構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同時,將自然界的五位、五氣、五色、五味等與人體的五臟聯系起來,建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本教材詳細講解了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五行學說和五臟系統,這些內容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基礎。在《黃帝內經·素問》中,關于五行和五臟的論述非常詳細,因此建議大家查閱原著,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雖然我原打算在本教材中講解《黃帝內經》的內容,但《黃帝內經》涉及面太廣,可能會引起新的問題,也會超出本教材的范圍。因此,我建議大家先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診斷學的內容,待以后有機會再深入學習《黃帝內經》。 05 五行生克關系在五臟中的應用 在本教材的五行學說部分,通過幾個例子,已經詳細解釋了五行母子相生相克以及與其他關系的聯系,相信大家已經對這些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因此,在此不再贅述。 06 五臟病變的關系 在本教材中,已經詳細解釋了五臟母子相生相克和五臟病變的關系,并給出了相應的方劑。盡管我在講課時一般沒有備課,但我認為這些內容已經全面地講解了。既然已經講解了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關系,以及臨床中的相關例子,那么接下來我將繼續向大家闡述其他相關內容。 07 相克關系的傳變 本教材中已經闡述了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相乘指的是過度相克,上述所講的一只大貓對一只小老鼠的情況。引起五臟相乘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某臟過盛,以致其所勝之臟受到過分的克制;二是某臟過弱,無法承受其所不勝之臟的正常克制。因此,相乘分為絕對相乘和相對相乘。以肝木和脾土的相克關系為例,相乘即為木旺乘土。這種情況下,肝氣過旺或肝氣郁結,影響了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胸脅苦滿、脘腹脹痛、泛酸或泄瀉等癥狀。相反,如果先出現脾胃虛弱,不能承受肝氣的克制,出現頭昏、乏力、納呆、噯氣、胸悶、胸脅脹滿、腹痛泄瀉等表現,則稱為土虛木乘。 相乘關系的治療可以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劑,對于肝氣郁滯、肝氣上逆、或肝氣犯脾胃等情況均可使用。 在第一節課中,我提到了一種胃病,其癥狀為泛酸、泄瀉和脘腹脹痛,西醫診斷可能為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對于這種病癥,需要辨證論治。如果出現胸脅苦滿、脘腹脹痛、泛酸和泄瀉等癥狀,可以認為是肝氣郁結而乘脾,即肝郁脾虛。如果伴有泄瀉,則可以使用逍遙丸來治療,而對于肝郁脾虛的情況,逍遙丸是一種常用方劑。如果沒有泄瀉,僅有脹滿等癥狀,則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具體治療方案需根據病情而定。在我的大學時代,我曾編寫過一首歌訣:“肝郁脾虛最逍遙”,意為對于肝郁脾虛的情況,應該使用逍遙丸進行治療。逍遙丸中含有疏肝和健脾的成分,如柴胡、茯苓、白術、芍藥、當歸和甘草等,因此可以起到健脾疏肝的作用。《黃帝內經》里面就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對于伴有泄瀉的情況,需要加強健脾治療。對于沒有泄瀉只有腹脹等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柴胡疏肝散來治療。 對于肝旺脾虛的情況,如果出現脾胃虛弱、拉肚子、腹痛泄瀉等癥狀,需要使用一種名為“痛瀉要方”的方劑。該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術芍風湯、白術、白芍、防風和陳皮等。痛瀉要方術芍風是一種治療土虛而木乘的情況的方劑。如果不從肝上下手,不進行肝脾同治,病情將難以治愈。 五臟之間的病變相互影響可以用五行乘侮規律和母子相及歸類來解釋。例如,當肝出現病變時,會傳及心臟,表現為母病及子;傳及腎臟則表現為子病及母;傳及脾臟則表現為乘;傳及肺臟則表現為侮。其他四個臟器的影響關系也可類推。通過這種相生相克和母子關系,只要一個臟器出現病變,就可能影響其他四個臟器。 此外,五行學說還可以解釋五臟發病與季節的關系。五臟外應五時,因此五臟發病的一般規律是受邪時所主之時發病。例如,春季多發肝病,夏季多發心病,長夏多發脾病,秋季多發肺病,冬季多發腎病。這些規律可以通過五行學說和季節變化的關系來解釋。 08 指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內臟出現疾病時,其機能活動會出現異常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的某些組織器官,表現出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方面的變化,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有諸內者,必形諸于外”。中醫的望聞問切能夠探討人體的陰陽五行、五臟六腑,正是因為“有諸內者,必形諸于外”。 五行學說將人體五臟與自然界的五色、五味和五音作了相應的聯系,構成了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因此,通過觀察、分析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外在表現,按照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生克乘侮規律進行推斷,可以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推斷病情進展和判斷疾病的預后,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中醫與西醫最大的區別在于疾病診斷。西醫主要依靠儀器進行診斷,而中醫完全依靠人,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觀察外在與內在的聯系來進行診斷。不同醫生的水平高低,可以從其診斷疾病的準確度來判斷,這是中醫的重要特點。 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學習的重點,掌握這兩本書所講解的知識,能夠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從而判斷醫師的水平高低。若基礎不夠扎實,就容易成為庸醫。 通過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律,可以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包括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以及他臟之病。通過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確定五臟相兼病變。相兼是指同時出現,例如面色青、喜酸、脈弦,指向肝臟病變;面赤、口苦、脈洪則典型表現為心火亢盛。掌握這些知識,能夠進行簡單而準確的診斷,是中醫學習的關鍵。 上述講到的表,如果你學不會,以后治療病人會出現巨大的麻煩。例如,脾虛的病人出現青色,則表現為肝脾同病,木來乘土,即肝氣犯脾。如果基礎不夠扎實,相兼病一來,就會無從判斷。 中醫診斷主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相結合來進行。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手段。《難經·六十一難》中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疾病千變萬化,正確的判斷必須堅持四診合參,不能僅憑五行理論的推斷,否則容易出現錯誤的判斷。 甚至有一些醫生在網上進行看病,都沒有進行望聞問切的診斷,這是不可取的。 比方有人昨天說:醫生,我得了糜爛性胃炎,你給我開個方子!那個醫生說:好,糜爛性胃炎我給你開,我給你開個左金丸,給你開個香砂六君丸,這個人完全沒有問。為什么你說糜爛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在中醫里面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東西,他說糜爛性胃炎你干脆給他開奧美拉唑還好一些。你還給他開中藥,寒熱虛實,望聞問切什么都沒有,庸醫一個。 我去年在網上講課,我的書在網上流傳,有不少粉絲。他們一一加我,最后我手機加爆,QQ加爆,全部加爆。他們上來就說我是大師,我很仰慕你,說完之后,就說我有個病請你給我看一下。第一句話就是:我有個親戚,得了二型糖尿病,你給他開個方子。這種人我是一般不給開方的。第一,他是個中醫醫盲,什么都不知道,你干脆找西醫開,開二甲雙胍算了。糖尿病在中醫叫消渴,中醫根本就沒有糖尿病這個說法。糖尿病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為肺消,中消為脾胃消,下消為腎消,腎消又分兩種,腎陰虛和腎陰陽兩虛型。因此,中醫醫生必須進行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綜合判斷患者的病情屬性,再開出相應的中藥處方。所以說講到這里,就嚴重地提出:一個西醫病名給你,就等于什么都沒給你。中醫必須望聞問切,就算你是那神醫,望而知之謂之神,那也只是扁鵲、華佗他們通過排他法,通過某一診斷,只有百分之九十或者百分之八九十判斷別人的病屬于哪種情況,他也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四診合參對于初學者來說,缺一不可,你現在還沒學會走就學會跑,你想望而知之謂之神,那最后你就成庸醫。 09 指導疾病的治療 中醫五行學說是指導疾病治療的重要理論,主要通過藥物的色味、五行歸屬以及生克乘侮規律等方面來控制疾病的傳變,確定治療法則,指導針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療。 其中,藥物的五色和五味與五臟的關系是中醫五行學說的基礎。藥物的五色為青、赤、黃、白、黑,五味為酸、苦、甘、辛、咸。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歸經特點,將其歸屬于五行,即青酸屬于肝,赤苦屬于心,黃甘屬于脾,白辛屬于肺,黑咸屬于腎。例如,白芍、棗皮、丹參、石膏、白術、玄參和生地等藥物均具有不同的五行歸屬特點。 除此之外,中藥治療還必須結合藥物的四氣,即寒熱溫涼和升降浮沉來進行應用。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諸根皆降而葛根獨升,這是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質的一個表現。因此,在中醫臨床實踐中,針對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情況,必須結合藥物的五行歸屬和四氣特點,綜合運用,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后學中藥學的時候,會進行詳細的學習。 10 控制疾病的傳變 根據中醫五行生克乘侮理論,若一臟有病,則可傳至其他四臟,如肝有病可影響心、肺、脾、腎等臟器,而不同臟腑的病變傳變規律也不同。因此,臨床治療除了對患病本臟進行治療外,還需根據其傳變規律,治療其他臟器,以防止疾病傳播。 例如,若肝氣過盛、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變將涉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養脾氣,使肝氣得以平和,脾氣得以健康,從而避免肝病傳至脾。因此,常聽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療原則,即在治療肝病的基礎上,通過補益脾氣,達到治療效果。 疾病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臟器氣的盛衰。其基本規律為“盛則傳,虛則受”,因此在臨床實踐中,不僅要掌握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播,防患于未然,還要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避免機械套用刻板公式。在中醫學習中,背誦經典著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中醫理論,結合臨床實踐,進行個體化治療。 總之,中醫五行生克乘侮理論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于合理運用中藥治療各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醫臨床實踐中需要靈活運用中醫理論,因材施治,避免機械套用刻板公式。 這節課就講到這里,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