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262字,23圖,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 實驗飛行器“60” 想象圖,作者本人繪制 “怪獸”的困境![]() 實驗飛行器“60” 書接上回,1957年,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已經基本確定了核動力轟炸機“項目60”的基本布局,這臺空中“怪獸”長達60米,最大起飛重量225噸!然而,這只能算是個開頭,“項目60”距離真正飛行,還差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組件——核動力發動機。@nordland 今日頭條 原創首發 ![]() 實驗飛行器“60”,注意機鼻的核動力引擎 ![]() 這個時候,蘇聯的第一臺核動力渦噴引擎,僅僅是獲得了原理上的認可,距離實用,還差得很遠。反應堆中子和伽馬輻射通量和光譜的特性尚缺乏數據,同時來自地球表面的散射和反射也沒有研究。此外,減少輻照保護機組人員的屏蔽結構,在緊急情況下的救援裝置,輻射對現有結構合金的影響,特別是非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的影響的研究方法都不完善。更不用說開發在這些條件下可行的新材料和創建特殊基地和遠程維護系統了。 ![]() 實驗飛行器“60” 實驗飛行器“60”![]() 實驗飛行器“60”想象圖 米亞西舍夫清楚的認識到,即使一切順利,一臺可靠的TPDA核引擎也至少要5-10年才滿足裝機。而在此之前,留里卡設計局必然需要一個空中實驗平臺來測試他們的核引擎。于是米亞提出了實驗飛行器“60”方案。 ![]() 實驗飛行器“60” TPDA在成功解決了初步問題后,米亞建議建造一架改裝的M-50轟炸機,用來作為測試核發動機的實驗飛機。實驗飛行器“60”,配備M-50轟炸機相同的4臺噴氣式發動機,具備不使用核引擎的起降和飛行能力。 ![]() 實驗飛行器“60”的兩種布局 可以在核引擎的運行的條件下完成空中測試,同時也可以檢查飛機的設備和控制系統在輻射影響下的可操作性,計算和微調飛行條件下的核發動機的運行參數,檢查機組人員的輻射防護系統是否完備,全封閉式駕駛艙控制系統的可操作性。以及開發核動力飛機的地面維護和操作系統。 ![]() 實驗飛行器“60” 米亞對“實驗飛行器60”給出了兩種布局,第一種核發動機位于機頭,從頭部環形進氣口進氣,從頭部下方噴出。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機組輻射影響,全封閉的屏蔽駕駛艙設置在靠近機尾的后機身。第二種保留了M-50的駕駛艙布局,核發動機位于后機身下方。 ![]() 實驗飛行器“60”結構 由于全封閉式駕駛艙本來就是測試的項目之一,而且全封閉的駕駛艙完全沒有天然視野,安裝位置其實并不重要。米亞最終的選擇是第一種頭部進氣方案,這讓實驗飛行器“60”看上去像是一架5臺發動機的超大型無人機。除了發動機和座艙的獨特位置,其他部件上盡可能的沿用M-50。 ![]() 實驗飛行器“60” 無人版本![]() “項目60” 無人駕駛轟炸機概念 在載人型“項目60”的后期版本上, 45-52 噸的重量被用在了輻射防護設施上,這幾乎是在飛機上掛了一輛主戰坦克!設計師也開始反思機組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受制于50年代的自動控制技術,全無人版本的戰略轟炸機多少有點天方夜譚。畢竟彈艙里掛著核彈,自動控制如果“發起瘋來”搞不好會毀掉世界。 ![]() “項目60” 無人駕駛轟炸機概念 不過,經過設計師的核算,如果去掉駕駛艙,輻射防護重量可以減少到 2-3 噸!這個數字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以至于工程師將這個方案細化作為選擇之一。最初設想的無人化方案仍然是M-50的變體。翼下懸掛的兩臺核動力引擎替代了M-50的4臺引擎,經過測算,無人方案可以用輕得多的質量完成“項目60”的指標。這架飛機仍然是轟炸機而不是巡航導彈,因為昂貴的核動力飛機不打算一次性使用,完成投彈后還要返回基地。 ![]()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了“蘇聯第一種核動力轟炸機正在試飛” 無人化將增加“項目60”功率重量比和飛行時間,顯著提高升限,改善起飛和著陸特性,或者在將飛行數據保持在載人版本相同水平的同時,顯著減小飛機的尺寸。沒有駕駛艙將改善空氣動力學,例如,可以無需考慮反應堆和駕駛艙的物理間距,使用更集中的“飛翼”方案。不需要解決與保護機組人員免受輻射相關的許多問題。 ![]()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插圖 同時,此選項也存在明顯的缺點,主要來自自動化控制方面,飛機的控制,對目標的引導和返回機場變得更加復雜,在當前特定的空中情況下完成應變機動變得極其困難,這可能導致無人機比有人駕駛的無人機更容易受到攻擊,起飛,著陸和機場服務變得更加復雜。不過米亞的專家認為將來的技術進步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插圖 戰略忽悠![]() 依據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模型 1958年知名西方雜志《航空周刊》“披露'蘇聯在莫斯科附近對一架核動力轟炸機進行了六個月的飛行測試,文章包括了相當詳細的內容。“新飛機由核發動和傳統的渦輪發動機組合提供動力:“兩個直接空氣循環核發動機安裝在36英尺長的機艙中,懸掛在每個機翼中一間的短掛架上。有6英尺直徑的進氣口,每個產生大約。70000磅的推力。”該報告引發了人們對蘇聯在核推進方面領先于美國的擔憂,但隨后被認為可能是來自蘇聯“戰忽局”的騙局。 ![]()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了“蘇聯第一種核動力轟炸機”進展西方模型商立即跟進推出了模型,看上去猜了個七八 ![]() 依據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模型 不過,現在隨著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檔案的公開,《航空周刊》的猜測也算中了十之七八,冷戰就是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集合。 讓位給導彈![]() 依據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模型 在1957年,除了尋找改善“項目60”的“開放式”渦輪噴氣發動機方案以外,還制定了其他可能的動力系統方案,包括:原子化學發動機,帶有開放式陶瓷反應堆的“同軸”方案的發動機,組合方案和中間冷卻的“封閉”方案等。甚至提出了混合“開放式”核動力引擎和噴氣式發動機的混合方案,這種方案在起降過程中更友好。其起飛重量達到135-145噸,速度-4200-4800公里/小時,高度-21-23公里,飛行時間-8-10h。幾乎就對應了《航空周刊》的報道。 ![]() 依據 1958年《航空周刊》報道的“蘇聯核動力轟炸機”模型 1958年5月,一份報告指出:“防空系統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懷疑速度在2200-2500 km / h,高度在12-14 km的轟炸機的生存性能,因為制造這種飛機的可能時間不會早于 1962-1963年。”快速升級的防空系統將是核動力轟炸機的災難,超遠的航程并不能讓其在防空系統面前有多少優勢。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核動力轟炸機嚴重依賴地面設施和基地。在核大戰面前這些基地是非常脆弱的 ![]() 關閉前期的“項目60”概念 到 1960 年,在一次關于戰略武器系統發展前景的會議上,航空工業部決定關閉“項目60”,因為與當時出現的其他投送方式相比,這種轟炸機運送核武器的成本太高了。1957年8月27日科羅廖夫的R-7洲際導彈完成第一次成功發射,這種劃時代的武器淘汰了幾乎所有競爭對手。 ![]() R-7洲際導彈,新時代的開端 這個話題仍未結束,下期講講“項目60”的水上版本“項目60M”。@nordland 今日頭條 原創首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