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5年蘇軍占領東北時,抗聯(lián)也隨蘇軍直接進駐東北,幾乎在同一時刻,毛澤東命令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冀熱遼軍區(qū)中共部隊迅速奔赴東北進行接收。東北解放軍大約獲得了槍支30萬,輕重機槍2萬挺,擲彈筒1000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約為1500門。 二、關內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抗日戰(zhàn)爭時繳獲的日軍武器。全軍裝備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沖鋒槍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 三、軍工生產方面,各解放區(qū)共有兵工廠六十五家,月產步槍一千支,機槍十五挺,迫擊炮兩門,手榴彈二十七萬枚,槍彈三十萬發(fā),翻造槍彈七十四萬發(fā),迫擊炮彈四千七百發(fā),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四、1946年5月,蘇軍勸中共在關內另辟戰(zhàn)場以減輕東北壓力,在中共的要求下,蘇軍開始向山東解放區(qū)提供日本遺留的武器。駐朝蘇軍也已開始經過南滿遼東軍區(qū)向山東的解放軍發(fā)送武器彈藥。第一批運送去的,有重機槍83挺,輕機槍32挺,子彈43萬發(fā),炸藥1萬箱,還包括一批電氣材料、廣播電臺、印刷材料和攝影機等。這批物資秘密經由安東通過海路運去山東煙臺,送交陳毅部隊。 五、6月,駐朝蘇軍又進一步接連經過山東向華北中共部隊發(fā)送了兩批武器彈藥,其中第三批就有步槍5000支,子彈300萬發(fā),高射機槍20挺,重機槍30挺,并有其他資材一批。 六、7月15日到8月7日,又運送了12145支步槍,182挺重機槍,506挺輕機槍,167個擲彈筒,7門炮,11164把刺刀,1000余萬發(fā)子彈,43588發(fā)炮彈,6700發(fā)擲彈筒彈,22萬斤炸藥,以及500箱填裝炮彈的火藥等武器彈藥到山東。 七、8月下旬還進一步運送了2000發(fā)山炮炮彈和50萬發(fā)七九子彈,包括100多車皮的各種彈藥。 八、到9月,朝鮮北部所存日軍各種子彈、炮彈、炸藥和槍炮,2000多車皮(一車皮載重約40-50噸)的物資已全部運抵安東,數量之大,已非過去海船運量所能解決。 九、1946年夏季,通過海路運向山東的武器共有2萬支槍和2000萬發(fā)子彈。毛澤東專電規(guī)定一半給山東區(qū),35%給晉冀魯豫區(qū),其余轉交晉綏區(qū)。 十、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劉伯承、鄧小平在向中央報告戰(zhàn)況的電文中也說明,殲敵一個旅大約需消耗子彈20萬發(fā),主要是靠東北轉運而來。 十一、解放軍進入東北后,東北軍區(qū)后勤部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yè)部,主要負責從蘇軍手里接收沈陽地區(qū)大東區(qū)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后蘇軍又將這些工廠要了回去,但允許軍工部拉走了30多部機器和200多噸物資。 十二、中共也先后將撫順、本溪、延邊等地的兵工廠、化學工廠數百臺機器和上千噸各種原料運走。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正是有了這些工業(yè)基礎,中共后來才能在北滿的軍工生產基地生產戰(zhàn)爭所需的大量彈藥。 十三、據統(tǒng)計,軍工部后來在琿春建立起子彈廠、手榴彈廠等6個兵工廠,1946年9月一個月就生產子彈13萬發(fā),手榴彈35000個。與此同時,軍工部在牡丹江、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也建立了不同規(guī)模的軍工廠。 到1947年,東北軍工的年生產能力達到手榴彈300萬個、子彈2000萬發(fā)、各種炮彈150萬發(fā)。 十四、1948年底蘇聯(lián)軍隊將從日本關東軍手中繳獲的全部70萬軍隊的武器轉交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手中。 十五、據統(tǒng)計,在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步槍九十萬余支,機槍六萬四千余挺,迫擊炮八千余門,步兵炮五千余門,山炮、榴彈炮、加農炮一千一百余門。 此時,由于武器裝備的大量繳獲使解放軍的裝備得到極大改善,已與國民黨軍的水平相接近了,如東北野戰(zhàn)軍各縱隊一個連有9挺輕機槍與9個擲彈筒,華東野戰(zhàn)軍的三縱八師有9門山炮和6門戰(zhàn)防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