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劇《亮劍》開局時,便是李云龍的新1團對決日軍的坂田聯隊。 通過劇中背景的介紹,日軍的這個坂田聯隊是比較精銳的,無論是國軍還是我軍都曾吃過這支日軍的虧。劇中也給出了這支日軍部隊的正式番號——第4旅團第3聯隊。 實際上在劇中不過是隨口一說,因為在日軍的編制體系中,是真的有第4旅團和第3聯隊的。當然,在1940年的背景下,這兩支部隊都不在山西。 在山西的日軍倒是有個獨立混成第4旅團,但獨立混成旅團是不轄聯隊,而是直轄大隊的。 因此在1940年的山西,如果出現日軍聯隊編制的話,應該就是第36師團、第37師團和第41師團所轄的步兵聯隊了。 上述所提的這三個師團都是1939年編成的,屬于是10個用于占領區警備的“三單位師團”。 所謂的“三單位師團”指的是日軍師團所轄的步兵聯隊數,相對于的則是“四單位師團”。后者所轄為2個步兵旅團、4個步兵聯隊,是全面抗戰初期日軍的師團編制。 不過這種編制不太靈活,因此后續日軍便逐漸改為轄3個步兵聯隊的師團。 相較于日軍當時的主力師團,在1939年成立的這10個用于治安警備的師團在兵力和武器上都要略差。 但請注意,這些師團由于成立時間較早,此時日軍的軍備資源尚未耗盡,是遠非抗戰后期所謂的“八大隊師團”可比。 比如這些師團的實有武器裝備,往往比編制表上更多,由于當時日軍還繳獲了不少國軍的武器裝備,因此它們還存有相當數量的國械武器。 以1941年時的日軍第41師團為例,該部的實有武器包括9門榴彈炮、8門野炮、33門山炮、30門步兵炮、85挺重機槍、224挺輕機槍、291具擲彈筒、步槍超過12000支。 另外第36師團有4門野炮、45門山炮、31門步兵炮、86挺重機槍、227挺輕機槍、289具擲彈筒;第37師團有12門榴彈炮、5門加農炮、13門野炮、30門山炮、31門步兵炮、86挺重機槍、235挺輕機槍、291具擲彈筒。 就連前面提到的獨立混成第4旅團都有23門山炮、9門步兵炮、37挺重機槍、121挺輕機槍、156具擲彈筒。 上述日軍各部因為戰爭損耗,在兵力上未必有多么充實,但在武器方面著實還是相當充裕的。 以當時日軍的步兵聯隊來說,一個聯隊有大約2900余人,其中聯隊本部29人,直轄通信隊96人,步兵炮隊147人。 這個步兵炮隊是將原先的聯隊炮中隊和速射炮中隊合在一起了,編制上的裝備是3門75毫米山炮和4門37毫米速射炮。 步兵聯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共計891人,其中包括大隊本部13人以及大隊炮小隊、機關槍中隊和4個步兵中隊。 每個步兵大隊裝備的主要技術兵器有2門92式步兵炮、8挺重機槍和24挺輕機槍。 在編制上日軍的每個步兵中隊裝備6挺輕機槍,同時在擲彈筒方面,最少也是配備6具,實際有很多中隊是配備9具。 所以日軍當時的步兵聯隊在理論上有大約2900人,主要技術兵器包括3門75毫米山炮、4門37毫米速射炮、6門92式步兵炮、24挺重機槍、72挺輕機槍、大約90具擲彈筒,另有不下2000支步槍。 在實戰中,日軍的步兵聯隊往往還不會單獨行動,而是在加強了一部分師團炮兵基礎的情況下再外出作戰。 如果是加強一個山炮兵大隊的話,則這個聯隊能指揮的兵力就超過了3000人,火力則又多12門75毫米山炮。 很多網友以為,日軍在后方擔負守備任務的部隊都是所謂的治安師團,因此在火力配置上是非常差的。 實際上在日軍中所謂的配置好壞,那是放在日軍范疇內的對比。以當時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火力對比來說,即便是上述日軍的這個火力配置,其實相對我們來說,怎么看都不算弱。 以國軍配置齊全的步兵師來說,滿編狀態下的武器有18門迫擊炮、54挺重機槍、172挺輕機槍、2500支步槍。 其中除了在輕重機槍數量上有所超過,步槍數量是略有超過,但在炮火方面顯然不占優勢。 因為國軍步兵師最多只有18門迫擊炮,日軍聯隊本級就有13門炮和90具擲彈筒,實戰中往往還會加強一個山炮兵大隊。 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雖然性能不錯,但是跟日軍配置體系齊全的炮火相比,還是不占優勢的。 而且我們上面以提到了日軍當時的武器往往是超編的,國軍這邊即便是中央軍精銳,往往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編裝狀態。 所以在《亮劍》劇中,裝備不錯的晉綏軍358團都在這個坂田聯隊手中吃了虧。 358團雖然是個加強團,但畢竟比不上中央軍的齊全裝備,跟日軍這樣的聯隊相比,總體還是不太占優的。 至于八路軍當時的裝備,那就更差了。畢竟國軍當時還有相當大規模的兵工廠,可以自給迫擊炮、機槍、步槍和彈藥,同時也能得到相當數量的外援。 但我們那時候顯然沒有這些,八路軍的主要武器裝備是取之于敵,當時的兵工廠還僅限于修理槍械和復裝彈藥,無法滿足大規模部隊的裝備。 在1940年時,又是八路軍擴編比較迅速,武器裝備沒有跟上來的時候,這時的敵我火力差距就會更大。 以當時八路軍步兵團的平均裝備來說,迫擊炮基本就是1門,輕重機槍加起來大約是10挺,擲彈筒由于炮彈不好供應,其實沒怎么裝備。 也就是說在炮火對比方面,八路軍幾乎是以1門迫擊炮對日軍的100多門炮/擲彈筒;在機槍方面,則是10來挺機槍對近100挺輕重機槍。 僅僅是技術武器數量對比就如此懸殊,在彈藥方面差距顯然就會更大了。 在《亮劍》劇中,李云龍的新1團屬于裝備不錯的,因此迫擊炮彈還打了不少,機槍數量和彈藥肯定也多于平均水平,但相較于日軍來說,還是不太足。所以在日軍的坂田聯隊這邊,也認為我們的火力很稀疏。 同時,無論是日軍坂田聯隊,還是觀戰的楚云飛,都認為李云龍是要吃虧的。我軍上級下達的命令,也是從日軍薄弱處,在主力部隊接應下突圍。 不過李云龍發現并摧毀了日軍的聯隊指揮部,同時也利用了日軍以為我們不敢打正面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在摧毀對方指揮部,給其造成暫時混亂之際,立即突圍,這的確是有可行性的。 當然電視劇的劇情就這樣,我們這里重點談的是日軍當時的真實武器情況,希望大家能對當時的抗戰有更多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