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自己家孩子從來不吃這些,生日也只吃動物奶油的蛋糕。 這位媽媽情緒很激動,在群里發了一連串的信息: 1.在班級微信群里扔出一條關于奶油蛋糕的危害的小紅書筆記。 ![]() 2.讓大家不要針對她兒子。 3.說“小恩小惠在我眼里都是投毒和換名聲”。 4.給孩子催吐,逼孩子喝了30毫升橄欖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亞麻籽油,還摳嗓子眼。 ![]() ![]() 滿屏溢出的控制欲讓我感到窒息,我感覺她家孩子真可憐。 網友也紛紛指責這位媽媽的做法: “今天這么小的孩子在開心吃了奶油蛋糕后, 又被親媽灌下50毫升油。我擔心娃的胰腺。” “好歹堅持自己的理念,喝豬油呢”。 “如果這孩子是我孩子同學,我會讓自家孩子距離她家孩子遠一點,不要和這個孩子有任何交流和溝通?!?/span> “攤上這樣的媽媽真是倒八輩子血霉了?!?/span> “希望孩子爸爸和其他家里人能及時清醒,這個媽已經瘋了,再拖延對孩子很危險,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人家吃了一小塊奶油,她給孩子灌了半肚子植物油?!?/span> “她兒子是下一個吳謝宇都不奇怪。” 可以看出來,這位媽媽多少有點心理問題了。她不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 1.屈服只是孩子的求生本能 孩子還小的時候,只能屈服于家長的控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看看張一得的例子就知道: 張一得3歲的時候想喝可樂不能用說的,只能用寫的。去同學家參加聚會被要求撿些破爛回來。 我沒有看到家長對孩子的愛,反而看到了一種幾近變態地揠苗助長,以及無法接受的無能的自己。 孩子之所以順從媽媽,喝下50毫升的油,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即使反抗也無濟于事。 2.“抵抗——擺爛”將占據孩子的成長期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被壓抑的好奇心和欲望沒有消失,反而會更加強烈。 面對控制欲極強的父母,孩子一邊抵抗,一邊擺爛,在“抵抗——擺爛”中尋求激怒父母的快感,同時也消耗了大好時光。 孩子知道自己反駁也沒有用,因為反駁無法改變父母。因此他們學會了用拖延和沉默與父母對抗。 3.家長過度控制,孩子大概率會產生報復性代償行為 一旦體驗到自己不被認可,就會激發自戀性暴怒,這實際上是對曾經被貶低的報復?!嘻悾段覀儍仍诘姆烙喝粘P睦韨Φ膽獙Ψ椒ā?/span> ![]() 有網友看到了家長強烈控制欲的一個可能性后果,那就是孩子長大后更容易產生報復性代償行為——報復性吃垃圾食品。 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身邊那些小時候因為家里窮沒有零花錢買零食吃的人,長大后就會不停地吃各種零食。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是在補償小時候缺失的東西。 更有甚者,面對家長的過度控制,他們會選擇極端行為,那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4.自律源于自由 “越自由才會越自律,在有邊界的愛的保護下,給孩子自由,孩子才會有自律的行為;而越控制則會越反叛,會讓孩子不顧一切地去破壞規則。”——任麗,《我們內在的防御》 很多人對“自律源于自由”持有懷疑態度,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不相信孩子有天然的自控能力。 而我對“自律源于自由”深信不疑,孩子只有得到滿足之后才學會自我控制。沒有得到滿足時,卻被家長極力阻止,在外力的控制下,,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人為地壓抑了。 所以,面對上述那位媽媽的做法,網友擔心孩子成為下一個吳謝宇不是沒有道理的。 家長以為自己成功地幫助孩子形成了自律,實際上卻是人為地制造了匱乏感。一旦時機成熟,被壓抑的欲望就會爆發出來,形成報復性代償行為,嚴重的就是孩子以自殘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父母,張一得就在考上埃墨里大學后不久就自殺了(雖然一次次拿他來做反例我于心不忍,但是真的值得父母們反思)。 舉個例子。 我一個親戚對兒子在思想上放養,在經濟上控制。結果,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就沒有學校要他。問家里要錢無果,直接從三樓往下跳,摔斷了腿,躺醫院里還得照顧他三個月。 最后我媽跟我說:“只有父母才會對孩子好,摔斷了腿還不是父母去照顧他,要不然誰有誰會理他呢。” 你看,相當部分父母會陷入一個邏輯閉環論證: 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只有父母會對你好”“孩子不能有零花錢”“小孩子要零花錢干什么呢”“供你吃供你喝還不夠嗎”,當把孩子逼到跳樓的時候,再得出結論,“你看,最后還是父母對你好,照顧你”。 這類家長往往缺乏反思能力,他們無法意識到孩子這樣其實是他們一手造成的。 5.好奇心隨著欲望的滿足而減弱 我兒子三歲的時候非常迷樓下的搖搖車和彈珠游戲,每天得花十幾二十塊錢在這上面,越是阻止他,他越是玩得更多。 后來,我就任由他坐搖搖車,聽從一個寶媽的建議,在網上花十幾塊錢買了1000顆彈珠給孩子玩。 結果你猜怎么著?不到兩個月,孩子對搖搖車不感興趣了,彈珠還剩下兩三百顆也不玩了。我經常在一些寶媽群里分享這些真實的經驗,但是依然無法讓所有家長都相信這是真的。 這是為什么呢? 我認為人的欲望和好奇心是成正態分布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畫了一個草圖,如下所示。 ![]() 當人對某件事情產生好奇的時候,就自然地產生想要靠近、接觸、了解的欲望。 隨著了解的深入,欲望逐漸得到滿足并達到頂點。 過了頂點,好奇心逐漸下降,欲望也逐漸降低。 這跟我們所說的第七個饅頭的道理是一樣的。一個餓極了的人,一口氣吃了六個饅頭就飽了,吃到第七個的時候,他就覺得沒有第一個好吃。 有的人就會認為既然吃到第六個饅頭就飽了,為什么還要吃第一個呢? 很顯然,沒有前面五個饅頭,光吃第六個饅頭是沒有飽腹感的。 現在,回到我剛剛說的為什么有的家長無法相信孩子有天然的自控能力呢? 因為他們比較焦慮,沒有信心也沒有耐心等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達到頂點的時候。 在頂點以前,他們看到的只有越來越糟糕的趨勢,并且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預見了事情的全貌。 ![]() 為了避免這個糟糕的情況出現,他們只會加強控制孩子的行為。 這跟“夏蟲不可語冰”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的建議是,給孩子信心、給孩子時間、給孩子耐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孩子一定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別做一個焦慮的夏蟲式的家長。 共勉。 The end. 動動小手,右下角點 ![]() |
|
來自: 新用戶4169eMl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