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年一度的高校錄取工作已經開始,應廟高中畢業生和家長,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管怎樣,成績是死的,我們是活的,還得瀟灑去面對。古人曰,條條大路通北京,東方不亮西方亮!考個好學校,只是擁有一個好的平臺,為以后的美好事業開了個好頭。但是,一般學校也能出名人大咖,毛主席就是湖南笫一師范畢業。勵志和奮斗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長和同學們別太在乎考上的什么學校,關鍵要把握好人生的每次機會,扎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下湖南歷代偉人成長履歷,都是些下不得地的人。但湖南歷代出的狀元很少,讓我們看看湖南歷史上到底出了多少狀元? ![]() ![]() 湖南歷代狀元16人,也有人說13人 李 郃 寧遠人 827年(唐大和二年)狀元,初授河南參軍,曾任吏部侍郎,授正議大夫。 王世則 長沙人 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八年)狀元,官至司諫、右正言。(一說是廣西永福人,就讀于長沙,或為古代“高考移民”) 朱經貫 汝城人 1100年(北宋慶元六年)狀元,授予特進榮祿大夫。 莫 儔 慈利人 1112年(北宋政和二年)狀元,官至吏部尚書、翰林學士、尚書右丞相。 易 祓 寧鄉人 1185年 (南宋淳熙十二年),任職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朝議大夫等。 王 容 湘鄉人 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狀元,官至議政大夫、禮部侍郎。 吳必達 道縣人 1241年(南宋淳祐元年)狀元,官至建康府教授,擢奉議郎尚書、禮部架閣兼給事中等。 賀德英 湘鄉人 1250年(南宋淳祐十年)童子科廷試狀元。也是湖南年齡最小的狀元,時年僅12歲,但不幸于次年病歿。 樂雷發 寧遠人 1253年 (南宋寶祐元年)狀元,授秘書省館職。 曹一本 資興人 1304年(元朝大德八年)狀元,授左春坊學士。 何克明 衡東人 1315年(元延祐二年)狀元,任高縣知縣、衡州路推官。 郝希賢(又霍希賢) 澧縣人 1318年(元延祐五年)狀元,漢人南人榜首, 官至秘書郎、川西威州知州。 忽都達兒 澧縣人 蒙古捏古氏 1318年(元延祐五年)狀元,蒙古色目榜首,授秘書監著作郎,歷任湖廣行省員外郎、婺州路總管等。 黎 淳 華容人 1457年(明天順元年)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曾任吏部侍郎、禮部尚書,一品階榮祿大夫等。 鄭維城 武岡人 1622年(明天啟二年)狀元,官至總兵、都督。 彭 浚 衡東人 1805年(清嘉慶十年)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文淵閣校理、咸安宮總裁、內閣侍讀學士等。曾就讀于岳麓書院,算是湖南大學知名校友。 蕭錦忠 茶陵人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因為不好意思與江浙幾百位狀元比,我們認同的還是按多的16位。外地人在湖南考上的,當次國考第一名,都算湖南出的狀元。 ![]() ![]() 永州狀元最多,是否與文廟多有關系? 永州有寧遠李郃、道縣吳必達和寧遠樂雷發等3位狀元,在湖南省是狀元最多的市。 永州歷史上文廟眾多,有江華文廟(705年)、道州文廟(812年)、寧遠文廟(965年)、零陵文廟(1208年)和新田文廟(1639年),也是湖南省文廟最多的市州之一。 狀元多與文廟多是分不開的。 江華文廟 五嶺北麓,瀟水上游,江華文廟是永州地區最南端最偏遠也是最早的一座孔廟。莽莽山區,交通不便,古時的政府管理者為了得于統治管理,不惜花代價修建文廟,除了思想儒化民眾,還一并的掌管牛鬼蛇神罷。南嶺山區為瑤族民眾聚集地,千百年來,瑤民征戰、生產、生活而孕育的瑤文化為一顆奇葩。由此儒家文化的到來和滋生與瑤文化又交織成為奇特的篇章。 道州文廟 道縣(古稱道州)建有道州文廟。可惜的是,道州文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他承載著濂溪理學文化和何紹基的書法藝術。風頭蓋過了當時佛教,成為儒家和道家融為一體的理學傳播之所。 ![]() 寧遠文廟 1996年11月20日,寧遠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零陵文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初為縣學,建在黃葉渡口、愚溪橋的左側,后移至城東。元至正二十年(1360)毀于戰亂。明洪武三年(1370),零陵知縣馬裕在城南重建,但城南地勢較低,雨季來臨時瀟水水位暴漲,多次被淹。為避水患,弘治三年(1490)再次將縣學遷到了城北。嘉靖二十四年(1546),再次遷往城東,因由湖南巡撫的參與并親自選擇地點,所以這一次縣學建設的規模要比之前大很多。現地址在零陵中學(原零陵四中)。 據康熙《零陵縣志》載:“創建先師廟,前為左右東西廡,又前為戟門,下為頖池、為檔星門,廟左為明倫堂,下為二齋,曰興賢,曰育才,為儀門。門外有青云橋,又前為儒學門。殿右為名宦祠,為鄉賢祠,殿后為啟圣祠,為敬一堂,左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明末毀于兵火”。可謂規模宏大,充分體現了明代地方官員對于零陵文化發展的重視,對柳宗元文化傳承的力度。 有多處木刻石雕,內容十分豐富,有傳統的龍鳳造型,有反映古代歷史的人物故事,有體現民俗風情的山川風物,還有別出心裁的地方掌故;工藝手法多姿多彩,有陰刻、淺浮雕、圓雕、堆塑,還有鏤空雕刻。更令人叫絕的是,漢白玉浮雕云龍石柱和漢白玉五龍御路石,圖案結構繁縟復雜,互相纏繞,卻整體輪廓分明,形象栩栩如生,可謂精美絕倫,實非能工巧匠之大手筆不能為之。而其圓雕石作,獅的威武,象的笨拙,人物、花卉、儀仗、生活圖景的寫實手法,看似隨手而來,實是得之于心。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組石雕藝術的長廊,表現了卓越的藝術價值,凝聚了永州零陵人民獨具匠心的聰明才智。 ![]() ![]() 新田文廟 新田文廟,屬全省重點保護的八處文廟之一,建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整體建筑呈橢圓形,面積2407.3平方米,建筑格局分為四進。一進是靈星門,進入靈旱門呈現在眼前的是種有蓮花的泮池,清香撲鼻;沿著大青石板路往里走是第二進大成門,大成門兩側是名宦祠;過了大成門是一個斜坡臺階,青石斜坡由五龍戲珠丹墀圖雕成,上了臺階就是莊嚴肅穆的大成殿;最里面是崇圣祠,來到這里頓感時光回到了一千多年前,耳畔響起的是吟詩誦讀的金玉之聲。 從文廟漫步而出,沿著舊街往右拐100米左右就到了萬壽宮,萬壽宮又叫江西會館,建于清朝道光年間,是為紀念明朝的大移民而建。當時,大部分新田人都是從江西移民的后裔,江西會館成了移民后裔們聚會、溝通與懷念故鄉的最佳處所。同時,為商賈名士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 ![]() 永州三位狀元,都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 因上疏讓第,得罪宦官,被排擠出京,初授河南參軍,大和四年(830),升賀州刺史。 李郃任賀州任刺史期間,體察民情、愛護百姓,為下層平民積德行善,做事親力親為。經過七年的艱苦治理,賀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因“為政有聲”,李頜深得同僚敬重和百姓愛戴,被尊稱為“李賀州”。 ![]() ![]() 南宋淳祐元年特科狀元吳必達: 人們為了紀念他,改州學之后的“元峰'為狀元山 吳必達是古道州城東錦里人。今城東九井塘邊,村毀滅于明朝至正年間的江華流寇。自幼好學,精通詩書。嘉定三年(1210)以詩文舉進士。淳祐元年(1241)大魁天下——中特科狀元。曾作《及第謝恩詩》云:“圣朝耕化廣搜賢,丹陛遙瞻穆穆天。歷數萬年垂正統,精微一理得心傳。輸忠敢罄劉賁膽,擢第應同李郃肩。四海尚朝王德治,小臣稽首頌周篇”。后授職建康府教授,掌管學校(學宮、書院)課試等事。淳祐七年擢奉議郎尚書、禮部架閣兼給事中,佩紫金魚袋。辦事嚴明,有聲于時。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科舉出類拔萃的人物,把州學之后聳立的“元峰”取名狀元山,并在山旁興建了一座狀元亭。狀元亭比狀元山還高,八角雙層,小巧玲瓏,登臨上層,遠吞山光,平挹江瀨,是個清靜幽雅之處。 ![]() ![]() 南宋后期詩人樂雷發: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德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樂雷發(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聲遠,號雪磯,漢族,湖南寧遠人。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1253年,理宗皇帝下旨召樂雷發廷試,他對答如流,條對切直,賜為特科狀元,授翰林館職。因秉性耿直、不畏權貴、議論時政的時候,不附幸臣,受到排斥,不得重用,自覺報國無門,毅然辭官歸隱九嶷山。 樂雷發畢生最大的建樹在于詩歌創作,入選《宋百家詩存》、《南宋群賢小集》。留存于世的詩有140余首,其體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很多詩,都顯出了強烈的民本意識,都洋溢著很深的家國情懷、濃厚的屈原《離騷》遺風,與周敦頤首創的理學淵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續與傳承。代表作有《雪磯叢稿》、《狀元策》、《烏烏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巖銘》。 作者:易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