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發病率較高,且逐年增長,是目前全球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公共衛生問題。 ![]() 我國每年每人發病大概為0.497 5次,即每年患病人數約為8.36億,其中5歲以下兒童發病人數可達2.09億。 此病多因誤食腐敗變質食物,或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濫用藥物、免疫功能降低等引起,多發于夏秋季節。 人群普遍易感,對大量飲酒、有基礎疾病、體質較弱的人(如兒童、老年人)更易多見。 ![]() 急性胃腸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認為可能與感染、炎癥、腸道菌群、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等有關。現代醫學尚無特效藥,多采用對癥治療。 感染者,予以諾氟沙星、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利巴韋林等抗生素,腹瀉者,予以蒙脫石散,腹痛者,予以布洛芬、顛茄片,嘔吐者,予以甲氧氯普胺。 脫水者,予以葡萄糖電解質液。雖能暫時控制病情,但長期服用易產生機體耐藥性,同時損害胃腸功能,加重胃腸負擔。 ![]() 中醫學具有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多藥多靶點干預的特點,在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急性胃腸炎屬中醫“泄瀉”“霍亂”范疇,濕熱內蘊為其典型病機之一。葛根芩連湯首載于東漢·張機《傷寒論》,是治療濕熱下利的良方。 ![]() 急性胃腸炎中醫研究中醫學認為急性胃腸炎屬于“泄瀉”“嘔吐”“霍亂”“絞腸痧”等范疇。其多發于夏秋季節,以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嚴重時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敗血癥、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此病的記載,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飱泄霍亂。” ![]() 《靈樞·五亂》曰:“亂于腸胃,則為霍亂。”《諸病源候論》曰:“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 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并痛者,則吐利俱發。”論述了此病的發病特征。本病多因外感邪氣、飲食失宜、體虛勞倦、藥物過敏等損傷脾胃。 ![]() 進而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勝則濡瀉。”《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論述了濕熱邪氣的致病特點,可見濕熱內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之一。 ![]() 葛根芩連湯古籍研究葛根芩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為治療濕熱下利的代表方劑。 君藥葛根解肌退熱,升陽止瀉。《本草綱目》曰:“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 ![]() 《本草經解》曰:“葛谷氣平味甘,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陰中陽也。陰中之陽為少陽,清輕上達,能引胃氣上升,所以主下痢十歲以上,陽陷之癥也。” “脾有濕熱,則壅而嘔吐,葛根辛甘,升發胃陽,胃陽鼓動,則濕熱下行而嘔吐止矣。”臣以黃芩、黃連苦寒清熱,厚腸止利。 ![]() 《本經》言二者均“味苦,主熱氣,腸澼,下利”。炙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緩急。 正如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所言:“葛根解肌于表,芩、連清熱于里,甘草則合表里而并和之耳。”諸藥合用,外疏內清,表解里和,共治“協熱而利”。 ![]() 葛根芩連湯臨床應用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是指進食被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的胃腸黏膜急性炎癥,以大腸埃希菌和輪狀病毒感染最為常見。 其中大腸埃希菌感染性腹瀉潛伏期較短,臨床上多表現為水樣便或便含黏血膿液、腥臭伴里急后重、腹痛、嘔吐、高熱及泌尿道感染等。 ![]() 嚴重者可發生脫水、敗血癥等,多發于夏季,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潛伏期較長,臨床多表現為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湯樣稀便、無臭和里急后重、腹痛、嘔吐、低熱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甚者可出現脫水、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多發于秋季,以嬰幼兒最為多見。中醫學認為此病多因感受濕熱之邪,傷及胃腸所致。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解肌散邪。 病位偏上,嘔吐明顯者,可合用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 研究報道顯示,葛根芩連湯合平胃散加減臨床治療急性胃腸炎效果明顯優于諾氟沙星治療,可明顯恢復胃腸功能,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炎癥反應。 病位偏下,下利明顯者,可合白頭翁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馬五杰等臨床上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20例,總有效率達95%,結果明顯優于單純西藥組。 ![]() 此外,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健旺,極易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七味白術散健脾益氣,和胃生津,兩方合用共奏健脾化濕之效。 陳穎穎用葛根芩連湯聯合七味白術散加減灌腸治療小兒秋季腹瀉41例,療效顯著,且無不良反應。 非感染性腹瀉,大量飲酒、過食火鍋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亦可損傷脾胃而致泄瀉,俗稱酒泄或辣椒泄。 ![]() 酒有濕熱、寒濕之分,濕熱者多先天稟賦厚而善飲,辣屬中醫辛溫厚味,二者皆為腸道濕熱證。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厚腸止利。 茵陳白芷湯出自《溫病條辨·下焦篇·濕溫》:“酒客久痢,飲食不減,茵陳白芷湯主之。” 方中綿茵陳清熱利濕,使濕邪從小便而去,香白芷辛能勝濕,藿香芳香化濕,北秦皮、黃柏苦寒燥濕,涼能清熱,茯苓皮淡滲利濕。 ![]() 兩方合用升陽止痢之力優,而清熱祛濕之氣銳,適用于腸腑濕熱郁阻久痢者。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亦為較常見的急性胃腸炎類型之一,與抗生素的過度應用,致使腸道菌群紊亂、多糖和膽汁酸代謝異常、腸黏膜結構受損等密切相關。 根據其臨床表現一般分為單純性腹瀉、出血性腸炎和偽膜性腸炎3類。 ![]() 單純型癥狀輕微,無偽膜形成,一般停藥可自行緩解,出血型起病急劇,以腹痛、腹瀉、血便、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偽膜型結腸可見有假膜覆著,便見水樣或伴黏液。 中醫學認為,此病證屬濕熱夾毒,葛根芩連湯可清熱利濕解毒。王友杰予以葛根芩連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72例,總有效率為93.06%。 李聰和李鋒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重癥監護治療病房抗生素相關性腹瀉43例,總有效率為88.37%。 ![]() 運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15例和偽膜性腸炎40例,總有效率分別為100%和95%,均獲良效。 此外,葛根芩連湯除能治療上述急性胃腸炎外,還可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功能性腹瀉、慢性菌痢、嗜酸性胃腸炎、糖尿病性腹瀉、腫瘤性腹瀉、肝病性腹瀉、甲亢性腹瀉等其他腹瀉類疾病。 ![]() 抗菌、抗病毒研究發現,葛根芩連湯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傷寒桿菌、輪狀病毒、小圓病毒、脊髓灰質病毒等都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余林中等通過體外抑菌實驗發現,方中起主要抑制作用的藥物是黃連,黃芩亦存在一定的藥效。 李東等以葛根芩連湯加減治療普通型細菌感染性腹瀉53例,總顯效率為92.45%,病原學轉陰率為92.5%。 ![]() 其抑菌作用可能與黃連素等藥效組分可下調黏液蛋白4和黏液蛋白13的表達,并與DNA結合,抑制致病菌的黏附與增殖。 同時促進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繁殖及其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產生,調節腸道菌群結構,改善腸道屏障有關。 ![]() 葛根芩連湯出自張機《傷寒論》,其用藥歷史悠久,是治療濕熱下利的良方。 臨床上常被用于治療感染性腹瀉、酒泄、辣椒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等多種類型的急性胃腸炎。 既可單獨應用,又可與其他方劑或常規西藥聯合應用,臨床療效較好,無不良胃腸反應。 ![]()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葛根芩連湯主要通過滅活細菌或病毒,并阻止其進入宿主進行復制,釋放毒素、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胃腸黏膜屏障、減少炎癥反應、抑制胃腸運動。 緩解胃腸肌痙攣、增強免疫功能等減輕胃腸炎癥狀。藥效組分分析顯示,葛根素、黃芩苷、小檗堿是其解熱抑菌、抗炎止瀉的主要活性成分。 ![]() |
|
來自: 朱永林548cr9af > 《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