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到了下班時間,但領導還沒走,于是沒有人動身,你只能在工位焦急等待; 明明是同事的工作,她卻要拜托你,當你累得苦兮兮,卻發現同事正在玩樂。 更讓人生氣的是, 你處處為人考慮,別人卻不以為意。 你如果不懂拒絕,別人就得寸進尺。 因為過于好心、不懂拒絕,所以將自己陷入內耗的深淵里。 有人說:“內耗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和自己作斗爭。不用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消耗殆盡?!?/p> 與其精神內耗反思自己,不如精神外耗埋怨別人。 看過一句話: “生活中拖累我們前進的,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束縛,而是我們習慣性的付出和內心無休止的自我拉扯?!?/p> 太為別人考慮,總是遷就別人,為我們平添了許多苦惱。 網友@青檸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她和同事小王是同一個部門的,平時很照顧小王,幫忙搬重物、替崗干活,還經常請她去網紅餐廳。 她覺得跟小王的關系比別人都要近,可小王好像根本沒把她放心上。 小王下樓取快遞,從來都只取自己的; 青檸想請小王幫個忙,小王不是說太忙,就是說“反正時間還來得及”; 有什么好吃的,小王都是跟其他同事分享,從來不喊青檸。 青檸心里很不平衡,但礙于對方的面子,沒把事兒挑明。 她有個合作多年的客戶,小王仗著跟他們的負責人有過一面之緣,私底下做了不少小動作。 青檸聽說后,不想傷了大家的和氣,就沒干涉。 可后來,客戶不再找青檸詢價了,而是跟小王下了訂單,還把所有業務慢慢轉到了小王那里。 青檸簡直要崩潰了,她開始失眠、自責、封閉自己,業務量不斷下滑,每天都感到精疲力盡。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句話說: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p>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將心比心,你為別人著想,別人未必為你著想。 到最后,你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理所應當,有些人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地利用你,你所有的好心好意都成了殺死自己的利器。 把精力都投入到別人身上,忽視自己,必然輸得一敗涂地。 心理學上認為,好心人更容易得抑郁。 太考慮別人的感受,高標準要求自己,無法發泄情緒,定會轉向攻擊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 一個人痛苦的來源,正是如此。 不僅會丟失原則,掏空了自己,還會瓦解做事的決心和意志力,注定讓自己不好過。 “凡勃倫效應”指出: 商品價格越低,越是無人問津;價格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這同樣適用于人際關系。 你對一個人越好,越是不被珍惜;越不好惹,別人反而越會尊重你。 因為給予太多善意會讓人覺得你很廉價,而且大多數人都喜歡挑軟柿子捏。 對待那些一味消耗你的人,就要及時反擊,讓他們有所畏懼,這可以規避社交上的大部分問題。 電影《授權》中,女主是一個總被欺負的老好人。在身邊人眼中,她能夠包容一切,但實際上她活得很憋屈。 工作上,她兢兢業業,老板卻視而不見,轉頭就提拔了一個新人; 男友不務正業,得靠她養,晚上的呼嚕聲擾得她根本無法入睡; 閨蜜難過時她及時安慰,可每當她有傷心事,閨蜜都在玩手機。 她的隱忍非但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反而換來肆無忌憚的無視。 她決定改變自己。 她怒懟領導,指責他偏心、有眼無珠; 她罵男友自命不凡,“不過是個逃避現實的寄生蟲”; 當閨蜜再次敷衍她時,她一把奪過手機扔進了垃圾桶。 得罪了所有人,沒想到她睡了十幾年來第一個好覺,別人再也不敢讓她受氣。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 看你好說話,有事才想起你,然后人間消失; 看你很勤快,哄你出力干活,自己偷奸耍滑; 看你脾氣好,對你尖酸刻薄,從來不講道理。 如果順應了他們,你就是自討苦吃。 很認同王小波的觀點:“人活在世上有兩大義務,一是好好做人,無愧于人生一世。另一條是不能慣著別人的臭毛病?!?/p> 人與人的交往應該是相互的,感情的維系需要對等的付出和回報,沒有誰生來就該為別人而活。 倘若善良沒有鋒芒,只能讓自己憋出內傷。 與其內耗自己,不如外耗別人。適時爆發一下,別人才不敢輕易拿捏你。 放心吧,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的直爽而對你抱有敵意;對于虛情假意的人,正好趁機清理。 近兩年,越來越多人愛上了“發瘋文學”。 對于那些不懷好意自私自利的人,該瘋瘋,該懟懟,絕不姑息遷就。 凡事試著“向外歸因”,心情豁然開朗,沒心沒肺一身輕松。 豆瓣“每天學點心眼子”小組中,對于外耗這件事,很多成員紛紛支招: 有人說,同事如果不想回答問題,就直接去群里提問,他不得不耐心回復,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有人說,別人含糊不清的時候,絕不會等回信或者胡思亂想,想問就問,或者跟他面談。 也有人說,如果對方不識好歹或者有意針對你,干脆直接翻臉,別怕得罪人。 組員@萌大星本著“啥事不往心里擱,發瘋使我快樂”的原則,從來不會為難自己。 同事找她幫忙上癮,一不幫就甩臉子,她直接修改簽名:“凡讓幫忙先談錢,出來打工又不是做慈善。” 有人借她錢還耍賴,她趁對方開工資那天直接找上門,當著眾人的面把事情說明白,拿到錢立馬走人; 前男友嫌棄她太強勢,一點也不溫柔,她回應說女人是會成長的,不可能像他那樣一直弱下去。 不管什么時候,面對不順心不公正的事,她從不內耗,有情緒當場就釋放,真是大快人心。 有句話說得好:“做人沒必要太正常,反正讓你內耗的人和事,都不是什么好人好事?!?/strong> 并不是溫文爾雅就能收獲更多的善意,時時刻刻自我克制,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若是非不分,就別怪我當仁不讓。 生活是自己的,他們不喜歡你,是他們的課題,你只需做好你自己,表達最真實的想法。 堅持你喜歡的,謝絕你討厭的,不做別人的“便利貼”,不必在乎別人怎么做怎么說。 “發瘋”不是蠻橫囂張,而是在刁難面前,得到精神上的釋放; “外耗”不是消耗別人,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為自己松綁。 保持理性的瘋狂,有助于做出正確決定,為自己減負,建立恰到好處的關系,贏得有利于自己的局面。 網上看到一個提問: “放棄內耗自己,學會發瘋外耗別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個回答讓人特別解壓: “當我不再委屈自己,開始向外尋找原因直接發泄不滿的時候,我發現所有溝通都忽然順暢了,精神狀態得到前所未有的穩定?!?/p> 與其在心里折磨自己,不如勇敢拒絕外耗別人。 平常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做: 1.學會拒絕 “人要學會拒絕,樹立起生活的邊界,別讓所謂的'涵養’成為一把害人害己的利器。” 老好人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太善良只會讓人壓榨得更狠。 懂得拒絕,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2.不必過度共情別人 道德感太高的人,注定不會快樂。 他們常因沒有幫到別人,而過度內疚和自責。 很多時候,所有的情緒內耗,都只是自己的自我折磨。 不必過度共情別人,保持合理范圍內的道德感就好,每個人能力和精力都有限,把自己的心情照顧好,才是第一準則。 3.學會情緒反擊 當遭受別人惡意對待時,逆來順受只會助長別人的惡意。 學會適度情緒反擊,將接收到的負面情緒反彈回去,別人才不敢得寸進尺。 要記得,永遠置頂自己的感受。 誰來麻煩你,請你立即察覺并反彈回去。 設立情緒邊界,才能保護自己的內心能量。 學會情緒反擊,別人才會把你放在眼里。 當你學會以上做法,相信一定能夠擺脫內耗狀態,過自在、輕盈的人生。 點亮【在看】,拒絕內耗,一身輕松;適度發瘋,有益身心。 作者 | 徐小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