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二百九十年,李姓(含朝廷賜姓)名將輩出,不可勝數,出類拔萃者28位名將。諸將皆效力于朝廷,李靖、李勣、李晟、李愬、李孝恭、李光顏、李大亮等等皆功在當世,名垂青史;李道宗、李光弼功勛彪炳,不以恩禮終;李嗣業、李多祚臨陣殞身,功業不就;李懷光、李希烈、李忠臣、李懷仙,李師道為臣不終,咸以兇終;李正己、李寶臣,跋扈不臣,竟得善終。所謂遇合有命,同途殊歸。 28.李思忠![]() 李思忠是回鶻人,率部眾歸附唐朝,賜姓名李思忠,封懷化郡王,拜歸義軍節度使,效力唐朝,與張仲武、劉沔擊破烏介可汗,迎回太和公主。后自愿留朝廷,遂罷歸義軍,擢為左監門衛上將軍,賜第長安,結局不詳。 27.李元忠李元忠少好兵事,蓄氣厲節,弱冠從軍。為河西節度使楊志系麾下亞將,楊志烈為伊西北庭留后周逸殺害于長泉驛,李元忠率兵報仇,斬殺周逸,上報唐廷。后來官至北庭大都護、伊西庭節度使,封寧塞郡王。卒于任上,追贈司空。 26.李文悅李文悅是唐憲宗時期鹽州刺史,吐蕃十五萬大軍圍城數重,外無救兵,李文悅率將士力戰,吐蕃方退。入為金吾將軍,出授豐州刺史、天德軍使,遷靈武節度使,官至兗海節度使。 25.李聽李聽是甘肅監潭人,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涼國公李愬之弟。歷官河中節度使,治官苛細,好聚斂,頗極所欲,以自污度世。入朝拜太子太保,分司東都。享年六十一,追贈司徒。 24.李大亮李大亮是甘肅臨洮人,貫籍陜西涇陽。佐命開國,征討四夷,官至右衛大將軍、靈州總管,封正陽郡公。性忠謹剛烈,文武兼才,貞確成性,有王陵、周勃之節。享年再十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號懿。 23.李師道![]() 李師道是遼寧朝陽人,高句麗族。歷官密州刺史,其兄李師古死后,自領平盧淄青節度使,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割據十二州,雄長一方。遣人焚燒河陰倉,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裴度。朝廷平定淮西,吳元濟敗死,李師道恐懼,獻沂密海三州之地,遣長子入侍為質。繼而舉兵叛亂。唐憲家以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五鎮大軍討伐。大軍壓境,內部分化,被部將劉焐殺害。 22.李正己李正己是遼寧遼陽人,本名懷玉,高句麗人。初為平盧裨將,驅逐主帥侯希逸,自領平盧淄青節度使,賜名正己,封饒陽郡王。與各藩鎮勾連,占據曹、濮、徐、兗、鄆五州,邀約田悅、李惟岳、梁崇義同叛,屯兵濟陰,一時河南騷然,天下為憂。會發疽死,終年四十九,朝廷下詔追贈太尉。 21.李懷仙李懷仙是遼寧朝陽人,善騎射,有智數。參加安史之亂,率部攻打雍丘,遷幽州節度使。后斬殺史朝義,歸順朝廷,拜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節度使,封武威郡王。仆固懷恩反叛后,李懷仙繕甲厲兵,稱雄河朔,后為部將朱希彩、朱泚殺害。 28.李希烈![]() 李希烈是北京順義人,李忠臣族子。從李忠臣泛海戰河北有功。后驅逐主帥李忠臣,拜淮寧軍節度使,奉詔討平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之亂,拜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封南平郡王。出兵討伐淄青節度使李納,卻串通李納、朱滔、回悅,擁兵稱王,陷汴州,稱楚帝,攻掠陳、宋,為唐將劉洽擊敗,逃回蔡州,一蹶不振,為部將陳仙奇毒死。 19.李忠臣李忠臣是天津薊州人,原名董泰。從平安史之亂,前后討平周智光、李靈曜之亂,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進封西平郡王。后為部將李希烈驅逐,逃歸京師,涇原兵變,擁立朱泚為帝。至朱泚敗亡,坐罪處死,時年六十九。 18.李寶臣李寶臣是范陽人,奚族。早年為安祿山部將、被其收為養子,曾率十八騎劫持太原尹,后鎮守恒州。安史之戰亂平息后歸附朝廷,拜成德節度使,統轄六州之地,跋扈自雄,為河朔三鎮之一,官至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隴西郡王,享年六十四,追贈太傅。 17.李懷光李懷光是吉林敦化人,靺鞨族。武藝壯勇,從平安史之亂,拜朔方節度使;抵御吐蕃入侵,加同平章事。涇原兵變后,征討朱泚,拜副元帥、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封連城郡王。為人勇鷙敢誅殺,雖親屬犯法,無所回貸。功勛日盛,身陷猜疑,為臣不終,遂聯合朱泚,遽行反噬。兵敗回河中,為部將牛名俊所殺,時年五十七。 16.李神通![]() 李神通是甘肅秦安人,響應李淵晉陽起兵,佐命開國,封淮安郡王。討伐竇建德,兵敗被俘,逃脫回朝,從平劉黑闥、徐圓郎,拜左武衛大將軍,授開府儀同三司。享年五十三,追贈司空,謚號靖。 15.李載義李載義是甘肅秦安人,以勇見稱。發動兵變,殺盧龍節度使朱延嗣,授盧龍節度使,封武威郡王。平定滄景之亂,加同平章事,前后擊敗奚部、契丹入侵。被部將楊志誠驅逐,輾轉入朝,為天子禮遇,歷任山南西道、河東節度使,加侍中,享年五十,追贈太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