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教授以醫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為核心,融《內經》《傷寒論》《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等相關內容。 ![]() 將之整理歸納,使知識體系更具連續性、系統性,以便指導臨床應用。王寅教授強調,如同中國文化從未有過斷層一樣,中醫經典亦蘊含著延續性的特點。 雖研究領域各有所偏重,但其知識系統必然存在內在聯系,尋找其中關聯并將之融合貫穿是學習中醫的重要環節。 ![]() 濕病是臨床常見病種,因其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反復性”等特點,診治不易。 該病在《中醫內科學》中的相關論述略顯單薄,反觀中醫經典中相關論述頗豐,深入學習可有助于提高診治水平。 ![]() 經典對濕的基本論述《內經》中的論述豐富且全面,濕在《內經》于天文、地理、醫學等方面中均有所提及,涵蓋了六氣及六淫之范疇。 與太陰、陽明、潤、地泥、中央、土、甘、肉、肺、濡、化、黃色、盈、倮蟲、謐、云雨、注、潰、思、鎮蒸、豐備等相關。 ![]() 多因氣候異常、環境潮濕、飲食失調、臟腑功能失調引發濕邪,肌肉、筋脈、腧穴、脾胃等為侵犯人體途徑。濕與脾關系尤為密切,常從下焦侵襲人體,并可影響全身。 導致“泄瀉”“著痹”“痰飲”“腹滿”“痞”“肉潰皮拆而水血交流”“耳聾”“喉痹”“小便不利”“赤白帶下”等病癥。 ![]() 治療上提出“風可以勝濕”“急食苦以燥之”“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等。相關方藥包括蘭草湯、雞矢醴、澤瀉飲等。 ![]() 針灸提出“濕氣及體,故取俞以寫陰邪”“濕行于上,當刺足太陰之所入”等。并有“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的調護禁忌。 《內經》對其認識較為豐富且全面,相較而言,詳述其特性、病機、引發病癥,提出了治則亦涉及到調護,略述治療方藥。 ![]() 《傷寒雜病論》的論述集中在診治方面《傷寒論》中有關濕的論述貫穿六經病各篇。原文中明確提到“濕”的有:桂枝附子湯證、去桂加白術湯證、甘草附子湯證,且提出寒濕邪可導致發黃,但未給出治方。 《金匱要略》中與濕邪有關的雜病不勝枚舉,如濕病、狐惑病、瘧病、中風病、歷節病、咳嗽上氣病、奔豚氣病、胸痹病、腹滿病、腎著病、痰飲病、水氣病。 ![]() 小便不利病、淋病、黃疸病、嘔吐病、下利病、浸淫瘡病、手指臂腫、癥瘕、妊娠腹痛、子淋、子腫、產后腹痛、梅核氣、水血互結等病證。 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提出了“濕傷于下”“濕留關節”。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中對外濕病進行了專門論述,以身體、關節疼煩為突出癥狀,可伴見發熱、身黃,治法為微發汗和利小便。 ![]() 除與《傷寒論》相重合之方證,還載有麻黃加術湯證、麻杏苡甘湯證、防己黃芪湯證,忌大汗、忌火、禁下,體現出用溫陽之品助陽除濕的治療思想。 《傷寒雜病論》突出辨證論治之精髓,彌補了前人在證治方藥上之不足。 ![]() 溫病學派論述較為豐富在繼承之前經典中理法方藥的基礎上,從自身學術特色出發,以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為代表的溫病學派所論之濕邪實以濕熱互結為主。 病因、病位上提出“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即邪多為內外合邪,由口鼻而入,易傷及脾胃。 ![]() 治療上提出“分消上下之勢,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濕邪內搏,下之宜輕”“濕盛則陽微也,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并以三焦分治:上焦用藥宜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皂角、地漿水、枳殼、桔梗、淡豆豉、生山梔、葛根等。 中焦用藥宜柴胡、厚樸、檳榔、草果、藿香、蒼術、半夏、干菖蒲、六一散、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郁金、佩蘭葉、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白虎加蒼術湯等。 ![]() 下焦用藥宜滑石、豬苓、茯苓、澤瀉、萆薢、通草、酒炒川連、生地、芪皮、桔梗、杏仁、大豆黃卷等。 且提出了“濕溫三禁”“氣化則濕亦化”的治法及三仁湯、三石湯、加減正氣散、黃芩滑石湯等治方。 溫病學派對濕邪傷人的途徑和治療均另有建樹,提出濕熱之邪多為內外相引,主要從口鼻而入,熱盛者易傷陽明,濕盛者易傷太陰。 ![]() 總以清熱化濕為治,根據具體情況三焦分治:上焦主治以辛通、涌泄之品;中焦,按濕熱偏重區分,濕盛者仿達原飲疏利透達,重用辛開,伍以芳化。 濕熱參半者,燥濕之中佐以清熱;熱多濕少者以清熱為重,治用白虎湯化裁;下焦治療上注重滲利濕邪,配伍以開泄中上之品。 溫病學派各醫家為后世提供了諸多治療濕熱之經典方藥,并提出治療時應注意患者體質及治禁。 ![]() 中醫經典里對水濕類疾病治法的論述頗多。《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凈腑”“去菀陳莝”。 《金匱要略》:“微發汗”“利小便”“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等。 溫病學派則以三焦分治為其特色,同時強調須細分濕、熱的偏重,如《濕熱病篇》:“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濕熱俱多則下閉上壅而三焦俱困矣”。 ![]() 《溫病條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濕熱下注腸腑證者,因六腑以通為用,除了利小便外,亦須注重使用下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為下法提出了理論根據。 濕熱下注腸腑證之攻下,與陽明腑實證之攻下不同,葉天士提出“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即所謂的輕法頻下。可惜,葉氏雖然指出了治法,但并未提供具體方藥。 ![]() 將之踐行的是“紹派傷寒”創始人俞根初,俞氏結合六淫致病理論,以六經統攝三焦、氣血辨證。 既不同于傷寒學派,又異于溫病學派,自成一家,他創制的枳實導滯湯為輕法頻下的代表方。 《重訂通俗傷寒論》將其用治伏暑傷寒:“傳二腸則伏邪依附糟粕,即用枳實導滯湯,苦辛通降,從大便而解”。 ![]() 及治夾食傷寒停于腸中宜下者:“小枳實二錢,生錦紋錢半酒洗,凈楂肉三錢,尖檳榔錢半,薄川樸錢半,小川連六分,六合曲三錢,青連翹錢半,老紫草三錢,細木通八分,生甘草五分”。 王寅教授認為:方中大黃錢半,枳實二錢,厚樸錢半,正因劑量較少,攻下之力不強而可反復使用,體現輕以去實的治療思想,故溫病學派將其作為輕法頻下之代表劑。 ![]() 檳榔功能消谷逐水,宣臟利腑,攻堅行滯,破痰癖,與小承氣湯相配伍可導滯下行。讓邪氣有出路是重要的中醫治療思想。 濕邪之性本就趨下,且其邪在腸腑,故以本方因勢利導,行氣導滯通便,導邪從大便而出。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吳鞠通“氣化則濕亦化”之論,均表明宣暢氣機對治療濕邪的重要性,與本方行氣化濕之思路相類,故俞根初之枳實導滯湯以枳實通腸腑之氣。 ![]() 肺與大腸相表里,常可于枳實導滯湯中合用杏仁、桔梗。方中的木通,如今部分醫者因關木通含有對腎損害的成分而棄之不用。 王寅教授認為“無毒不成藥”,不言劑量只談毒性不符合藥理,且臨床上如今主要運用川木通,若棄之則滲利不足會影響祛濕之力。方中之紫草、大黃均為血分藥。 ![]() 濕邪蘊結日久可由氣分深入血分,故治療時須配伍血分藥。在治療水液代謝異常疾病中需要加入血分藥的思路源于《素問·湯液醪醴論》之“去菀陳莝”。 發展于仲景《傷寒雜病論》,其中治療小便不利病和水氣病中運用蒲黃等品已有佐證。枳實導滯湯組方亦有此思想,氣血分藥合用,體現對濕熱類疾病氣血同調的治療特色。 ![]() 黃連苦寒清熱堅陰,神曲、山楂消導積滯。綜上,枳實導滯湯能體現攻下、滲利、行氣、活血、破積、消導、清熱的治療思路,王寅教授以此為基礎方治療濕熱蘊結者療效較佳。 隨癥加減方面,若需開宣肺氣者可合用杏仁、桔梗等;若需助肝疏泄者可合用茵陳、白芍等;若需助脾化濕者可合用茯苓、白術等;若需通絡者可合用蜈蚣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