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湖流域與太湖流域考古 ![]() 圖一 太湖北部地理空間示意圖 二、馬家浜時期的太湖北部 ![]() 圖二 東山村M101平面圖 ![]() 圖三 東山村M97平面圖 ![]() 圖四 東山村M97隨葬的陶鼓 (M97∶7) 1—5、8.玉璜(M101︰10、M101︰12、M101︰8、M101︰11、M101︰9、M97︰2) 6.玉錛(M97︰1) 7、9、11.玉飾(M97︰4、5、6) 10.玉玦(M97︰3) ![]() 圖六 馬家浜時期太湖流域社會結構示意圖 三、崧澤時期的太湖北部 ![]() 圖七 東山村M90平面圖 ![]() 圖八 張陵山M05平面圖 ![]() 圖九 南樓M12平面圖 ![]() 圖一〇 綽墩M5平面圖 ![]() 圖一一 神墩M66平面圖 圖一二 東山村墓地出土的大口尊與大口缸 1、2.大口尊(M92︰15、M90︰18) 3、4.大口缸(M90︰7、M93︰16) ![]() ![]() 圖一四 崧澤時期太湖流域社會結構示意圖 四、良渚時期的太湖北部 ![]() 圖一五 良渚時期太湖流域社會結構示意圖 五、太湖流域文明化進程俯瞰 向上滑動閱讀注釋 [1]蘇秉琦:《太湖流域考古問題》,《東南文化》1987年第1期。 [2]a.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嘉興馬家浜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考古》1961年第7期;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馬家浜》,文物出版社2019年。 [3]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嘉興吳家浜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3期;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嘉興吳家浜遺址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十輯,文物出版社2014年。 [4]羅家角考古隊:《桐鄉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5]張梅坤:《桐鄉新橋遺址試掘報告》,《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吳家埠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專刊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 [7]a.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吳興縣邱城遺址1957年發掘報告初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杭州出版社2005年;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遺址第三、四次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杭州出版社2005年。 [8]樓航、梁亦建:《長興江家山遺址發掘的主要收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八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 [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吉芝里遺址的馬家浜、崧澤文化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10]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崧澤》,文物出版社1987年。 [11]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昆山綽墩遺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 [12]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3年第6期。 [13]蘇州博物館:《江蘇吳江廣福村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1期。 [14]a.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第3輯,文物出版社1980年;b.南京博物院:《蘇州草鞋山良渚文化墓葬》,《東方文明之光》,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15]南京博物院:《江蘇越城遺址的發掘》,《考古》1982年第5期。 [16]南京博物院等:《東山村》,文物出版社2016年。 [17]蘇州博物館等:《江蘇張家港許莊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90年第5期。 [18]南京博物院等:《江蘇無錫錫山彭祖墩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6年第4期。 [19]南京博物院等:《邱承墩》,科學出版社2010年。 [20]南京博物院等:《祁頭山》,文物出版社2007年。 [21]a.常州市博物館:《江蘇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和試掘》,《考古》1974年第2期;b.吳蘇:《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8年第4期;c.常州市博物館:《常州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三次發掘簡報》,《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d.江蘇省圩墩遺址考古發掘隊:《常州圩墩遺址第五次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e.常州市博物館:《1985年江蘇常州圩墩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2001年第1期。 [22]武進縣文化館等:《江蘇武進潘家塘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79年第5期。 [23]江蘇省三星村聯合考古隊:《江蘇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文物》2004年第2期。 [24]a.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蘇宜興駱駝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考古》2003年第7期;b.南京博物院等:《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發掘報告》,《東南文化》2009年第5期。 [25]南京博物院等:《宜興西溪遺址試掘簡報》,《東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26]南京博物院等:《溧陽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 [27]a.朱蕓蕓:《溧陽秦堂山遺址考古》,《大眾考古》2016年第1期;b.高偉、周潤墾:《溧陽秦堂山遺址發掘》,江蘇省文物局主編《江蘇考古(2012-2013)》,南京出版社2015年;c.史駿、甘恢元、周鑫:《溧陽秦堂山遺址發掘》,江蘇省文物局主編《江蘇考古(2016-2017)》,南京出版社2018年。 [28]賀亞炳、周鑫等:《太湖西部大規模史前遺址——江蘇溧陽東灘頭遺址發掘收獲》,《中國文物報》2022年2月11日第8版。 [29]張敏:《關于環太湖地區原始文化的思考》,《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4年。 [30]張敏:《馬家浜文化三題》,《東南文化》2012年第1期。 [31]張敏:《崧澤文化三題》,《東南文化》2015年第1期。 [32]烏墩考古隊:《武進烏墩遺址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94年增刊《通古達今之路》。 [33]常州博物館:《常州新崗》,文物出版社2012年。 [34]南京博物院等:《南樓2006年度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35]蘇州博物館等:《江蘇張家港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95年第3期。 [36]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等:《江蘇常熟錢底巷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6年第4期。 [37]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張陵山遺址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6輯,文物出版社1982年。 [38]蘇州博物館等:《江蘇吳江同里遺址發掘報告》,《蘇州文物考古新發現》,古吳軒出版社2007年。 [39]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蘇昆山姜里新石器時代遺址2011年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1期。 [40]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松江縣湯廟村遺址》,《考古》1985年第7期。 [4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福泉山》,文物出版社2000年。 [42]李伯謙:《崧澤文化大型墓葬的啟示》,《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 [4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文物出版社2005年。 [4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鹽仙壇廟遺址的早中期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4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達澤廟遺址的發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長征出版社1997年。 [4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小兜里》,文物出版社2015年。 [4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皇墳頭遺址的崧澤文化墓葬》,《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4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九虎廟遺址考古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4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酒地上遺址2013年度發掘的崧澤文化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瑞寺橋遺址考古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1]普安橋中日聯合考古隊:《桐鄉普安橋遺址早期墓葬及崧澤風格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官井頭遺址崧澤文化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石馬兜遺址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毘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 [5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湖州市章家埭遺址試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州塔地遺址的崧澤文化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長興江家山遺址崧澤文化墓地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長興紅衛橋遺址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5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吉芝里遺址的馬家浜、崧澤文化遺存》,《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0]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吉安樂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b.《安吉安樂遺址第二次發掘簡報》,《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c.《安吉安樂遺址第三、四次發掘的階段性收獲》,《浙北崧澤文化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1]余杭吳家埠遺址清理墓葬28座,分為四期:第一期墓葬8座,屬馬家浜文化;第二期墓葬9座,屬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的過渡階段,故將其歸入崧澤文化;第三期墓葬7座,第四期墓葬4座,屬良渚文化。第二期墓葬中,隨葬器物最多的M8的年代偏晚,可歸入第三期。因此,本文采用了第二期隨葬器物僅次于M8的M11。 [62]南京博物院:《北陰陽營》,文物出版社1993年。 [63]龍虬莊遺址考古隊:《龍虬莊》,科學出版社1999年。 [6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文物出版社2006年。 [65]a.張敏、湯陵華:《江淮東部的原始稻作農業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農業考古》1996年第3期;b.王才林、張敏:《高郵龍虬莊遺址原始稻作遺存的再研究》,《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 [66]a.羅宗真:《南京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鄧聰編《東亞玉器(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b.張敏:《句容城頭山遺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關問題的討論》,《東南文化》2001年第6期。 [67]a.俞偉超:《含山凌家灘玉器反映的信仰狀況》,《文物研究》第五輯,黃山書社1989年;b.張敬國:《從安徽凌家灘墓地出土玉器談中國的玉器時代》,《東南文化》1991年第2期;c.張忠培:《窺探凌家灘墓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68]a.欒豐實:《崧澤文化向北方地區的擴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崧澤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b.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潛山薛家》,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427頁。 [69]張敏:《距今5500年前后的長三角》,《長三角文化論叢》編委會編《長三角歷史文化及當代價值》,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 [70]蘇秉琦:《良渚文化的歷史地位》,余杭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1]王志敏:《江蘇省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通訊》1955年第1期。 [72]尹煥章、張正祥:《對江蘇太湖地區新石器文化的一些認識》,《考古》1962年第3期。 [73]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掘》,《考古》1984年第2期。 [74]任林平、許晶晶:《常州市青城墩遺址發掘》,江蘇省文物局主編:《江蘇考古(2016-2017)》,南京出版社2018年。 [75]a.陳麗華:《江蘇江陰高城墩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文物》1995年第6期;b.南京博物院等:《高城墩》,文物出版社2009年。 [76]蘇州博物館等:《江蘇常熟羅墩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第7期。 [77]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常熟良渚文化遺址》《文物》1984年第2期。 [78]南京博物院等:《江蘇吳縣張陵山東山遺址》,《文物》1986年第10期。 [79]a.蘇州博物館等:《江蘇吳江龍南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7期;b.蘇州博物館等:《吳江梅堰龍南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第三、四次發掘簡報》,《東南文化》1999年第3期。 [80]南京博物院:《趙陵山》,文物出版社2012年。 [81]a.蘇州博物館等:《江蘇省昆山縣少卿山遺址》,《文物》1988年第1期;b.蘇州博物館等:《江蘇昆山市少卿山遺址的發掘》,《考古》2000年第4期。 [82]南京博物院等:《江蘇昆山綽墩遺址的調查與發掘》,《文物》1984年第2期。 [83]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等:《江蘇昆山朱墓村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4年第2期。[84]上海博物館:《上海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2010年發掘簡報》,《考古》2015年第10期。 [85]a.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上海松江區廣富林遺址1999~2000年發掘簡報》,《考古》2002年第10期;b.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上海松江區廣富林遺址2001~2005年發掘簡報》,《考古》2008年第8期。 [86]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上海金山區亭林遺址1988、1990年良渚文化墓葬的發掘》,《考古》2002年第10期。 [8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馬橋》,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88]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紅山、良渚、仰韶大墓隨葬玉器觀察隨想》,《文物》2009年第3期。 [8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地里》,文物出版社2006年。 [90]浙江省文物局:《發現歷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11年,第190頁。 [91]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等:《浙江桐鄉普安橋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4期。 [9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 [9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瑤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 [9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與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97年第7期。 [95]浙江省余杭縣文管會:《浙江余杭橫山良渚文化墓葬清理簡報》,《東方文明之光》,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9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缽衣山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第10期。 [9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余杭玉架山遺址:環壕聚落》,浙江省文物局編《發現歷史:浙江新世紀考古成果展》,中國攝影出版社2011年。 [9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姜家山墓地發掘簡報》,《考古》2021年第6期。 [9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黃路頭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21年第5期。 [10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金花池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21年第5期。 [10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平湖市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及墓地》,《考古》2005年第7期。 [10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小青龍》,文物出版社2017年。 [10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毘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 [10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寧佘墩廟遺址》,《崧澤·良渚文化在嘉興》,浙江攝影出版社2005年。 [105]嘉興文物局:《嘉興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集·器物卷》,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年,第46頁。 [106]同[6]。 [107]德清縣博物館:《德清博物館文物珍藏》,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108]海寧市文物保護所:《浙江海寧朱家兜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21年第3期。 [10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1期。 [110]同[92],第365頁。 [1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北部地區良渚文化墓葬的發掘(1978-198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科學出版社1993年。 [112]同[92],同第365頁。 [113]a.陳國慶:《良渚文化分期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89年第6期;b.楊晶:《論良渚文化分期》,《東南文化》1991年第6期;c.欒豐實:《良渚文化的分期與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d.黃宣佩:《論良渚文化的分期》,《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e.宋建:《論良渚文化的興衰過程》,《良渚文化研究:紀念良渚文化發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f.李新偉:《良渚文化的分期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2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g.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h.秦嶺:《良渚文化的研究現狀及相關問題》,《考古學研究(四)》,科學出版社2000年。 [114]南京博物院等:《江蘇常州天寧區寺墩遺址2019年度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22年第5期。 [115]王?。骸读间疚幕耒c議》,《考古》1986年第11期。 [116]陳麗華:《江蘇武進寺墩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文物》1984年第2期。 [117]陳麗華主編:《常州博物館50周年典藏叢書·玉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 [118]王明達:《良渚遺址群再認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八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 [11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的新發現》,《考古》2008年第3期。 [120]張敏:《紅山與良渚:玉器形態與原始宗教形態相互關系的再思考》,《玉魂國魄(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1]a.林河:《中國巫儺史:中華文明基因初探》,花城出版社2001年;b.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科學出版社2007年。 [122]李伯謙:《從崧澤到良渚——關于古代文明演進模式發生重大轉折的再分析》,《考古學研究》(十),科學出版社2012年。 [123]張敏:《倏而來兮忽而逝:遠逝的良渚文化與遠古文明》,《東亞文明》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124]〔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5]a.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文物》1987年第3期;b.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3年;c.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126]a.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b.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的啟示》,《決策探索》2015年3月(下半月);c.林沄:《中國考古學中“古國”“方國”“王國”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