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先做個小測試吧 (點擊左邊灰色圈圈選擇) ???? ![]() 你的進餐順序與正確答案一致嗎? 事實上,我國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人群作為糖尿病的“后備軍”,約70%的患者為單純性糖耐量受損,即空腹血糖<7.0 mmol/L;而餐后2小時血糖升高,在7.8~11.1 mmol/L之間。 ![]() 研究發現,進餐順序對控制餐后血糖很有幫助,特別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建議長期保持“蔬菜-肉類-主食”的進餐順序。 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談談進餐順序與餐后血糖的關系以及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6類降糖藥。 餐后血糖升高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正常”的范圍是餐后2小時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占全天血糖的60%~70%,餐后血糖超過正常值可導致全天的血糖升高,且持續時間延長,從而增加并發癥的可能性。 《中國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將“蔬菜-肉類-主食”的進餐順序作為核心推薦意見之一。 一項納入了226例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參與者在保持原有每餐飲食總量、食物種類的情況下,僅是將原來的飲食內容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進餐順序進行調整,3個月后,患者餐后血糖指標均明顯降低:早餐降低10.8%、午餐降低3.4%、晚餐降低11.9%。 此外,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一餐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時間越靠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波動幅度越小。 所以,在飲食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嘗試改變進食順序來調節餐后血糖。 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尤其適合我國以碳水化合物攝入為主的人群。 a-糖苷酶抑制劑在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同時,可輕度減輕體重。 a-糖苷酶抑制劑除了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之外,還可用于糖尿病前期特別是糖耐量受損者,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 如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體內胰島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主要適用于胰島β細胞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為主的患者。 短效磺脲類促泌劑作用時間短,發生低血糖反應的風險較小,但也應予以注意。 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也被稱為餐時血糖調節藥,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此類藥物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暫,不易引起低血糖,主要適用于胰島β細胞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別適合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及進餐不規律的患者。 通常在餐前15分鐘內服用或餐前即刻服用,服藥后必須吃飯,這樣才能發揮藥效,并避免發生低血糖。 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維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等,通過抑制 DPP-4 酶對 GLP-1 的降解,提高周圍血 GLP-1 水平,進而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胰升血糖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為主兼顧空腹血糖。 如艾塞那肽,可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胰升血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和減少進食量而降低餐后血糖。在降糖的同時,短效 GLP-1 受體激動劑還可減輕體重,改善患者血脂譜和收縮壓? 如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谷賴胰島素等,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短效胰島素一般在餐前 15~30分鐘皮下注射;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在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可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在降低餐后血糖幅度和低血糖風險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內分泌綜編自健康榨知機、逸仙藥學和《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