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五臟的外部征候,這種眼與臟腑相應的標本學說闡釋了眼與機體內在的生理病理聯系。 ![]() 歷代眼科醫家都將其作為辨證論治的重要理論基礎,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眼科的臨床實踐。 五輪學說起源于《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 ![]() 五輪之名首見于晚唐時期的《劉皓眼論準的歌》,然其輪臟配屬尚不完善,失之籠統和粗略,一般認為南宋楊士灜《仁齋直指方》論定五輪配屬并沿用至今。 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使五輪理論逐步與臨床結合。明清醫家則不斷將其補充、豐富和完善。然據筆者考證,早在《太平圣惠方》中五輪學說已初成體系。 ![]() 《太平圣惠方》是宋代王懷隱等人花費12年時間匯編而成的大型方書,系統總結了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該書眼科兩卷中總結了宋代以前的眼科成就。 醫學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綱目清晰,在理論和治療方法及方劑方面又有一定程度上發展,尤其對五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成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 初步形成輪-臟-部位的配屬《太平圣惠方》上承《劉皓眼論準的歌》之說,《劉皓眼論準的歌》之書名最早見于南宋初葉鄭樵所編的《通志》,據陳明舉考證,其成書年代約在晚唐,該書首次記載了五輪之名。 五輪歌構架了五輪學說的理論雛形,但與后世沿用者不同。 ![]() 它把眼劃分為五個部分,歌詞云:“眼中赤翳血輪心,黑睛屬腎水輪深,白睛屬肺氣輪應,肝應風輪位亦沉,總管肉輪脾臟應,兩瞼脾應病亦浸。” 其輪臟對應關系分別為:血輪屬心,應于眼中赤翳,水輪屬腎,應于黑睛,氣輪屬肺,應于白睛,風輪屬肝,部位不詳,肉輪屬脾,應于兩瞼。 該書的問世奠定了中醫眼科72證學說,促進中醫眼科真正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其首先提出的五輪理論對后代醫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太平圣惠方》將瞳仁歸為腎臟水輪,其改進為世所公認,對于該書論定其他四輪的配屬貢獻卻存在爭議,考察原文可知,編著者對五輪的定位認識清晰,分屬明確。 其中《眼論》篇對眼病的總體認識精當而豐富,集中闡述了五臟之氣與五輪之關系,雖未直接說明五輪各自部位,但對五輪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了描述。 人之眼目是五臟精氣共同灌注的整體,五輪之間的關系也因此密不可分。 ![]() 文中以獨特的思維方式記錄相鄰兩輪的結構關系,如風輪則“與水輪相輔”,血輪則“與肉輪相連”,肉輪則“在諸輪之外”,氣輪則“在肉輪之下”。 書中收錄各種眼病的證治中,眼瞼、瞼內、眼瞼皮肉上下、眼眥瞼、兩角、目眥、白睛、烏珠、黑睛、瞳人、瞳子等解剖部位也均已出現。 書中曰“血輪病即飛花競起兩眥淚淹赤爛,此是心臟之疾”“肉輪病即瞼內腫疼”“肺色白主于氣輪,應于白睛”“腎生水,眼有水輪也,今俗呼瞳人是也。” ![]() 可見,書中描述的五輪定位已與后世沿用至今的定位基本一致。即胞瞼為肉輪屬脾,內外兩眥為血輪屬心,白睛為氣輪屬肺,黑睛為風輪屬肝,瞳神為水輪屬腎。 現代有學者在肯定其將水輪定于瞳仁的進步之外,對其他輪臟的配屬提出質疑,認為其描述混而不清,甚至把原本對的改錯了。 特別指出將肉輪定位為白睛的錯誤,其疑點在于《眼論》描述肉輪“郁郁黃白色”,之后曰“今俗為白睛也。” ![]() 考察全文可知,王懷隱定氣輪于白睛的論斷是明確的,卷33的《眼內障論》云:“故眼通五臟,氣貫五輪,肺管白睛,白應庚辛之位。” 且在《治眼白睛腫脹諸方》論述配位關系時稱:“肺色白主于氣輪,應于白睛。” ![]() 其中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也佐證了該理論:“若肺氣壅滯,肝膈不利,為邪熱所乘,不得宣泄。則毒氣上攻于目。故令白睛腫脹,或疼痛也。” 《太平圣惠方》的編纂者們通過內府提供秘方、征集民間醫書醫方、醫家貢獻醫方三種途徑,最大限度網羅了天下所有的藥方,通過篩選,編纂了這部方論兼備的醫學著作。 ![]() 一方面,因于該書搜集隱微,無所不包的特點,記錄民間或有俗稱肉輪為白睛者,與主流認識不同也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書中未有其他證據支持該觀點,此句是否應跟在肺臟氣輪之后,行文刊刻順序上是否出現訛誤,也難以完全排除。 實際的醫理論述中,編著者未采用以白睛為肉輪的觀點,故不可因言害義,否定其學術價值。 ![]() 補充五輪的生理病理特點心主血脈,心火旺盛,熱壅血滯,脈絡不通,則表現出眥角紅赤、疼痛,或成瘡、成漏,或眥部之白睛赤脈叢生,或長胬肉。 該輪病變時,兩眥及周圍皮膚的顏色往往首先改變,《眼論》曰“血輪赤黑色”,在描述其常色同時,提示臨證應重視兩眥顏色的改變。 ![]() 血輪分屬的內外眥血管豐富,治療時應謹慎使用針刺手段,防止出血造成的損傷,故曰“此輪忌針”,提出了血輪的治療禁忌。 瞳仁屬水輪,內應于腎,瞳仁發越神光,具有明視萬物的作用,其位居于“四輪之內”,地位尤重,眼論稱其“為四輪之母”。 ![]() 這與現代研究認為瞳仁及目珠內的各組織是調節光線、產生視覺的重要組織結構的認識相符。且該輪病變往往病程較長。 若未及時治療,多預后不良,強調該輪的重要性對于預防眼病有積極意義。 ![]() 《太平圣惠方》在論及五輪之病狀時,結合了病人視覺改變和所屬解剖部位的變化,如“肉輪病即瞼內腫疼,眥頭澀痛,眼見飛絲繚亂,又如毛發縱橫,夜半甚于黃昏,日沒增于早起,此是脾臟之疾。” 為醫者司外揣內,診視外五輪證候,探知內在臟腑病變提供理論依據。 ![]() 以五行觀念豐富五輪學說內涵在天人相應思想的指導下,五行學說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為依據,納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 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在一起,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 《素問·五臟生成》云:“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外在的“音”“色”體現了臟腑的功能活動,作為五臟的“象”,可以被目察意識,以探索內臟臟腑的奧秘。五臟各有所主,與天地之氣相應。 《太平圣惠方》將五臟與五輪的標本關系比喻作根枝與花葉,云:“臟氣若亂,目患即生。諸臟既安,何轍有損,是以花衰枝病,根朽葉凋。” ![]() 強調五臟功能失調與目疾的相互關系,曰:“外昧則內視不明。眼為五臟之候。”“明孔遍通五臟,臟氣若亂,目患即生。” 并應用五行觀念,借助于五氣、五臟、五色、五味、五方、五季、十干等來說明五輪與機體內在生理病理關系,豐富了五輪的基本理論內涵。 如《眼論》云:“五輪應于五臟,隨氣之主也。肝者在臟為肝,其色青,其味酸,屬東方甲乙木也,王于春。” ![]() 五輪學說結合了《黃帝內經》的理論,在眼科臨床實踐中產生、發展和完整化,歷代眼科著述中不乏應用五輪學說指導臨證的實例。 元代《世醫得效方》《銀海精微》,明代《普濟方》《醫學入門》《審視瑤函》《證治準繩》,清代《張氏醫通》《銀海指南》《東醫寶鑒》及《異授眼科》等。 都以五輪八廓學說或單以五輪學說作為辨證施治的基本理論。成書于南宋后期的《仁齋直指方》是一涉及中醫各科臨證的著名醫書。 ![]() 書中關于眼科的相關論述對眼科學術發展具有較大影響。其《眼目簡論》將五輪分屬五臟之外,提出五臟各有證應,以五輪的癥狀辨識五臟的寒熱虛實。 以“烏輪赤暈、刺痛浮漿”為肝熱,“膽生清淚,枯黃繞睛”為肝虛,“瞳人焦小,或帶微黃”為腎熱,“瞳人開大,淡白褊斜”為腎虛。 白睛帶赤或紅筋為熱在肺,上胞、下胞或目唇間如疥點者為脾熱。文中論述被后世不少眼科醫書全面引用,成為后世眼科辨證之標準。 ![]() 早在《太平圣惠方》中已有五輪學說指導辨證之端倪。《太平圣惠方》運用五輪學說闡發眼病病機并依此確立治療大法。 書中對“白睛腫脹”和“蟹目”的論治中結合五輪概念,指出病之標應在五輪,而其本在臟,當各治其臟。肺主風輪白睛,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又為嬌臟。 白睛暴露于外,易受外邪侵襲或肺熱亢盛而引起疾患,肺氣閉郁,氣血瘀滯可形成結節隆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