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循行有著臟腑相合、表里相接、陰陽相關的錯綜復 雜關系,因而病邪一旦侵入機體,在經絡方面便有所反應, 正所謂:“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 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 入于腑,廩于腸胃。” 外邪傷人,其由表傳里的病變過程,要通過經絡的作用; 反之,臟腑發生病變時反映到體表,也是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例如:肝臟有病時出現的陰器痛、少腹痛或脅痛,就是通過肝的經脈“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的通路而傳導來的。 肝臟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影響其他臟腑,其他臟腑有病也可以反之影響肝臟;同時,健康的組織器官對有病的臟腑器 官有調節作用,能促進功能失調的組織器官恢復正常,從而保持有機體的協調平衡。 為了便于臨床辨證施治,現將經絡主要病證歸納如下。 肺的生理活動主要是主氣、司呼吸和通調水道,故肺病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送糟粕和吸收部分水分。本經循行 上肢外側,經頸部繞口止于鼻旁。外邪侵襲經絡,可于循行 部位上發病,如食指麻痛、上肢疼痛、頸腫、口干、牙痛、 鼻衄等。邪傳入大腸則瀉利或便秘。 胃主受納腐熟,消化水谷,以降為和。其經循行于面、胸、腹部及下肢前外側,止于足次趾。胃經受邪,可表現為鼻衄、齒痛、口眼歪斜、咽痛、頸腫、乳房痛、下肢及足背 痛,足中趾不用等。胃熱,則消谷善饑,或精神異常;胃寒則脹痛。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營養全身,并能統攝血液,起于拇趾,其經循行于兩側胸、腹部和下肢內側。經病則足大趾不 用,脛膝痛,身倦體重,舌本強痛;脾病則食少,腹脹,泄 瀉,黃疸,水腫等。 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又主神志,其經循行于胸部, 上肢內側,止于手小指。經病,則舌強難言、咽干、心痛、 胸脅滿痛、上肢內側痛、掌中熱;心病,血液運行失常,則 心煩、心悸、氣短、形寒怕冷、面色蒼白、頭昏、耳鳴、失眠、健忘、口舌糜爛,甚則煩躁不安、精神癡呆、狂躁等。 小腸的生理功能是分別清濁,清者轉輸到脾,濁者傳入 大腸、腎和膀胱,小腸經內循腹胸,外循上肢的外側,止于手小指,經病則小指及上肢痛,咽痛,頸頜腫痛,不能回顧; 小腸病則腸鳴,腹痛,泄瀉,心煩,口瘡,小便不利,尿路疼痛等。 膀胱承受腎之氣化,可貯存和排泄尿液,其經循行于頭 項,腰背及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經病,則流淚、頭項痛、 腰痛、髖關節痛、下肢及小趾痛;膀胱病,則小便頻,淋瀝 不止,甚則石淋、血淋、排尿痛等。 腎主藏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為先天之本,只宜固 藏,不宜多泄。腎是體內水液調節的重要臟器,起于小趾, 斜走足心,其經脈循行于胸腹,下肢內側。經病則足心熱痛,下肢內側痛,心煩,咽干痛,咳唾有血;腎病則腰酸痛,形 寒怕冷,四肢不溫,頭昏,耳鳴,腹瀉,水腫,遺精早泄, 陽痿不舉,潮熱盜汗,氣喘,婦女月經不調,不孕等。 心包代心受邪,其經循行于胸部及上肢內側,止于中指。 經病,則胸滿、心煩而痛、腋下腫、肘臂拘攣或痛、手心熱; 心包病,則喜笑無常、神昏譫語。 三焦為水谷運行的通路,起于無名指,其經循行于腹胸 內及上肢外側。經病則小指、無名指不用,上肢痛,耳痛或失聰,頰腫,目痛,咽腫干痛。三焦病則水濕不行,小便不 利,腫脹。 膽的主要功能是貯存膽汁,助肝疏泄,促進脾胃消化吸 收。其經循行于頭及軀干兩側,下肢外側,止于足四趾。經 病,則目痛、干嘔、耳聾、偏頭痛、瘰疬、胸脅痛、下肢麻 痛,足小趾、足四趾不用;膽病,濕熱內蘊,則食少、脘腹 脹、上腹痛,牽引右肩,甚則嘔吐、發黃、寒熱往來、失眠多夢等。 肝主疏泄和藏血,與消化和調節血行有密切關系。起于 足大趾,其經循行于胸脅、腹部及下肢內側。經病則脅痛, 頭痛,目赤,耳聾,男子則疝氣、睪丸腫痛,女子則少腹痛。 肝病則易怒,頭暈,肢麻,頭重腳輕。肝病及胃則胃痛食少, 甚則嘔吐;及脾則腹瀉,腹脹,黃疸;肝血不足則視物不清, 婦女月經不調等。 奇經八脈以督脈、任脈、沖脈、帶脈四脈為臨床所常用。 督脈行于背正中;任脈行于胸腹正中;沖脈前行于胸腹,后 行于背脊,下行于下肢內側;帶脈環腰而行。督脈為病,則脊柱強直、角弓反張;任脈為病,則男子為疝氣,女子赤白 帶下、少腹結塊、不孕、流產;沖脈為病,則腹痛、氣上沖, 女子月經不調、經血過多、不孕等;帶脈為病,則腹脹、腰 酸痛,女子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子宮脫垂等。 |
|
來自: 新用戶12788177 > 《自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