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否學習書法,世人皆知名動書壇的《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然而,近代有學者對這個理論提出了質疑,因為《蘭亭序》的真跡早已失傳。在1956年,郭沫若發現了晉人王謝的碑文,其字跡與王羲之相似,這引發了對《蘭亭序》真偽性的思考。 經過多方考證與推斷,一篇發表在《文物》雜志上的文章提出了《蘭亭序》實際上是《臨河序》的內容。這篇文章推翻了以往的觀點。 事實上,流傳至今的《蘭亭序》的真正作者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智永在永欣寺研究家傳筆法長達30年,他的草書《蘭亭序》才是這部作品的真正面貌。 當時,求字的人絡繹不絕,甚至把他家門檻都踏破。智永還將晉人的筆法傳給了虞世南,對唐代書風的誕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智永最擅長的是草書,因此《蘭亭序》以草書寫就。全文共計324個字,以章草、草隸為主。字體看起來秀逸嫵媚,但實際上筆力極為剛強。 他的行筆中運用了側鋒,筆勢沉穩內斂,字字舒暢婉轉,點畫圓融飽滿,充滿瀟灑靜雅之意,展現出沖和、超逸之氣,可謂達到書法的終極境界——“平和”。 此外,卷中的“草法”非常精準。學習草書的人都知道,“草法”是學習草書至關重要的一步。掌握完善正確的“草法”代表著草書成功的一半。 它可以讓點畫精準細膩,不會出現當代人書寫的“丑書”之弊。就像此作用筆一樣,嚴謹專注,每一筆都一絲不茍,卻不會產生緊張感。 行筆游刃有余,有著行云流水之象。即便字體是分開的,但在氣韻上沒有中斷之處,好似一氣呵成。筆路清晰明了,是學習草書的絕佳范本。 如今,智永的這卷草書《蘭亭序》真跡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目前存世的拓本中,明代的寶鴨齋拓本最為精妙,字字靈動自然,充分還原了真跡的樣貌。 這卷珍貴的“秘本”一直被“秘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鮮有人能見到。如今,這部作品得到了發揚,讓世人見到了《蘭亭序》的真正面貌。 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個學習鉆研的機會。經常臨摹可以使我們的草書用筆更加精準,學習完善、正宗的古人“草法”。這樣,在臨摹懷素、張旭等人的狂草時,就不會讓自己的用筆失去法度與控制。 智永深得晉人筆法傳承,對于我們掌握“二王”的書風與技藝有著較強的輔助作用。能夠深入到古人的氣韻中。 此外,后代的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等都是“二王”筆法的繼承者。如果能夠學會這部作品,就能夠向上探索晉人的書法,向下學習隋唐的書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經過多方努力,我們對智永的草書《蘭亭序》進行了超高清復刻。采用了博物館級別的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進行了1:1的還原。 卷中的字體非常清晰,墨色濃淡以及筆法轉變都清晰可見,與原作毫無二致。觀賞此品就如同親臨原作一般。如果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