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止不休》,盡管看到了對它的相關(guān)評價都不算高,但還是打算去電影院看一看。 因為它是講報業(yè)的,講記者的,講新聞行業(yè)的——這在電影里是很少見的題材。 電影的故事發(fā)生在2003年,非典過后的中國。 張頌文飾演的是報社資深記者黃江,一出場的形象就是風(fēng)塵仆仆的,抓起餅干就吃,用來充饑。白客飾演的韓東則是一位夢想成為記者的北漂青年,后來進到報社實習(xí),也可以說是新人記者的呈現(xiàn)。 電影也講了不少事件,怎么暗訪調(diào)查礦難事件,如何發(fā)現(xiàn)乙肝代檢行為,等等。但是有些事情感覺只是說了一個片段,交代不完整,不過也可能是各種因素的影響。 每個事件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這點挺可貴。只是感覺電影講的東西挺多的,甚至多得有點雜亂。 電影里有理想主義。不管是人物的行動,還是“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等臺詞,都能體現(xiàn)。 電影里有北漂生活。當(dāng)韓東選擇不發(fā)那篇乙肝代檢的調(diào)查稿件,當(dāng)天晚上也沒能夠和中介簽合同租到那套房子的時候,他和女朋友連夜收拾被別人扔在外面的行李,裝書的行李袋還破了。無論大事小事都不如意,這種崩潰瞬間很難不讓人共情。 電影里有反對歧視。歧視到處可見,無論是有意的、無意的。不用說那個時代對乙肝攜帶者在升學(xué)、就業(yè)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哪怕是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社會上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歧視。 電影里還有一些想起來不知道其用意的畫面。比如電影里有一幕是韓東和女朋友去到黃江的家里做客,黃江的太太對他們說,以后都會好起來的。感覺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沒什么影響,或許是想說報社新人通過努力奮斗也能像黃江那樣通過職業(yè)在北京站穩(wěn)腳跟? 無論如何,在電影院看《不止不休》的時候,心里會懸著,因為它是講調(diào)查記者的。 無論如何,電影《不止不休》是對那個報紙黃金時代的記錄——曾經(jīng),富有良知的記者們通過手中的筆,改變過很多事情,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電影的最后,韓東是否還回老家? 可能是回吧,似乎什么都沒有改變。 可能不回吧,因為最后那篇報道的署名除了“本報記者黃江”,還有“本報實習(xí)生韓東”,或許他可以得償所愿,繼續(xù)留在報社工作? |
|
來自: 新用戶1275MN3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