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導讀(一) 轉自 葉落無痕73 2022-07-11 發表于河北 | 1閱讀 | 65轉藏 一、簡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儒家經典,言簡意賅,體易思精。其體簡單,其義明了,深刻而賅備,純粹而寧靜。其義也,強調本體之道,重視理論論證,(yàn)釅密如西哲,溫文而中華也;學問思辨,以明理;親證實踐,以踐行。修己仁人,中和德用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也。強調個體之德,修身與心,故尚中正也;以中而和,以素而仁,為德為性,庸以為常,由己而人,由身心而天下,恕以仁也??偠酪玻灰?,中和也、仁義也、德也、性也。其理論也,言道、德、一、心者,中也、和也、仁也、誠也;其于人,則溫文爾雅、謙謙君子也;其于世功,積極入世、勉力而行、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中庸》文理貫通,邏輯嚴謹,行文順暢,思路細密,層層推進,一氣呵成??胺Q中國國學經典之經典、精華之精華也。北宋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蹦纤沃祆洹吨杏拐戮洹罚骸爸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倍疾皇菑谋拘灾v,有些消極、被動的意思。東漢鄭玄《三禮目錄》:“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闭f的是“中庸”即“中之為用”;似為貼切。 《中庸》在《禮記》里,原僅一篇,并未劃分章節??追f達大略地分為兩卷(即《禮記正義》第52、53兩卷)33節。朱熹《中庸章句》,則依據內容組織,重新調整,析為三十三章。《中庸》的內容,包羅雖極廣泛,但作者卻采用“總分總”的篇章結構,很有系統地把它充分闡發出來。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性而言為“中”,就情而言為“和”;就體而言為“中”,就用而言為“和”;就靜而言為“中”,就動而言為“和”。簡言之,人如果能透過修學的努力,發揮“中”的性體之應用功能,以待人接物,則必定能有效地從源頭上來約束其喜怒哀樂之情,而達到“和”的境界。 中庸作為一種深遂的思想,有著它普遍而獨特的現實意義,甚至是指導意義。中庸思想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我們在讀《中庸》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它的倫理層面,更應該思考它的哲學意義。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認定了它只是規范,甚至是約束人們倫理行為的東西,便從主觀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義,甚至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劣性,認為中庸思想讓人保守庸碌,而這與時代的發展是不相匹配的。事實上并不是如此,恰恰相反,這是對中庸思想的完全誤解。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縱觀全文,在它的字里行間都有著一種不可忽視的唯物與辯證的思想。而這種表達只是沒有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樣的系統與完整,但這也不能抹滅它的先進意義。中庸”思想可以看作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理念,長期以來對國人的思想行為起著潛移默化作用,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發展。 可綜合為四大段落: 第一段,第一章。子思述先圣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第二段,凡十章。論'中庸’,引先圣之所嘗言者以明之也。并引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庇终f:“蓋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達德為入道之門,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顏淵、子路之事以明之。舜,知也;顏淵,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 第三段,凡九章。首章以子思之言,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先圣孔子之言以明之?!捌獌日Z'誠’始詳,而所謂'誠’者,實此篇之樞紐也?!?/span> 第四段,凡十三章。首章以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復推說,互相發明,以盡所傳之意。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于無聲無臭而后已焉。 (因總分總結構,我整理成五段,結尾章為第五段。) 方法論意義: 1.天命率性。 2.擇善固執: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3.君子時中。 4.人生境界: (1)“誠”和“明”:自誠明。一是屬“知”的,即知性(認知潛能),乃“明”的泉源;一是屬“仁”的,即仁性(成德潛能),是“誠”的動力。 (2)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二、作者: 作者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魯國人,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享年82歲。
他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子思子”、“述圣”,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受儒教祭祀。這種以“中和”而貫天人為一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庸》一書的血脈所在。 三、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1-1)開宗明義,大道為中: 第一章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注釋】 (1)天命之謂性:“天”,指自然的天?!懊?,賦予。“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人的自然稟賦,并無神秘色彩。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 點明人性與天道的關系,用“性”字把天道無息之“誠”下貫為人類天賦“至誠”(包括“誠”與“明”)的隔閡沖破。 (2)率性之謂道:“率性”,遵循本性。“道”,路,引申為規律、法則。 點明人道與人性的關系,用“道”字把人類(圣人)天賦之“誠”通往天賦之“明”(自誠明)的過道打通,而與人類人為之“誠”與“明”套成一環。 (3)修道之謂教:“修”,修明,節制?!敖獭?,教化,包括禮、樂、刑、政等。 點明教化與人道的關系,用“教”字把人類(學者)人為之“明”邁向人為之“誠”(自明誠)的大門敲開,而與人類天賦之“誠”與“明”融為一體。 【譯文】 天賦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注釋】 (1)須臾:片刻。 (2)不睹:看不見的地方。 (3)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4)莫見乎:“莫”,在這里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耙姟?,顯現,明顯。“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 【譯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事情越容易顯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是容易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釋】 (1)中節:符合法度。“中”,符合;指不偏不倚的狀態?!肮潯?,節度法度。 (2)致:達到。 (3)和:和諧,不乖戾。 (4)達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規律。 (5)位:安于所處的位置。 (6)育:成長繁育。 【譯文】 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普遍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解說】 理解《中庸》一書,最關鍵的在第一章。此本體論、概論、緒論,提引文章之核要也。(道論) 1.“道”之概念,乃《中庸》一書之綱領所在,命、性、道、教,為中庸全文之核心也。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知天命而盡性,盡性以體道,體道而興教也。 這樣由上而下地逐層遞敘,既為人類天賦之“誠”、“明”尋得了源頭,也為人為之“誠”、“明”找到了歸宿。 2.“道”之屬性。屬性有二:普在不離性;既隱且顯性。 承上“修道之謂教”,闡明修道之要領就在于“慎獨”,以叩緊“不可須臾離”之“道”。 本章先講天命。這里講的命,不是指富貴、貧賤、壽夭等命定內容,而是指個人的稟賦。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這就是含有道德內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當做什么,不當做什么,這就有了常規,這就是道。從道入手,修飾品節,這就是教化。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道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 3.“道”之核心。“中”與“和”。 (1)中與和之定義。 本段文字前句承“率性之謂道”,就喜怒哀樂未發之“性”,說“中”,說“大本”;后句就喜怒哀樂“發而中節”之“情”,說“和”,說“達道”。 (2)中與和之功用。 個人修養特別提出了“中和”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爸泻汀笔侨鍖W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釋: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發露出來要有節度,無過不及,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整個社會大家都心平氣和,社會和自然界很和諧,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這里講的“中和”,實際就是“中庸”。前人說:“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大體不錯。 本段文字前句間接表明“慎獨”的目的(修道的內在目標),就在于保持性情的“中和”(盡性)。后句承“天命之謂性”,指出“致中和”之目的(修道的外在目標),就是使“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確切地肯定人類“盡性”以“贊天地化育”的天賦能力。 簡言之,人如果能透過修學的努力,發揮“中”的性體之應用功能,以待人接物,則必定能有效地從源頭上來約束其喜怒哀樂之情,而達到“和”的境界。這樣,自下而上由“慎獨”而“盡性至命”,不但可以成己,而且也是足以成物的。 《中庸》導讀(二) 第二部分(2-11)道不遠人,難行唯中: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坝埂保俺!钡囊馑?。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 (3)時中:隨時而處中。 (4)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 (5)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能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之所以能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合度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無所顧忌、肆意妄為。” 【解說】 此為理論主體部分,分別論“中”之為體和“中”之為用即“庸”也。夫堯、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傳,行天下之大事。[中庸(中和)體用論] 本章提出了“時中”的概念?!?/span>論語·先進》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喝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边@是對“中”解釋的根據之一。但“中無定體,隨時而在”,也就是說“中”是處于變動不居之中,這就需要隨時處“中”,這就是“時中”。“時中”和“在中”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態,但都是“中”,只是有已發和未發之別罷了。君子有此德行,而又隨時處“中”,戒慎恐懼,所以能體現中庸。小人不知修養,任意妄行,自然會肆無忌憚,好走極端,和中庸相反。 本章論“中和”之為體:標舉“中”為君子與小人之分別,以立德行之標準、之度量也。由此可見,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就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贝宋恼戮V領也。 第三章 最高的道德標準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span> 【注釋】 (1)至:極致,頂點。 (2)鮮:少,不多。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但人們很少能做到,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 【解說】 正因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難以把持,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達到這一要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合度,在動靜云為中做到恰到好處,當然是很難的事??鬃痈袊@“道之不知不行”。 第四章 誰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爸保爸恰?,即智慧。 (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4)味:滋味。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彰顯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span> 【解說】 論道之可知必知、可行必行也。 行是實踐,明是認知。賢與不肖是對立的兩種現象,智者做得過頭,愚者做得不足,還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其根本在于認識,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 第五章 此道非常道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注釋】 (1)其:表示推測的語氣助詞。 (2)夫:語尾詞,表示感嘆。 【譯文】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實行了吧!” 【讀解】 朱熹說:“由不明,故不行?!鼻懊嬉徽抡f了中庸無法弘揚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飯喝水一樣,很多人對道的內容和重要性不了解,道德淪喪了,所以不能實行;引發孔子深深感嘆。 第六章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ěr)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釋】 (1)邇言:淺近的話?!斑儭?,近。 (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八埂?,這?!八础弊值谋玖x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不宣揚別人的惡言惡行,只表彰別人的嘉言善行。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吧!” 【讀解】 以舜為例,正論隱惡揚善,執兩用中,道以行也。既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領導藝術。 要真正做到,當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難之一在于,要做到執兩用中,不僅要有對于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識見。 困難之二在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于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 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圣人又怎么會感嘆又感嘆呢? 第七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zhì)知’,驅而納諸(gǔ)罟(huò)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bì)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span> 【注釋】 (1)予:我。 (2)罟擭:“罟”,捕獸的網?!皵N”,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 (3)辟:同“避”。 (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span> 【讀解】 反論中道不行,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或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或者不知當進即進,萎縮不前,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那些選擇中庸為立身之道的人,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欲壑難填,好勝、攀比心切,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無法做到堅守,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是常見的嗎? 因此,知曉了道理,還要堅持,“守”字可非同一般,要牢記,守得住,要百折不回,要用大定力。 第八章 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span> 【注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 (2)善:好。 (3)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胺保?,放置?!扳摺保乜凇?/span>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為人處事就是這樣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獲得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記在心里,再也不讓它失去?!?/span> 【讀解】 以顏回為例,正論擇乎中庸,行善保德,道以行也。 作為孔子最好的弟子,顏回好學,“三月不違仁”,仁便是德,仁便是善。而且在毅力方面有過人之處,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擇乎中庸,不為貧賤所移,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這是顏回的作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范。 第九章 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span> 【注釋】 (1)天下:指古代天子管轄下的所有地區。國家:指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均”,平定,治理。 (2)均:即平,指治理。 (3)爵祿,可辭:“爵”,爵值;“祿”,官吏的薪俸?!稗o”,放棄。 (4)蹈: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治理的,官爵傣祿是可以放棄的,鋒利的刀刃是可以踐踏而過的,中庸卻不容易做到?!?/span> 【讀解】 反論中道不易行。治理好國家天下并非很容易,歷史上很多諸侯國家失去國家就是例證。權力和俸祿是美事,很多人常常趨之若鶩,而有的人卻能夠辭讓。面對鋒利的刀刃,不退縮,敢于踐踏而過。這些都需要大智大勇。而做到中庸那更是難上加難了??梢娮龅街杏故切枰?/span>“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毅力和勇氣的。 此語有兩義可供理解、選擇。一者,為人者,天下國家可以平均,爵祿可以辭掉不受,甚至白刃也有勇氣去踐踏,三者皆難為者也,而人能為之。但是中庸卻不能為,中庸,其難也。嘆人之不能知行中庸也。其二,言中庸之可貴也,其貴貴于國家爵祿等,與中庸相比,國家可均,爵祿可棄,白刃可踏于腳下,唯中庸之道,不能如此也。 孔子對中庸之道持高揚和捍衛態度。事實上,一般人對中庸的理解往往過于膚淺,看得比較容易。孔子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有感而發,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湯蹈火,治國平天下還難的境地。其目的還是在于引起人們對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視。 《中庸》導讀(三) 第十章 什么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rèn)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span> 【注釋】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學生。 (2)抑而強與:“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是”?!岸?,代詞,你?!芭c”,疑問語氣詞。 (3)報:報復。 (4)居:處。 (5)衽金革:“衽”,臥席,此處用為動詞?!敖稹保歌F制的兵器?!案铩保钙じ镏瞥傻募锥?。 (6)死而不厭:死而后已的意思。 【譯文】 子路問什么是強??鬃诱f:“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span> 【原文】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注釋】 (1)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隨波逐流。 (2)矯:堅強的樣子。 (3)不變塞:不改變志向。 【譯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3种辛⒍黄灰?,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 ?/p> 【讀解】 本章的核心還是論“中庸”?!皩捜嵋越?,不報無道”說的是以寬和、柔順的態度來教人,橫逆之來,接受它,而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南方風氣柔弱,以含忍之力勝人,如老子所主張的,這當然是君子行為。北方風氣剛烈強勁,以強力勝人,勇而好斗,這是強悍者行為。前者似不及,后者似過。而孔子最貴的是中道,講中道能達到和諧、和平,但又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能中立而不偏倚。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持守中道,這種人才能稱得上強大。 子路性情魯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導他:有體力的強,有精神力量的強,但真正的強不是體力的強,而是精神力量的強。精神力量的強體現為和而不流,柔中有剛;體現為中庸之道;體現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寧死不改變志向和操守。“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翱愁^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边@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說起來,還是崇高的英雄主義,獻身的理想主義。不過,回到《中庸》本章來,孔子在這里所強調的,還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學中最為高深的道行。 本章總結結論:行乎中庸,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有道而不變塞,無道而持守有道,為矯強之道。故能中和庸之則強也。 第十一章 正道直行,默默無聞而不悔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釋】 (1)素隱行怪:“素”,據《漢書》,應為“索”?!半[”,隱僻。“怪”,怪異。 (2)述:記述。 (3)弗:不。 (4)已:止,停止。 (5)見知:被知。“見”,被。 【譯文】 孔子說:“探尋隱僻的歪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后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span> 【讀解】 “庸“義有:一,常也;二,周也、遍也、全也、備也;三,用也。中和之道,廣大博施,彌倫天地;常行常在,不離不背;其體大用,用而致功也。本章提出“中庸”之為用也。 把道理講得玄而又玄,做出各種怪誕行為,這次欺世盜名的做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規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齒的。遵照正確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下來,這是不及的行為,也是圣人所不欣賞的。只有持守中庸之道,不為名利所困擾,這才是圣人所贊賞并身體力行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保?/span>屈原)這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保ㄖT葛亮)這也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 以上幾章引述孔子的言論,反復申說首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這一概念,弘揚中庸之道。 第三部分(12-20)行孝立德,道不可離: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p>
【注釋】 (1)費而隱:“費”,廣大?!半[”,精微。 (2)夫婦:匹夫匹婦,指普通男女。 (3)與:動詞,參與。 (4)至:極至,最精妙處。 (5)憾:遺憾,不滿。 (6)破:分開。 【譯文】 君子堅守的道,用途廣大而又體現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們對天地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載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 【原文】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釋】 (1)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引自《詩經·大雅·旱麓》。“鳶”,老鷹?!办濉保竭_。 (2)察:昭著,明顯。 (3)造端:開始。 【譯文】 《詩經》說:“老鷹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君子之道和鷹飛魚躍一樣,由上到下,顯明昭著。君子的道,是從普通的男女能懂能行的地方開始;但到了最高深的境界,卻能夠明察天地間的一切事物。 【讀解】 這一章另起爐灶,回到第一章“道不可離”進行闡發,以下八章(13-20)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而展開的。用朱熹的話來說,即“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這里首先提出“用“之性:“費而隱”。“費”,指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廣泛性。正因為人與道不可須臾離開,所以,道就應該有普遍的可適應性,無法用大小衡量它,因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連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學習,也可以實踐。道又必須有精微奧妙的一方面,從知道到實踐,徹底了解而進入其高深境界,則是另一回事了。供人們進行深造,進行創造性地實踐?!半[”,指道體的精微性與隱秘性。所以圣人也有所不知不能。所以道是從普遍男女間最基本人倫開始的,直到彌貫天地。如此兩方面的性質結合起來,使道既廣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是一個開放的、兼容的、可發展的體系。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 【原文】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对姟吩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瘓炭乱苑タ?,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注釋】 (1)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引自《詩經·豳風·伐柯》?!胺タ隆?,砍削斧柄?!翱隆?,斧柄?!皠t”,法則,這里指斧柄的式樣。 (2)睨:斜視。 (3)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來治理人。 (4)違道:離道。“違”,離。 【譯文】 孔子說:“道是不能離開人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離開人,那就不可能實行道了?!对娊洝氛f:'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罩诚鳂淠緛碜龈?,應該說不會有什么差異,但如果你斜眼去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為人的道理來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原文】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zào)慥慥爾!” 【注釋】 (1)庸德:平常的道德。庸:平常。言:平常的言語。 (2)胡不慥慥:“胡”,何、怎么?!皯V慥”忠厚誠實的樣子。 【譯文】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兒子侍奉父親的標準來孝順父親,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服事君王的標準來竭盡忠誠,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對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順,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繼續努力;言談要留有余地,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言論要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要符合自己的言論,這樣的君子怎么會不忠厚誠實呢?” 【讀解】 本章論道不遠人,在乎日常生活之用也。 一、道在于人生自然之中,使道遠離自己不是為道之方法、正途。 二、引證:道就在自己旁邊、行為之中。所以君子治人理政,就要改正不知而遠道之錯誤,使至于正也。止于一(天也,道也,善也,德也)而正也,所謂止于至善也。圣人教化人止于中正也。 三、道常用常形,表現為“忠、恕、孝、悌、友”等人倫之中。中者,成己也;忠者,成君誠于君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孝以事親也;悌以和兄弟也;友以待同志也。先成乎己,推己及人,感也(同心相應,聲氣相求也,和也)。 道不可須臾離的基本條件是“道不遠人”。因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就好比一條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走。相反,如果不從自己腳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離奇高遠,道則無法實踐了。所以君子只是從人身具有的本性出發,教化人,能改正錯誤就可以了。 那么人道是什么呢?“忠恕”就是。推行道的另一條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從不同人不同的具體情況出發,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又能夠適應不同個體的特殊性。我們既不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要先嚴格要求自己,像孔子那樣從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大人倫方面反省自己,從日常身邊的言行做起,符合中道,不萎縮,不極端,言行一致,這就是一個很篤實的人啊。要“言顧行,行顧言”,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這就是“中庸”的原則,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導讀(四) 第十四章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注釋】 (1)素其位: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素”,平素、現在;這里作動詞用。 (2)夷狄:泛指當時的少數民族。“夷”,指東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3)無入: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入”,處于。 【譯文】 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原文】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sì)俟命,小人行險以(jiǎo)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zhèng)正(gǔ)鵠,反求諸其身?!?/span> 【注釋】 (1)陵:欺侮。 (2)援:攀援,本指抓著東西往上爬,引申為投靠有勢力的人往上爬。 (3)尤:抱怨。 (4)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現狀的意思?!耙住?,平安。 (5)俟命:等待天命。 (6)射:指射箭。 (7)正鵠:“正、鵠”,均指箭靶子;畫在布上的叫“正”,畫在皮上的叫“鵠”。 【譯文】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讀解】 此為中庸論之分論,論“中庸”之第一義“中”。為進一步的體系化深化。中論,即本部分開篇之“素其位”也。言定位、守位、不越位,以為作人行事之原則、軌范也。素位者,行為上具體而微,微而功著。其位之得,有得于天命,有得于自我,有得于禮之規定者也。 何謂“素位”? 一、素其位而行者,定位恰當切實固定于簡單一位、純粹之位而不逾越。外者非我者,非所愿也。 二、既定其位,須安其位,此“素”于何位則必“行”于何位也。果能如此,可無入而不自得也。按,佛之教人也,以無相無念無執而斬斷主客之關系,達于主體之絕對自由也;儒之自由,強化主客之關系,以中成己,以仁以合一成就關系,以己為中心而于關系中善為自己謀定一位并守之厲行之,此即達自由也。其義類乎“安于現狀”,然無貶義也。何以無入而不自得也?己正、關系仁愛、不苛求別人,則無怨于天無怨于人,豈其非最大之自由者哉? 三、君子居易者,平淡、平常、智慧、明智、知天命且順乎天命也;小人則行動無原則、無定性,跳蕩僥幸,無定位也,此其非圣而小人之因由也。 四、不然,則須反求諸己。只要素其位并守其位,則可俟命而自由也。如果不然,一定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修身正心為做人做事第一要義和最前端要件,于家于國于天下有所失,則一定是自己有所不足不善不圓滿也。 凡有奢望,必生煩惱。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養,“居易以俟命”,而心存妄想,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險以僥幸”,結果是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心斗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素位而行近于《大學》里面所說的“知其所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守本分、安分守己”。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然后才能游刃有余,進一步積累、創造自己的價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第十五章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ěr)邇,(pì)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xī)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nú)帑?!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酢!?/span> 【注釋】 (1)辟:同“譬”。 (2)邇:近。 (3)卑:低處。 (4)“妻子好合……”:引自《詩經·小雅·常棣》?!捌拮印?,妻與子?!昂煤稀保湍??!肮摹?,彈奏?!棒狻?,和順,融洽?!暗ⅰ?,《詩經》原作“湛”,安樂?!耙恕保??!班保ā版邸保訉O。 (5)順:安樂舒暢。 【譯文】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詩經》說:“與妻子兒女和和睦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笨鬃淤潎@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 ?/span> 【讀解】 “中、素之為道”的特點之一:具體而微,起于自身,始于足下,立于室家。 中庸,是平平常常的道理,融合于人們日用之中。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從近到遠,從低到高,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span>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倍际恰靶羞h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的,所以要在天下實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順自己的家庭。家庭要想好,主要是要做到夫妻和睦,兄弟融洽,父母安康,這樣家庭都會幸福、快樂。如果大家都爭爭吵吵,即使富貴也不會快樂。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說到底,還是《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 第十六章 道無所不在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zhāi)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span> 【注釋】 (1)神:這里講的大概是人格神,但宋儒張載卻說:“鬼神者,二氣也良能也。”朱熹說:“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庇终f:“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卑压砩駳饣?,說成氣的功效。為德:朱熹說:“猶言性情功效。” (2)體物:體察、生養萬物。 (3)齊明盛服:“齊”,通“齋”,齋戒。“明”,潔凈。“盛服”,即盛裝。 (4)洋洋乎:流動充滿之意。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雖然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的功德卻體現在萬物上無所遺漏。使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這時鬼神的形象流動充滿期間,無所不在??!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原文】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shěn)矧可(yì)射思?’(fú)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fú)夫!” 【注釋】 (1)“神之格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案瘛?,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況且?!吧洹?,厭,指厭怠不敬。 (2)微之顯:指鬼神之事即隱微又明顯。 (3)掩:掩蓋,遮掩。 【譯文】 《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功德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啊!” 【讀解】 “中、素之為道”的特點之二:雖微必顯,洋洋其大,德性極盛。有情感,有客觀之述,有引證,亦有明確之結論。 這一章借鬼神來說明道,道是無所不在的,道是真實無妄的,道是“不可須臾離”的,人們必須用誠心對待它。 另一方面,也是照應第十二章,說明“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床灰姟⒙牪坏降模恰半[”,是精微;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是“費”,是廣大。這就是“至廣大而盡精微”。作一個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既然如此,當然應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第十七章 大德必得其位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xiǎng)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span> 【注釋】 (1)宗廟饗之:“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饗”,一種祭祀形式,祭先王?!爸保~,指舜。 (2)子孫:指舜的后代虞思、陳胡公等。 【譯文】 孔子說:“舜可以說是個大孝之人了吧!論德行他是圣人,論地位他是尊貴的天子,論財富他擁有整個天下,后世在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壽數。 【原文】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span> 【注釋】 (1)材:資質,本性。 (2)篤:厚,這里指厚待。 (3)培:培育。 (4)覆:傾覆,摧敗。 (5)“嘉樂君子……”:引自《詩經·大雅·假樂》?!凹螛贰保础对娊洝分凹贅贰保凹佟蓖ā奔巍保鉃槊郎??!皯棏棥保对娊洝纷鳌帮@顯”,顯明興盛的樣子?!傲睢?,美好?!吧辍?,重申。 【譯文】 “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对娊洝氛f:'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span> 【讀解】 與上段應和,形式整齊劃一,頗有音樂之形式美感。以大孝之舜,承于天命而有被賦之位為例,條分縷析:位如何得?位有多少形式? 舜遇到了可怕的家庭環境,父親不喜歡他,弟弟要害他,但舜沒有放棄孝德和友愛。由于道德高尚被看成圣人,不僅如此,還獲得了至高的地位和與四海相比的財富,本人的生命也得到了延長,傳說活到一百一十歲,位、祿、名、壽都得到了。作者認為,自然規律必須如此,天是生物的,但必須因其材質而下功夫,能生的才能培植,不能生的自然覆滅?!对娊洝防镌缇驼f過,那些有美好德行的人,會為民眾做好事,所以也會得到天的保佑。因此有大德的人必須獲得至高無上的權位。 孝是最基本的德行,儒家認為推行孝于天下就是為政?!?a href="http://www.cxbdf.cn/search.aspx">論語》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本篇思想和孔子思想一脈相通。由此看來,儒學并不是絕對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中庸》導讀(五) 第十八章 文王武王行孝作禮(齊家) 【原文】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span> “武王(zuǎn)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xiǎng )饗之。子孫保之?!?/span>
【注釋】 (1)文王:指周文王。 (2)王季: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歷,周武王即位,封為王季。 (3)武王:周文王的兒子,名發,謚號“武”。 (4)作:創業。 (5)述:繼承。 (6)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纘”,繼承?!按笸酢保酰赐跫镜母赣H古公亶父。“緒”,事業。 (7)壹戎衣:一著戎衣以討伐商紂。 【譯文】 孔子說:“無憂無慮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這樣的父親,有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帝王的基業,兒子武王繼承和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span> “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功業,身穿戰袍討伐商紂,一舉奪取了天下。他本身沒有失掉顯揚天下的美名,成為尊貴的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疆土,后代在社稷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不斷絕?!?/p> 【原文】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p> 【注釋】 (1)末:晚年。 (2)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輔武王伐紂。 (3)成文武之道:成就了文、武王的德業。 (4)追王:追尊……為王。 (5)期之喪:指一年的守喪之期。 【譯文】 “周武王晚年晚年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又用天子之禮祭祀歷代祖先。而且把這種禮制推行到諸候、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按照這種禮制,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親死后就用大夫的禮制來安葬,用士的禮制來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身為大夫,父親死后就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來祭祀。服喪一周年的喪制,從平民通行到大夫為止。服喪三年的喪制,從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為父母服喪,不論身份貴賤,服期都是一樣的?!?/p> 【讀解】 本篇有三個層次。由舜講到周代,作者認為周代先王積德累仁,特別是文王進取努力而主觀得位。這是第一個層次。 至武王雖說以武力獲得天下,但名望并沒有喪失,獲得了尊榮、權位、財富,以及子孫長久的祭祀。這是第二個層次。 周公是第三個層次。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事業,制禮作樂,從天子推及到普通百姓。通篇都是講德,和上文“大德必得其位”相通,核心還是同孝相連。 第十九章 武王、周公達孝明禮(齊家)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p> 【注釋】 (1)達孝:天下人通認為他孝?!斑_”,通。 (2)春秋:本指季節,此指祭祀祖先時的時節。 (3)陳其宗器:陳列先世所藏之重器,如:赤刀、大訓、天球、河圖之屬。“宗器”,宗廟祭器。 (4)設其裳衣:“設”,擺設、陳列。“裳衣”,先祖遺留的衣服。 (5)薦其時食:進獻時令食品。 (6)昭穆:宗廟中神主排列的次序,一般始祖居中,以下父子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 (7)序爵:依照爵位高低排列。 (8)序事:排列宗祝有司的職事。 (9)旅酬:眾人舉杯勸酒?!奥谩?,次序,眾人?!俺辍?,以酒相勸。 (10)逮賤:祖先的恩惠下達到卑賤者?!按保?、達到。 (11)燕毛:宴飲時,依照毛發的顏色區分長幼的次序。泛指宴飲時年長者居上位的禮節。燕,同“宴”。 【譯文】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天下人都認為他們是最孝的人了吧!這樣的孝,指的是善于繼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傳述先人的功業。每逢春秋舉行祭祀之時,修整祖廟,陳列祭器,擺設裳衣,供奉時令食品?!?/span> “宗廟中的祭禮,用以序列昭穆輩分。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別身份貴賤;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別子孫才能;祭后眾人輪流舉杯勸酒時,晚輩向長輩敬酒,用以顯示先祖的恩惠下達到地位低賤者的身上;祭畢宴飲時,依照頭發的黑白來排列座位,讓年長者坐上位,用以區分長幼次序。” 【原文】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p>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dì)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釋】 (1)上帝:遠古的帝王,先帝。 (2)禘嘗:按周禮,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諸侯歲時祭祖的大典。此代指四時祭祀。 (3)示諸掌:看視放置在手掌上的東西,指容易看見。示,通“視”。 【譯文】 “供奉好先王的牌位,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舉行先王留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恭敬先王所尊敬的人,愛護先王所親愛的子孫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時一樣,侍奉亡者如同侍奉活著時一樣,這就是孝道的極致了。 “郊祭與社祭的禮節,是用來侍奉先帝的。宗廟的祭禮,是用來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禮節和四時舉行禘、嘗諸祭的意義,那么治理國家就如同展示這手掌上的東西一樣清楚簡易了?!?/p> 【讀解】 接上章,由達孝之武王、周公,繼承舜、文王之志之德以成禮,集大成也,定禮制也,于位行禮也,以就其位也。得出結論:踐位行禮,以禮治國,簡易而明白也。 孝的最重要特點是能繼承先人遺志,把先人事業發展下去?!?a href="http://www.cxbdf.cn/search.aspx">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薄墩撜Z·子張》:“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倍际侵v繼續遺志。 這里突出祭祀禮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論語·學而》),以孝治天下,治國就像看自己手掌那么容易。《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這里正好借用了這一思想。 第二十章 治國平天下的法則 【原文】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span> 【注釋】 (1)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是謚號。 (2)布在方策:“布”,陳列?!胺健?,書寫用的木板?!安摺?,書寫用的竹簡。 (3)其人:指文王、武王。 (4)息:滅,消失。 (5)敏:勉力,用力,致力。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事。 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記載在典籍上了。他們這些賢人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 【原文】 “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p> 【注釋】 (1)蒲盧:即蘆葦。蘆葦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2)親親:前者為動詞,作親愛解;后者為名詞,指親人,如父母等。 (3)殺:減少,降等。 【譯文】 政事就像蘆葦生長一樣快速容易。所以處理好政事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身,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以仁義為本。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就產生了禮。” “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想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p> 【讀解】 本部分論中庸之第二義“和”也。和于政、和于人事,即“仁”也。其典型表現于“仁政”。由中而和,修身以至于仁,由己及人,由個體而關系。仁者,人之關系也,多元之和也。[和論(仁論)] 1.概念即問題:仁以和也。政者,最能體現仁、和之用,故以政言之。為政之原則,以人為核心。何則?如樹必植于地,敏于地同,政必立于人,敏于人也。 2.概念的分析: 何以仁也?先以仁道修其身也!仁、義、禮為三大器也。如是,則上下和合,民得而治,否則則反。修身事親,知人知天,為政可矣。 《中庸》導讀(六) 【原文】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p>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p>
【注釋】 (1)達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 (2)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3)達德:天下古今共同具備的德性。 【譯文】 天下人共有的人倫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履行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 對這些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曉,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有的人經歷了到困苦后才知曉,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對于這些道理,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有的人某種好處才去實行,有的人勉勉強強地才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原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span>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p>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p> 【注釋】 (1)九經:九條準則?!敖洝?,準則。 (2)體:體察,體恤。 (3)子庶民:以庶民為子?!白印?,動詞?!笆瘛保矫瘛?/span> (4)來百工:“來”,招來。“百工”,各種工匠。 (5)柔遠人:安撫邊遠地方來的人。 (6)懷:安撫。 (7)勸:勉力,努力。 【譯文】 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p> “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迷惑;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努力工作;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 【讀解】 本章句為結論:知仁知天;五倫而仁;行之以勇,天下之達德也。而仁之核心,即是“一”也,一人我、君臣、身心、家國等也。說明了致仁之道,修也學也,知而行之也,仁以治也。其要在乎“一”也。一者,先之以中,繼之以和,既中且和,斯仁矣,即整體也、同體也、大同也、和樂也。一者,為儒道佛三家之最核心者也。此務必明之者也。 (1)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怎么樣知都可以,殊途同歸也,一也,此方法論之同一也。 (2)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如何行之皆可,其行則一也,此實踐論之一也。 (3)學而知,行而仁,恥而勇,此三者亦一也。 由此可知:庸者用也。知以上三者,三大關系皆能如一而行,則可以修身、可以治人、可以九經歸一以理國家矣。 【原文】 “(zhāi)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xì)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jīn)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釋】 (1)讒:說別人的壞話,這里指說壞話的人。 (2)官盛任使:“盛”,多。“任使”,足夠使用。 (3)時使薄斂:“時使”,指使用百姓勞役有一定時間,不誤農時。“薄斂”,賦稅輕。 (4)日省月試:“省”,視票?!霸嚒?,考核。 (5)既稟稱事:“既”,即“餼”,指贈送別人糧食或飼料。“稟”,給予糧食。“稱”,符合。 (6)矜:憐憫,同情。 (7)繼絕世:延續已經中斷的家庭世系。 (8)舉廢國:復興已經沒落的邦國。 (9)持:扶持。 (10)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每年一見叫“小聘”,三年一見叫“大聘”,五年一見叫朝聘。 (11)九經:九條常規。 【譯文】 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就是修養自身的原則。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就是尊崇賢人的原則。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就是親愛親族的原則。官員眾多足供任使,這就是勸勉大臣的原則。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并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這就是體恤群臣的原則。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就是愛民如子的原則。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就是招納工匠的原則。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就是優待遠客的原則。延續絕嗣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諸侯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就是安撫諸侯的原則??偠灾?,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原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jiá)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p> 【注釋】 (1)豫:同“預”。 (2)跲:說話不通暢。 (3)疚:慚愧。 (4)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鄭玄說:“此句在下,誤重在此。” (5)這一段與《孟子·離婁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還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斷定。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史料學》認為是《孟子》引《中庸》。 【譯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后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p>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p> 【讀解】 誠者一也、明也、整體也、和諧也、無分別也。“誠”為中庸“中”“和”之上之最高境界:于己于內為個人修養,于社會于外為關系,其義為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其為德矣大矣哉?。ㄕ\論) 仁者亦一也,誠者亦一也。中、素于己曰誠,為德性也,本也,根也;和、仁于人曰仁,為實踐也,道也,路也。誠者內,仁者外,內外一也,故誠則仁也,仁則誠矣。 誠之德,為前提,為豫定。誠者,要做到信友(人我關系)、順親(人倫關系)、誠身(自我之修養)、明善(最高之德性),以獲乎上而治民也。千言萬語,千方百計,九九歸一,還是要回到自身的修養與德性也。 【原文】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p> 【注釋】 (1)審問:審慎地探問。 (2)明辨:明晰地分辨。 (3)篤行:篤實地履行。 (4)弗措:不罷休。“弗”,不?!按搿保V梗T休。 【譯文】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就符合中庸之道,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誠,就是選擇美好的目標而執著追求的人?!?/p> “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么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么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么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么不實行,實行了沒有篤實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讀解】 本章句說明何謂誠?何以致誠?學、問、思、辨、行也。學必能,問必知,思必得,辨必明,行必篤。否則,一定不能付諸行動。此功夫也,勤也。 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樞紐(重點),接續前章,分幾個層次: 先從魯哀公詢問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為政準則——文武之道。討論政事與人的關系,認為人的關鍵是道德修養,提出了德的內涵:仁、義、禮、智。并認為四者來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則。從而推導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達道,突出了實踐此達道的智、仁、勇三達德。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又從知行關系,論述如何學習實踐三達德。提出生知、學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個等次,用孔子的話講明好學、力行、知恥問題,認為知道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這一思想來源于孔子。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討論了九條原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九條原則。認為關鍵在于一個“誠”字。實際上是《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階段的具體展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思想。這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相近,都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或者說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值得我們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而不僅僅適用于政治范疇。 再次,由誠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問題。認為天道就是誠,即真實無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誠。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從從容容達到中庸。 最后說到如何做到真誠的問題?!皳裆乒虉獭笔蔷V,善當然包括仁義禮智四德。選定美好的目標而執著追求。一般人,也就是學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學習時要注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學習環節和原則,是追求的手段。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態度,則都是執著的體現。也就是《荀子·勸學》里的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正是這種“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學問思辨行,是歷史上著名的學習原則和方法,古今通用。 總而言之,本章內容豐富而涵蓋面廣,幾乎涉及到《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各個環節,特別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中庸》導讀(七) 第四部分(21-32)天人之道,誠者為中: 第二十一章 誠則明,明則誠 【原文】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注釋】 (1)自誠明:“自”,從,由?!懊鳌保靼?。 (2)則:即,就。 【譯文】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會做到真誠。 【讀解】 論誠之本性之一:明也。呼應本文首章之命、性、道、教之倡導。誠之為誠,明也,日月相體,陰陽和合,為智慧,明智也。此為誠本體自身之屬性。使誠明也,使誠成為和合明智之智慧,則須教也、傳也。以自修,以育教,使誠明,使人明誠,則誠即明,明即誠也。 “誠”就是真實無妄。從誠開始,便具有善,這是先天的性,和圣人對應。而一般人先明乎善,而后使善真實無妄,這是后天教育的結果。無論是天性還是后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就合一了。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問先天后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里也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論是天性還是后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就合一了。 第二十二章 至誠可參天地 【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注釋】 (1)盡其性:充分發揮本性。 (2)贊:贊助。化育:化生和養育。 (3)參天地:與天地并列力三。參,并列。 【譯文】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讀解】 論誠之本性之二:神也;至誠如神。圣人之至誠,能盡人之性、物之性,可能參贊天地,化育萬物。因人物之本性,一也,圣人之性亦一也,一一無別,故可參可贊可育也。 知道了性,還要盡性。真誠都能把自己善性發揮到極處,以這樣態度關懷人,也會使別人善性發揮到極處。萬物也會得到關照,也會得其所,遂其生。這樣,人類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使自己立于與天地并列為三的不朽地位。真誠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十三章 從一個方面下功夫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釋】 (1)其次致曲:“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誠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賢人?!爸虑?,致力于某一方面?!扒?,偏。 (2)形:顯露,表現。 (3)著:顯著。 (4)明:光明。 (5)化:即化育。 【譯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就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讀解】 常人之誠,次第下也,曲也。非至誠也,友誠也,接近誠也。然而友誠亦可著可明可動可變而至于可化也。故雖有至、曲之別,而其誠之體則一也,凡圣竺一也。 上一章說的是天生至誠的圣人,這一章說的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換句話說,圣人是“自誠明”,天生就真誠的人,賢人則是“自明誠”,通過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誠的人。賢人雖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過教育和修養,通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階段,同樣可以一步一步地達到圣人的境界:化育萬物,與天地并列為三。說到底,只要你努力奮斗,曲徑通幽,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第二十四章 國家興亡,必有征兆 【原文】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xiàn)見乎(shī)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注釋】 (1)前知:預知未來。 (2)禎祥:吉祥的預兆。 (3)妖孽:物類反常的現象。草木之類稱“妖”,蟲豸之類稱“孽”。 (4)見:呈現。 (5)蓍龜:蓍草和龜甲,用來占卜。 (6)四體:手足,指動作儀態。 (7)如神:如神一樣微妙,不可言說。 【譯文】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F象。呈現在蓍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讀解】 至誠矣,則與國、與世、與人一體也,如大海之一滴水,可感知大海之溫度、流速,以其本自其體也。故豫知者,即自然而知也,所謂冷暖自知也,體會也,不必勉強即可知也。神者,形容詞,神通廣大也。而此神通,其實平常不過也。如神者,非神也,言其自然而然,不暇勞作也。此佛之所謂親證也。外物人世自然即我也,何由而不知之?! 心誠則靈。“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很多。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迷惑,就能洞悉是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兇禍福、興亡盛衰。一言一蔽之,無非是強調真誠的出神入化的功用罷了。靈到能預知未來吉兇禍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了。總而言之,真誠有出神入化的功用。 第二十五章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注釋】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 (2)自道:自我。 (3)成己:完善自己。 (4)知:通“智”。 (5)時措之宜:“時措”,適時實施?!耙恕?,適宜。 【譯文】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讀解】 誠者自誠,道自道。此誠此道,貫乎終始,通乎己物,成己成物,成仁成知。故誠之為德,合內外之道,一也,非二也。 儒家強調道德自我覺醒。人要真誠,要自覺地行道。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這里把智、仁與真誠的修養結合起來了。真誠,從自然的方面來說,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從人的方面來說,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這既要靠學習來理解,又要靠實踐來實現。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誠的外化問題,也就是說,真誠不僅僅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自我的道德完善,還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這叫“合外內之道”。正如“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徹底解放無產階級自己;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誠了,他人真誠了,真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世界也就美好無欺了。真誠最主要的是仁和智兩種品德,都是靠誠來發用,因時而措之,天下萬物都會停停當當,妥妥帖帖。說到底,還是真誠的奇妙神功。 《中庸》導讀(八) 第二十六章 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原文】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xiàn)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注釋】 (1)息:止息,休止。 (2)征:征驗,顯露于外。 (3)載物:負載萬物。 (4)覆物:覆蓋萬物。 (5)成物:成就萬物。 (6)無疆:無窮無盡。 (7)見而章:“見”,顯現?!罢隆?,即彰,彰明。 【譯文】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讀解】 論誠之本性之三:久也。 至誠無息。誠之為德、為道,一也,己也物也,知也仁也,內也外也,無分別也,一體大同也。物不滅,則誠不息;人不亡,則道不止。誠之道之德,遍諸時空也。其時間悠遠,其空間博厚,其性質高明。故其可以載物、覆物、成物,既曰物之家,亦曰物之母。人也物也,在于誠,成于誠,以人也物也,時空世界宇宙身心,皆一也,一體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為物不二”,誠之性也,天地之道也。故誠雖不言、不顯,而為大智、大德、大能,純粹而寧靜,博厚而悠遠,大矣哉!(純亦不已,妙哉文也義也!) 【原文】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注釋】 (1)一言:即一字,指“誠”字。 (2)為物不貳:這里指只有一個天地。“物”,指天地。“不貳”,誠是忠誠如一,所以不貳。 (3)生物不測:這里指生物之多。“物”,指萬物?!安粶y”,不可測度。 【譯文】 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個“誠”字就囊括盡了:作為天地沒有兩個,而它生成萬物則是不可計算的。天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 【原文】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quán)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yuán)黿、(tuó)鼉、蛟、龍、魚、(biē)鱉生焉,貨財殖焉。 【注釋】 (1)斯昭昭:“斯”,此?!罢颜选?,光明。 (2)華岳:即華山。 (3)振:通“整”,整治,引申為約束。 (4)一卷石:一拳頭大的石頭。“卷”,通“拳”。 (5)不測:不可測度,指浩瀚無涯。 (6)黿、鼉:“黿”,大鱉。“鼉”,揚子鱷。 【譯文】 今天我們所說的天,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上萬物都由它承載。 今天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原文】 《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鄙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wū)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1)“《詩》曰……”以下兩句詩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語氣詞?!办丁?,語氣詞。“穆”,深遠。“不已”,無窮?!安弧蓖ā柏А?,即大;“顯”,即明顯。 【譯文】 《詩經》說:“天道的運行,多么肅穆啊,永遠不會停止!”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道理吧?!岸嗝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是那樣純正!”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他的純正也是沒有止息的。 【讀解】 本章先是說人,尤其圣人。圣人是至誠的,最大真誠是永遠不會間斷的。不間斷就能持久,內心長久如此,就會發于外,就會久遠。長期積累,就會博厚,進到高明境界,從而可以和天地相比,承載萬物,覆蓋萬物。強調由真誠的追求而達到與天地并列為三,從而化生萬物的終極目的。 其次講天地。天地生物之道和圣人是一樣的,都是真實無妄的。天地也展現了博厚、高明、悠久,所以圣人是和天地同德的。 最后引詩頌揚文王的道德是直純的,發用是不停止的,和天道是相通的。實際上把人的作用提升了,由被動的適應自然轉為主動的配合自然。 生命不息,真誠不已。這是儒學修身的要求。不僅不已,而且還要顯露發揚出來,達到悠遠長久、廣博深厚、高大光明,從而承載萬物,覆蓋萬物,生成萬物。這正是天地的法則,由真誠的追求而達到與天地并列為三的終極目的。這與詩人屈原在《桔頌》里的詠嘆:“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相合。 第二十七章 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span>
【注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 (2)優憂:充足有余。 (3)禮儀: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 (4)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范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 (5)其人:指圣人。 (6)茍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捌垺保绻?/span> (7)凝:凝聚,引申為成功。 【譯文】 偉大啊,圣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而寬裕,大的禮儀有三百項,細的儀節有三千條,這些都有侍于有道之人來旅行。所以說,如果不具備崇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極高的道。 【原文】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注釋】 (1)問學:詢問,學習。 (2)致:推致。 (3)盡:達到。 (4)極:極致,達到最高點。 (5)高明:指德行的最高境界。 (6)道:遵行。 (7)倍:通”背”,背棄,背叛。 (8)默:沉默。 (9)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0)“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 【譯文】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又追求知識學問,既達到廣博的地位又窮盡精微之處,既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敦實篤厚而又崇尚禮儀。 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对娊洝氛f:“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這一章有三個層次。首先盛贊圣人之道。圣人以中和之道、中庸之行、明誠之德,成其圣人之圣、行其圣人之行,為天下標榜,為社會體式。圣人之道,洋洋乎大哉,宜乎必也其德位相配、德以配天也。貫通天地,發育萬物,盡于人倫,修乎己身,故不凝,融于天地人物之中,而行變化之功也。 第二層意思是講圣人之德,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連接的。圣人之道,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承擔,禮儀也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實行。道德學問極力達到廣博又要盡力窮盡精微之處,有高尚光明的德行又必須符合中庸的原則。必須加強修養。所以君子應該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學問。朱熹認為,“尊德性而道問學……”這五句最得圣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習,也是后儒討論的重點。究極言之,為“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此亦佛之空空妙有,亦空亦有,不空不有之意也。此亦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無聲無息,無形無象之道,乃至于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之具體具象之世界也。形于無形,功于于功,此道之本性也。 第三層意思是講圣人之知,素位而行。新舊相接、相結,故亦新也,新亦舊也,舊必能知新也。圣人之行,必誠而博厚、敦而堅定,素而不變,禮而不亂。圣人之為人,居上不驕,為下不悖,上下通也、順也,一也,仁也。圣人于政,其言足以興國,其默足以保身。 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需要做到“位上不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世道清明時,政治環境寬松,言論要發揮更大作用,使國家振興。政治混亂時,無法講話,自然要沉默,要保全自己。《論語·憲問》中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边@一思想大概啟發了孟子,所以他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最后引用《詩經》,說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進退出處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護其身。當然這需要智慧:審時度勢,明哲保身,言默自如,不被富貴名聲所羈絆;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但智者也脫離不了社會環境,所以宋儒說:“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于言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為國者使士言遜,豈不殆哉?”治理國家,使讀書人不敢敞開心扉講話,國家豈不要危殆嗎? 第二十八章 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span> 【注釋】 (1)自用:憑自己主觀意圖行事,自以為是,不聽別人意見,即剛愎自用的意思。 (2)自專:獨斷專行。 (3)反:通”返”,回復的意思。 (4)議禮:議訂禮制。 (5)制度:在這里作動詞用,指制訂法度。 (6)考文:考汀文字規范。 (7)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指車子的輪距一致;書同文指字體統一;行同指倫理道德相同。這種情況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才出現的,據此知道《中庸》有些章節的確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8)夏禮:夏朝的禮制。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傳說是禹建立的。 (9)杞不足徵:“杞”,國名,傳說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個河南杞縣?!搬纭?,驗證。 (10)殷禮:殷朝的禮制。商朝從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到紂亡國,一般稱為殷代,整個商朝也稱商殷或殷商。 (11)宋:國名,商湯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 (12)周禮:周朝的禮制。 (13)以上這段孔子的話也散見于《論語·八佾》、《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于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規范文字?,F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后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后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span> 【讀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發揮“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對自以為是,獨斷專行。討論的是素其位,守其位,不越位的問題。“不在其位,下謀其政”,強調安分守己。否定了那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 《中庸》導讀(九) 第二十九章 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贾T三王而不(miù)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注釋】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治天下?!叭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不尊:沒有尊位。 (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6)建:立。 (7)質:質詢,詢問。 (8)俟:待。 【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沒有驗證的話,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遵從。像孔子這樣身在下位的人,雖然有美德,但沒有尊貴的地位,但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疾橄?、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等到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順和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這是因為知道人情。 【原文】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注釋】 (1)道:通“導”,先導。 (2)望:威望。 (3)“《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幾乎。“夙”,早。“夙夜”,早晚。 (4)蚤:即“早”。 【譯文】 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里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讀解】 圣人之圣,內圣也。其德欲善、欲征、欲信,必其修其身也。修身與否,有德性否,須征諸庶民、考問于三王、天地、鬼神。修身既定,即知天、知人,而動而能為天下道、行而為天下法。其德,難也;其德,大也。雖有其位,其位必有德,德必配其位也。德不配位,有德無位,無能為也,不敢為也。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揮。“三重”指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禮節儀式,統一的書寫文字。王者重此,就會使“國不異政,家不殊俗”,便會減少過失。 “上焉者”朱熹認為是指“時王”前的夏商之禮,雖然很好,但不可考評;“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雖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無法做到議禮、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須要本諸自身道德,身體力行,取信于民,還要經得起歷史考驗,不悖于自然規律,使造化也無疑問,即使圣人再起,也改變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規律,又要知社會人生,這樣言動都可成為天下的道理、法度、準則,遠近都是眾望所歸,而獲得天下人的普遍贊譽。 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二者都說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與天道合一。要求當政者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于民,“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本章依然強調實踐。“本諸身,征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這是主客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用客觀實踐來檢驗自己的主觀意圖、見解、理論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與愿望。從而使自己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這里當然還是蘊含著儒者對偉大與崇高的向往和對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第三十章 圣人的偉大之處 【原文】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dào)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注釋】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 (2)憲章:遵從,效法。 (3)襲:與上文的“律”近義,都是符合的意思。 (4)覆幬:覆蓋。 (5)錯行:交錯運行,流動不息。 (6)代明:交替光明,循環變化。 (7)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譯文】 孔子遠宗堯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萬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p> 【讀解】 圣人以德配天。自自我言之,其位必有其德。而圣人通天、知天、知人,故圣人之德,必即天德天性天命。圣人之德,配天也。以此天人一也,圣民一也,天地一也。配天者,合天之德,行天之道也。天地之德,即圣人之德,合古今,融天地,行四時,位萬物,一大道也。 本章有三個層次。首先從人類歷史看孔子。堯舜和文武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樣。堯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為己私,賢者當之;文武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頌之。他們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學習的對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則是從他們那里繼承而來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兩句話,成了道統論的雛形,被后儒所稱道。其次,從自然界來看孔子。自然界最廣大的東西莫如天地日月,孔子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最后,用“萬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眮肀扔骺鬃拥牟┐髮捜?,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來形容萬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天地的偉大之處,無聲無息地化育,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因為圣人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這一章以孔子為中庸之道的典范,盛贊他的德行,為學者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后代人永遠學習與敬仰的楷摸。從《中庸》本身的結構來看,這也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渡了。 第三十一章 德厚才能載物 【原文】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zhì)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注釋】 (1)至圣:最高的圣人。 (2)聰明睿知:耳聽敏銳叫“聰”,目視犀利叫“明”,思想敏捷叫“?!保R廣博叫“智”。知,通“智”;朱熹認為是講“生知之質”?!邦V?,聰明智慧。 (3)有臨:居上臨下?!芭R”,本指高處朝向低處,后引申為上對下之稱?!?/span>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p> (4)寬裕溫柔:廣大寬舒,溫和柔順。這里是形容仁。“寬”,廣大?!霸!保婢?。 (5)容:容納,包容。 (6)發強剛毅:奮發強勁,剛健堅毅。這里是形容義。“發”,奮發。“強”,勇力。 (7)有執:操持決斷天下大事?!皥獭?,決斷,固守。 (8)齊莊中正:整齊莊重,公平正值。這里是形容禮。“齊莊”,恭敬莊重?!爸姓?,不偏不倚。 (9)文理密察:文章條理,周詳明辨。這里是形容智?!拔睦怼保瑮l理。“密察”,詳察細辨。 (10)有別:辨別是非正邪。 【譯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宏大量,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夠辨別是非邪正。 【原文】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xiàn)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注釋】 (1)溥愽淵泉:“溥愽”,遼闊廣大?!颁摺?,普遍,遼闊。“淵泉”,深潭?!?/span>列子·黃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后引申為思慮深遠。 (2)時出:隨時發見于外。朱熹說:“言五者之德,充積于中,而以時發見于外也?!薄俺觥保绯?。 (3)見:通“現”,表現。指儀容。 (4)說:通“悅”,喜悅。 【譯文】 崇高的圣人,美德廣博而又深厚,并且時常會表現出來。德性廣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淵。美德表現在儀容上,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在言談中,百姓沒有誰不信服。表現在行動上,百姓沒有誰不喜悅。 【原文】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zhuì)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釋】 (1)洋溢:廣泛傳播。 (2)施及蠻貊:“施及”,蔓延,傳到。“蠻貊”,南蠻北貊,古代兩個邊遠部族的名稱。 (3)隊:通“墜”,墜落。 (4)尊親:尊敬親愛。 (5)配天:與天相匹配。朱熹說:“言其德之所及,廣大如天也。” 【譯文】 因此他的名聲洋溢中原之地,并且傳播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凡是車船能到達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承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敬他親近他的,所以說,圣人的美德可以與天相匹配。 【讀解】 這里講“至圣”,即圣人之道,首先講圣人的內涵,有以下五項:有臨、有容、有執、有敬、有別。君臨天下萬物,以其“聰明睿智”也;有容海納百川,以其“寬裕溫柔”也;執著事以有成,以其“發強剛毅”也;有敬仁義禮信,以其“齊莊中正”也;有別而明察秋毫,以其“文理密察”也,都是說圣人的內在品德。根據前文,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所以“聰明睿智”是講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即所謂“生知之質”?!皩捲厝帷笔侨?,“發強剛毅”是義,“齊莊中正”是禮,“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備“仁義禮智”四德。 君子為天下則也,容天下也,事天下也,敬天下也,識天下也。如此之圣,則民悅之、敬之、信之、尊之。此天德也,圣人之德,足以配天也。用源頭奔騰流淌,用天浩瀚無垠,塑造圣人的智慧。最后,極力形容其影響,從種群,到地域,人們都會尊敬他,信任他,親近他。如朱熹所說“蓋極言之”,“言其德之所及,廣大如天也”。 《中庸》導讀(十) 轉自 葉落無痕73 2022-07-11 發表于河北 | 1閱讀 | 45轉藏 第三十二章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原文】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zhūn)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釋】 (1)至誠:極端真誠。 (2)經綸:本意為用蠶絲紡織以前整理絲縷,這里引申為治理國家,創制天下的法規。 (3)大經:“經”,紡織的經線,引申為常道,如五倫。這里引申為法規。 (4)大本:根本的德行,如仁義禮智等?!氨尽保?。 (5)肫肫:與“忳忳”同,誠懇的樣子。鄭玄注:“肫肫,讀如'海爾忳忳’之'忳’。“忳”,懇誠貌也?!?/span> (6)淵淵其淵:圣人的思慮如潭水一般幽深?!皽Y淵”,水靜深的樣子。《莊子·知北游》:“淵淵乎其若海?!?/span> (7)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蒼天一般廣闊。“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樣子?!渡袝虻洹罚骸皽珳樗礁睿幨帒焉较辶辏坪铺咸臁!币暌鉃閺V闊?!对娊洝ば⊙拧び隉o正》:“浩浩昊天。”這里引申為廣闊。 (8)固:實在,真實。 (9)達天德者:通達天賦美德的人?!斑_”,通達,通貫。 (10)之:代詞。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誠”。 【譯文】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除了至誠還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至誠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樣的誠懇!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樣幽深,他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假如不是確實具有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又有誰能夠知道這個道理呢? 【讀解】 此章還是講“至圣”。至圣必須是至誠的。天德,即至誠也,即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根本,知天地之化育也。誠懇、淵厚、廣大,其為德也,即天即圣也。 “大經”,指五倫——五種人際關系;“大本”,指性之全體,如仁等。此兩者都需要高度的誠實,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大經”理順了,“大本”立起來了,“大本”的核心——仁,也十分篤實,像淵水一樣深靜,像浩天一樣廣博,這樣崇高的道德自然會獨自挺立,無須依托任何東西。這是只有已達到和天同德的圣人才能了解的道理。全篇極力形容“至圣”和“道”的同一。 第五部分(33-33)大道無形,化民無聲: 第三十三章 弘揚德行的最高境界 【原文】 《詩》曰:“衣錦尚(jiǒng)絅?!睈浩湮闹?。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注釋】 (1)衣錦尚絅:引自《詩經·衛風,碩人》?!耙隆保颂幾鲃釉~用,指穿衣。“錦”,指色彩鮮艷的衣服?!吧小保??!敖N”,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隱藏不露。 (3)的然:鮮明,顯著。 【譯文】 《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边@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原文】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惫示觾仁〔痪?,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惫示硬粍佣?,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笔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 【注釋】 (1)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詩經·小雅·正月》?!翱住保堋!罢选保对娊洝吩鳌罢印?,意為明顯。 (2)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詩經·大雅·抑》?!跋唷?,注視?!拔萋?,指古代室內西北角設小帳的地方。相傳是神明所在,所以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起壞念頭。 (3)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引自《詩經·商頌·烈祖》?!白唷保M奉;“假”,通“格”,即感通,指誠心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感應。“靡”,沒有。 (4)鈇鉞:古代執行軍法時用的斧子。 【譯文】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于神明?!彼?,君子就是在沒做什么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么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彼裕硬挥觅p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原文】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弊釉唬骸奥暽谝曰?,末也。” 《詩》曰:“德(yóu)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xiù)臭。”至矣。 【注釋】 (1)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通“丕”,“不顯”,即“大顯”。“辟”,諸侯?!靶獭?,通“型”,意為示范,效法。 (2)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引自《詩經·大雅·皇矣》?!奥暋?,號令?!吧?,容貌。“以”,與。 (3)德輶如毛:引自《詩經·大雅·杰民》?!拜挕?,古代一種輕便車,引申為“輕”。 (4)倫:比。 (5)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引自《詩經.大雅·文王》?!俺簟保瑲馕?。 【譯文】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彼?,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span>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陛p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吧咸焖休d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边@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讀解】 結語:謙謙君子。君子體道、行道,事理圓融,仁愛中和,萬法合一,執兩用中。其功甚偉,其德配天,其行為天下則也。然不可高調行事,尚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無聲無息,潛以威德也。處(àn)闇、淡泊、簡單、溫儉、明智、潛伏、內省,此君子之性也。如此,則雖(àn)闇而章,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不爭而名,不賞而勸,不怒而威。懷德惟德,無聲無息,大道無言,大音希聲,大德謙謙,至矣! “謙”于《易》為最佳之卦。于儒家而言,謙謙君子,為最高之君子形象也。此亦“中庸”之義也。這種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氣的境界??諝鉄o聲無色無味,誰也看不見聽下到嗅不出,可是誰也離它不開。德行能到這種境界,當然是種仙至人了??烧l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達到吧。 所以還有次一等的境界,這就是“輕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詩圣杜甫的詩,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境界。這種境界,和風細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化,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種聲色俱厲的疾風暴雨式的做法,那種強制性的勞動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說:“末也!”已談不上什么境界,不過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罷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結尾,重在強調德行的實施。從天理到人道,從知到行,從理論到實踐,從”君子篤恭”到”天下平”,既回到與《大學》相呼應的人生進修階梯之上,又攝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詩為證又引申發揮。難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發感嘆:“這樣反復叮嚀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學者難道可以不用心去鉆研體會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