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受臺風影響,合肥下起了雨。 早上,點開手機看到一個搞笑的視頻?!岸盘K芮是不是你同學?天天都在講他要來了?!?/p> 這讓我想起老家一個與此類似的真實情節,那時我讀小學,具體在幾年級已不太清楚,每天早上從鄉政府通到生產隊的大喇叭總會播天氣預報。 有一天,村中的大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逢人便問:“你知道大肚圣奇地區在哪嗎?”人人都被問得目瞪可呆,不知所云。 后來才知道廣播里有“絕大部分地區”,大媽誤聽了,便有了上面的情節。 培訓繼續,寧連華教授主講“數學教學案例研究及成果表述”。 數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以及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融合。 量的研究,可以從調查研究(描述現象)、測量研究(確定關系)、實驗研究(驗證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而后提升理論。 量的研究,重在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六個維度:量的意義,量的選擇,量的換算,量的估計,量的運用,量的比較。 質的研究,可以從觀察研究、訪談研究、文獻研究,在此基礎上開展定性研究,而后理論提升。 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融合,主要有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重視教育成品或技術研究,而不是事實本身;教師專業發展問題。 有很多專業術語,還是第一次聽到,對自己帶來的觸動很大。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簡單刷題,而是著力于引導學生去操作。未來,數學更多關注動手能力,從高考數學可見一斑。 ![]() 一名初中數學老師,不能只關注初中,還應聯系小學和高中;也不能只關注數學,還應關注其他學科。 跨學段、跨學科,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寧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在讀書時,遇見一位語文老師,這位語文老師一改傳統教學,不再是先教字詞后教分段再總結段落大意而后歸納中心思想,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一改,讓他們不適應,于是,向學校反映換老師。后來,才發現這位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是最高的。 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是每一位老師努力的方向。 下午的學習內容是項目學習的目標、類型與實施途徑研究,主講人是安徽師范大學郭要紅教授。 項目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綜合實踐研究。 強調主題活動和主題學習、項目學習,是落實素養目標導向的課程目標的重要抓手。 項目學習的目標,以“實踐性、綜合性”課程達成素養目標。 項目學習的內涵,主題式學習指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已經“結構化”的數學知識主題進行學習,其自主構建性、綜合性程度低于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建構性的學習”。 再次提到了跨學科,沒有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是無意義的。 很多術語,都是第一次聽到。如此來看,今后還是要多讀一些專著,認真反復系統地學習新課標。 暑假,也過去了一半。聽課的間隙,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老師到底要不要干預孩子們的暑假,讀完感觸很深。 老師,可以提建議,但千萬別為孩子們做主;老師,可以提要求,但千萬別指責家長;老師,不是萬能的,所以千萬別逞能…… 有時,堅持做自己,比什么都好!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容易讓自己失去方向。 如此,工作、學習,都需按本心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