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得知“我可以不夠好”,孩子才有轉身回旋的余地,才能承受失敗。否則,他始終是緊繃的,始終被失敗的恐懼所追趕 我接觸過大量的問題孩子,發現他們有幾個共同點:壓力大,性格偏內向,沒有朋友或朋友很少,自我價值感低。 壓力大是外因,自我價值感低是內因,內外夾擊,導致孩子“想好好學習,但怎么努力也做不到”,進而感到焦慮、挫敗。另外,沒有朋友可以傾訴,不良情緒沒有出口,積蓄在心中持續發酵,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偏差,出現抑郁、暴躁、自殘、厭學等癥狀。其實,這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快撐不住了,快來救救我!” 這時候非??简灨改浮?/p> 如果父母只會說教和鼓勁:“人生能有幾回搏?再加把油,我相信你可以的!”如果父母恨鐵不成鋼,各種指責打壓、嘲諷嫌棄;如果父母不當回事:“沒事,大家都這么過來的,堅持一下就好?!比绻改覆煌椋炊|疑:“為什么別人可以,就你不行?”如果父母唉聲嘆氣,失落無比……那么,孩子就知道了,父母只能接受表現良好的自己,接受不了糟糕的自己。這時,孩子會感到深深的無價值感和孤獨感,就像胡鑫宇生前感嘆的那樣:生活無意義。 無意義,其實就是感知不到自己與世界的連接。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整個世界,如果他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回應,就會生出最深的絕望,會自暴自棄、自我放逐,甚至放棄生命。所以,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調整心態,降低期待,允許孩子不夠好。只有得知“我可以不夠好”,孩子才有轉身回旋的余地,才能承受失敗。否則,他始終是緊繃的,始終被失敗的恐懼所追趕。 而很多高期待父母,眼中只有理想的孩子,只有“應該”“必須”。他們看不到真實的孩子,看不到他的努力,看不到他微小的進步,更談不上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欣賞孩子。 這類父母如果抱有執念,堅持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千方百計地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那么做得越多,效果越差。 其實,孩子有了心理問題后,就算父母不主動降低期待,孩子也會逼你降低期待的。孩子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就是在問:“我不夠好,你還愛我嗎?”如果孩子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潛意識會讓自己變得更糟糕,用讓父母更痛心、更憤怒的方式追問:“如果我這樣,你還愛我嗎?”直到父母放下高期待,回到最基本的期待:活著就好。 要說,父母對孩子有所期待是正常的,但是隨著社會化交往,期待會水漲船高。部分父母迷失在與同學、朋友的攀比中,而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當孩子承載太多、壓力過大、步履維艱時,父母再堅持高期待就不合適了。 此時,父母一定要降低期待,接納孩子目前的樣子,接納孩子的局限性。而且父母降低期待,也會讓孩子感到:父母不是愛我的好成績、好表現,而是愛我本人。當確信這一點后,孩子才有自信、有底氣、有力量,去跨越人生路上的溝溝坎坎。 (原載于婦女生活雜志社《現代家長》2023年第3期“特別提醒”欄目) |
|
來自: sunjinxi > 《子女教育經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