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爭霸與戰爭,春秋時期的數百個諸侯國只有十幾個活到了戰國,又經歷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這樣違背禮儀的僭越,強烈的危機感感染著戰國君主們,變法圖強成為大多數戰國君主的選擇。 戰國七雄都經歷過變法,他們的君主都曾經希望變法圖強,但最終只有秦國的變法成功,這是為什么呢? 一、魏國的李悝變法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是魏國,第一個強盛的國家也是魏國,魏國的變法叫李悝變法,李悝變法是戰國所有變法的始祖,深深影響了其他變法,其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除世襲制、廢除井田制、以法治國、建立武卒制度。 后世的商鞅變法絕大多數都是參照了李悝變法的內容,再做一些更改,對于魏國來說,李悝的變法也切中了要害,確實讓魏國強大起來,從三晉分離出來的魏國,并沒有特別的優勢,為何能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呢?靠的就是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在魏國是成功的,讓魏國強大一百年,從魏文侯開始,經魏武侯,到魏惠王時期,魏國開始走下坡路,直到被秦國滅亡,魏國的衰弱主要有三個原因: 1、變法并不徹底。 李悝的變法總體上說是成功的,但是并不徹底,比如以法治國,在秦國犯法,王子與庶民同罪,但在魏國犯法,就是刑不上士大夫。 魏國雖然廢除了世襲制,但并不徹底,沒有完全打掉舊貴族,而是設法讓新舊貴族共處,這是一種不徹底的變法。 秦國變法從秦孝公一直堅持到秦始皇時期,六代人堅持變法,哪怕秦惠文王殺商鞅,也沒有廢除變法,這非常難得,魏國變法僅僅三代人就沒落了,變法的成功需要國君的強力執行,一旦松懈,就很難持續下去。 2、魏國國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秦國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六世七位君主都是明君,江山輩有明君出,從而維持了變法,使得國力持續強大。 魏國從魏文侯,經魏武侯到魏惠王,國君的能力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魏文侯最強,魏武侯次之,魏惠王跟他的父祖兩代就沒法比,完全把兩代人積累的國力敗得一干二凈,哪能不滅亡了。 封建社會,一個政權的強大完全依靠國君的英明,國君越英明,國家越強大,反之亦然,魏國國君一代不發一代,國力當然持續衰弱。 魏國位于天下之中,匯集了四面八方的人才,但是魏國根本不懂用人,秦國有專人提供給外來人才的職務-客卿,國君對此高度重視,秦孝公還發布求賢令,廣招天下人才,一副求賢若渴的狀態,魏國是放著人才不會用,甚至都不懂得識別人才。 商鞅是衛國人,最早就在魏國,但不受重用,公叔痤建議魏惠王殺商鞅,但魏惠王毫不理睬,導致商鞅出逃秦國,人才外流嚴重。 張儀、范雎、公孫衍、尉繚這些都是一流的人才,都是魏國人,魏國不知道重用,跑到秦國為之效力,吳起這個人才在魏國待了好多年,結果魏武侯繼位后,重用田文也不用吳起,就導致吳起出逃。 這么多超級人才的出逃還不能說明問題嗎?人才的嚴重流失就已經說明魏國君主的無能了,國力衰弱就是正常的。 3、錯誤的戰略。 在魏國強盛的一百年中,除了魏文侯之外,魏武侯與魏惠王不斷犯錯,而且是戰略上的錯誤,魏文侯在位期間,主要聯合三晉,打擊東西,對抗秦齊,秦武侯上位后,戰略混亂,即位第一年支持叛趙的公子對抗趙國。 魏國依仗國力強大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四處出戰,不斷的戰爭消耗了魏國的國力,到了魏惠王時代,僅僅兩場戰爭的失敗,就把魏文侯和魏武侯積累了七十多年的國力消耗殆盡,這兩場戰爭就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導致20萬精銳魏武卒被消滅了,大將龐涓被殺,國力嚴重被削弱,魏惠王還在忙于稱王的虛名,怎么能不衰弱呢? 二、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申不害主張以法治國,實際上是以術治國,權術的術,其變法的主要手段就是:整頓吏治、加強集權、改革軍事、鼓勵耕種。 申不害的變法根本沒有成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沒有從根本上或者說從制度上改革,舉個例子,申不害改革軍事,就是簡單地把所有貴族的私兵收集起來,加強訓練,沒有像秦國那樣形成軍功爵位制的制度。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沒有制度來約束,換一批士兵又是另一個效果,治標不治本,沒有用,再比如鼓勵耕種,也沒有像秦國那樣以爵位來換取糧食,沒有形成制度,僅靠一時的行動,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申不害的變法,也僅僅是讓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依然是七雄中實力最弱的,而且處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更是周邊列強打擊的對象。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歷史上就滅亡了一個諸侯國-鄭國,并以新鄭為都城,韓國持續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處于天下之中、諸侯之圍,無發展潛力。 韓國的土地位于天下之中,被其他諸侯國包圍,根本沒有發展的方向與潛力,韓國北邊是趙國與魏國,南邊是楚國,西邊是秦國,東邊是宋國、齊國,韓國往哪里發展?根本沒地方。 2、韓國無明君。 前面講過國君是否英明對政權的強大有著至關重要的原因,韓國歷史上無明君,也是持續衰弱的一個原因,韓哀侯滅鄭國,與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只有這兩人有點存在感,其他國君幾乎沒啥作為。 3、韓國實力最弱。 韓國在三晉實力最弱,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也是最弱的,又位于天下之中,不斷的戰爭又消耗了韓國的實力,導致持續不斷的衰弱。秦滅六國為何第一個拿韓國開刀,就是因為韓國最弱,最容易滅亡,僅此而已。 三、趙國的胡服騎射趙國其實是三晉實力最強的,也是戰國七雄中最能打的諸侯國,這緣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是一項軍事改革,讓軍隊改變服裝穿上胡人的服裝,在馬上進行騎馬射箭的練習,從而增加了軍事的戰斗力。 趙國不斷衰弱的原因有: 1、沒有進行徹底的變法。 胡服騎射嚴格說來并不算是變法,僅僅是一項軍事改革,也僅僅在軍事上有點用途,在政治上毫無作用,趙國也僅僅在軍隊戰斗力上能跟秦國搏一搏,除此之外,趙國全面落后于秦國。 2、國君昏庸。 趙國幾百年歷史沒有一個明君,即位是最有名的趙武靈王,也是不斷犯錯誤,趙武靈王是軍事天才,政治庸才,他用胡服騎射改變了趙國,讓趙國軍隊強大起來,滅亡了中山國,收復了樓煩與林胡。 但是,趙武靈王卻在自己壯年時期把國君之位禪讓給小兒子,然后又想封大兒子為王,企圖在政治上分裂趙國,由于無法正確引導,導致沙丘政變,連自己都活活餓死,在政治上,趙武靈王就是昏庸之才。 連趙武靈王如此,其他趙王更不用說了,長平之戰,趙王中離間計,換廉頗,讓趙括上,導致45萬趙軍被殺,秦滅六國之戰,趙王再次中離間計,殺李牧,導致趙國無御敵之才,被秦國輕松滅亡。 3、戰斗力強悍,政治上纖弱。 趙國在軍事上戰斗力強悍,但在政治上非常纖弱,長平之戰,趙國接收了上黨十七郡,卻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把廉頗換下,讓趙括跟秦國拼命,導致45萬大軍被殺,這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一次失誤就把趙國幾十上百年的國力消耗掉,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再比如邯鄲之戰,趙國同意割讓城池給秦國,然后又反悔,導致秦國發動邯鄲之戰,雖然趙國聯合楚國、魏國打敗了秦國,但是國力再次受損,這是政治上的失誤。 四、齊國的鄒忌變法齊國也有變法,就是鄒忌變法,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有:選拔人才、重用能吏、廣納諫言、修訂法律。 鄒忌變法與申不害變法類似,治標不治本,兩者與商鞅變法幾乎是同一時間進行的,商鞅變法不斷讓秦國強盛,鄒忌變法與申不害變法卻沒有明顯的效果,這是因為變法的內容本身就是不徹底的,更不能指望結果徹底。 春秋時期的齊國是東方大國,富庶一方,而且還是春秋首霸,田氏代齊后,齊國也曾短暫強盛,但大多數時候,齊國就是默默無聞,齊國的持續衰弱是多方面的,與趙國有兩點相似,與韓國有一點類似。 最為重要的是:齊閔王時期由于錯誤地吞并了宋國,導致了亡國,從此一蹶不振。 戰國時期所有的軍事行動都要配合政治戰略,齊國自恃國力強,盲目吞并了宋國,并沒有在政治上與其他諸侯國有任何協商,導致燕、趙、韓、魏、秦五國合縱攻齊,由名將樂毅率領,此戰滅亡了齊國,齊國所有城池只剩下兩座沒有投降,齊國數百年積累的國力一戰消亡,直到秦滅齊之戰爆發,齊國就這么等著秦國來滅。 五、楚國的吳起變法吳起一生三易其主,仍然不能找到自己的伯樂,吳起在魏國多年,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但在魏武侯時期,不得重用,因此他逃到了楚國,受到楚悼王的重視,從而主持變法。 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跟李悝變法非常類似,也是合理的,吳起變法卻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楚綽王去世后,吳起就被楚國舊貴族殺害,變法就被廢除。 商鞅在秦國被殺,但變法依然持續,吳起在楚國被殺,變法就被廢除,這是秦楚兩國的根本區別,不能持續的變法,如何讓楚國強大。 楚國本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方圓五千里,但是楚國兩次被敵國攻破了首都,一方面是楚國大意,另一方面是楚國內部有著強大的公族勢力,與國家爭奪利益,導致楚國最終的衰弱。 吳起為什么被殺? 因為吳起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楚國貴族以屈、景、昭三家最為強大,這是國君的分支,算是楚國公族勢力的旁支,這三家幾乎架空了楚王,三家的私兵比楚王還要強大,楚國一直嚴重依賴這三家的勢力治國,導致進入一個怪圈。 楚國越依賴屈、景、昭三家,楚國國君越是被架空,屈、景、昭三家的利益畢竟與楚國利益不同,國力自然就衰弱了。 六、燕國的樂毅改革燕國在很長時間里就是默默無聞的存在,因為子之之亂,燕國幾乎被齊滅亡,燕國的戰斗力非常弱,多次趁趙國衰弱之際攻趙,不僅打不過趙國,而且被趙國打到都城,要不是秦國經常攻打趙國,燕國盡早要被趙國滅亡。 燕國戰斗力是出了名的弱,雖然燕國也有改革,但作用并不大,樂毅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加強官吏的考核、制定用人原則、依法治國、加強軍隊的訓練。 樂毅沒有啥存在感,也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在燕國歷史上也就是曇花一現,燕昭王是燕國歷史上唯一的明君,但燕國在此之前已經被齊國滅國一次,燕昭王復了國,但實力嚴重受損,燕昭王一去世,燕國就沒什么作為了。 最為奇怪的是樂毅,偌大個齊國,只有兩座城池攻不下,還讓齊國復國,這是燕國的失敗,燕國持續衰弱就是正常的現象,一無變法,二無明君,三無戰略,怎么能不衰弱呢? 七、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為什么能成功?主要有三個理由: 1、國君英明。 秦國六代國君都是明君,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為何如此?這與秦國地處邊陲有關,秦國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看不起,越是看不起,越容易激發斗志,秦國地處邊陲之地,常年與戎人作戰,民眾尚武,血性十足,再加上軍功爵位制,極大激發了軍隊的戰斗力。 正因為秦國環境不好,所以激發了秦國國君的奮斗之情,這是一種危機感,也是居安思危的心態,秦國國君把這種危機感一直傳給后人,讓國君有奮斗的激情,不沉迷酒色,自然就會英明。 2、變法徹底。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變法,也最為徹底,這不僅僅是商鞅本人的努力,還有數代秦國國君的努力,持續不斷的主法,讓變法深入人心,成為秦國的基本制度,人人遵守,形成制度,反過來又約束著無數的秦人,最終徹底成功。 3、廣納人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中最能接納人才的諸侯國,數代秦國國君虛心求人,重視人才,不斷吸引人才,除了商鞅之外,秦國的人才還有百里奚、公孫衍、張儀、范睢、甘茂、陳軫、呂禮、樓緩、蔡澤、呂不韋、魏章、李冰、鄭國、尉繚、李斯等等。 數不清的人才為秦國效力,造就了秦國的強大,中國不是21世紀才知道人才的重要,早就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并持續引進人才了,秦國怎么能不強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