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新舊石器時代,關于吃飯,最早的人類其實是同動物一樣的,看看動物世界中的獅子與鬣狗就知道,有食物就能多吃幾頓,沒食物就多餓幾天,沒有固定的規律。 進入文明社會,物資極大的豐富起來,有了階級,出現了國家,人類才有了固定的吃飯時間,至于一天吃兩頓還是吃三頓,完全取決于禮儀制度與經濟狀況。
這是記載在戰國策中的一個小故事,是田需對齊王說的話,田需說:士人三頓飯都無法吃飽,可是您所吃的鵝、鴨還有剩余。 從側面證明了戰國時期的士人是一天是吃3頓飯的,但由于當時的物資并不豐富,條件不是太好,士人吃3頓飯也經常吃不飽,那普通的老百姓就更加吃不飽了。 士人是統治階層中的最低等級,春秋戰國時期,統治階層有四級,天子是獨一檔,其下是諸侯,再次是卿大夫,最后才是士,士之下就是普通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
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就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聚集糧食。 《莊子》和《戰國策》都是春秋時期的作品,記錄的也是當時人的生活,可以看到當時的貴族普遍都能一天吃三頓飯,至于卿大夫、諸侯應該與士一樣,都是一天吃三頓飯,至于天子,則可能是一天吃四頓飯。
從這段記載來看,最高統治者一天是吃4餐的,為什么會吃4餐呢?因為天子有來自四方的物品,享受四時的功業。四方不太平時,有減少吃飯的做法,天子吃的四餐飯都有明確的時間規定。 天子的第一餐稱為旦食,是在每天天剛亮的平旦時(早上5:00~7:00)吃的,第二餐稱為晝食,是在每天中午日中(中午11:00~13:00)時吃的,第三餐叫夕食,是在每天下午晡時(下午15:00~17:00)吃的,第四餐叫暮食,是在每天太陽落山的日暮(17:00~19:00)時吃的。 貴族們由于本身占據統治地位,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天至少都是吃三頓飯,從春秋戰國開始是如此,到了秦漢時期也是如此。
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長因為犯了法,官吏上書請求流放到蜀郡的嚴道縣邛地,在流放的過程中,每天都能吃上三餐飯,由沿途的郡縣來供應。 說完了統治階層,再來說說普通老百姓。
計每天吃六分之二斗,則每餐吃一升加大半升;每日吃兩餐。糧食十分緊缺的時期,每人每天按二升吃二十天,每天三升吃三十天,每天四升的吃四十天,照這樣推算和實施,每人只要節約九十天,就有一個老百姓不致餓死。 這里說的意思是士兵每天吃兩餐,并告誡如何節約糧食,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先馬未到,糧食先行,如果士兵一天吃三餐的話,糧食根本供應不起,只能吃兩餐以節約糧食。 士兵們吃飯的時間也是有要求的,第一頓飯稱為“饔”,在隅中(太陽行至東南方)吃,差不多就是早上9:00~11:00,第二頓飯稱為““饗”或“飧”,在申時吃飯,差不多就是下午15:00~17:00,別的時間基本上不會吃飯。
哪怕到了宋代,百姓依然還是吃兩頓,一些窮困潦倒的詩人也是一天吃兩頓,法律并無規定一天吃幾頓,老百姓一天想吃幾頓,完全看個人的經濟能力,有的錢就吃頓,錢不多就吃兩頓,沒錢一天只吃一頓的也大有人在。 遇到災荒和戰亂年間,百姓沒飯吃的太多了,甚至人吃人的也有,交換吃孩子的也有,有個成語叫”饔飧不繼“,饔是早餐的意思,飧是晚餐的意思,饔飧不繼的原意是吃了早餐沒晚餐,也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意思。 遇到行情不好的意思,士人一天吃三頓都吃不飽,更不用說底層的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了,到了隋唐時期,經濟得到發展,有條件的老百姓可以吃三餐了,會在中午臨時加一餐,有條件的吃主食,沒條件就吃點心。 一日三餐到了宋朝才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標配,宋朝偏安一隅,軍事上沒有啥成就,但經濟卻取得長足發展,達到整個封建社會的頂峰,人口過億,而且宋朝還有夜市,不像之前的朝代晚上都是宵禁,宋朝的百姓生活富足起來,也就有了吃三餐的條件。 宋朝商業發達,夜生活豐富,有錢的人還會吃四餐,也就是增加一個夜宵,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其實古人的生活習慣與現代人很接近,不管是一天吃兩餐還是吃三餐,現代也有人一天吃兩餐,這些人多是健身人群,對身材要求較高的人。 現代同樣有不少人晚上吃宵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吃宵夜越多,這些人一天可能吃四餐,也可能吃三餐,并不固定,古人也是如此,晚上如果有應酬的話,也可以吃四餐,早上如果起不來,一天就吃三餐。 明清時期,老百姓基本上是一日三餐了,但是有不少滿族人是吃兩餐的,康熙皇帝在給漢人大臣的奏章中曾經這樣批示:
這是因為清朝最初是在關外苦寒之地,以游牧和狩獵為生,保持著艱苦的生活習慣,影響著后代,康熙皇帝還在清初,到了清朝后期,清朝皇帝也跟漢人一樣吃三餐甚至四餐了,已經全盤漢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