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下女性月事的生化 中醫觀點認為,正常女性每個月會在固定時間段產生乳汁,這個乳汁是由肺部的營養轉化而來,再由心臟將乳汁推進至乳房中,所以女性在月事來臨前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乳房脹痛或者敏感的情況; 隨著月事的進行,乳房中的乳汁沿著胸部的任脈、沖脈和足陽明胃經一路下降到腹腔中的卵巢和子宮,因為子宮緊貼著小腸,而心與小腸相表里,心將熱量傳于小腸; 在小腸熱的作用下,從乳房下來的白色乳汁由白色逐漸轉變為紅色,最后以月經的形式排出體外; 隨著月經的不斷排出,乳房中的乳汁逐漸排空,壓力和脹痛感隨之消失,直到乳汁全部變成月經排出后,整個月事結束。 拓展:飲食上的小建議 古籍上有說:“女子二七十四,天癸至,七七四十九天癸竭”; 意思是說女孩長到十四歲的時候會來月經,到了四十九歲的時候就會絕經; 但是現在的女孩子普遍月經提前,有的甚至十歲就開始了,原因就是食物中的營養過剩,孩子太早熟并不是什么好現象; 所以說日常飲食盡量簡單一些,控制口腹之欲對于健康很重要。 拓展:乳房和子宮痞塊的成因 上面從中醫角度解釋了女性的月事生化過程,我們知道肺部產生的乳汁從乳房沿著經絡全部進入子宮,最后以月經的形式完全排出體外才是正常的情況; 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問題,使乳房中的乳汁沒有完全下行或者子宮中的月經沒有完全排出,一段時間后就會成為病態; 乳汁淤積在乳房就會成為硬塊,月經淤積在子宮和卵巢也會成為硬塊,如果這些硬塊在體內呆的太久,就可能惡化成乳癌或者子宮卵巢的腫瘤。 為了預防此類情況的發生,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女性月事的順暢,排的干干凈凈,不在身體里有任何殘留。 拓展:判定女性月事是否正常的簡單方法 心傳熱于小腸,小腸再傳熱至下肢末端; 只有小腸熱量足夠時才能完成正常的月事;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導致小腸的溫度不夠,不但她的月事會受到影響,而且從小腸傳導到腳上的熱也會不足,這位女性就會出現腳涼的情況; 所以說只要女性的腳是熱的,就代表她小腸生化奶水的機能正常,如果腳是冷的,就有問題。 拓展:早期乳房腫塊的處理 當發現乳房里面有硬塊的時候,我們立刻在腫塊的位置進行隔姜灸,把腫塊消融掉,然后再加強心臟的力量,盡快把濁物排出,強心就取心之募穴巨闕和后背膀胱經上的心俞。 拓展:從月經時間判斷寒熱 正常女性的月經來潮時間是固定的,如果經期提前,就屬于熱癥; 如果經期延后,就屬于寒癥; 寒癥的話用艾灸效果好一些,可以取穴合谷、三陰交、中極和關元進行灸治,熱癥的話就下針。 拓展:艾灸助孕 助孕的方法有很多,艾灸就是比較安全的一種; 對于想要懷孕的女性,家屬可以常在其關元、中極、三陰交上面做隔姜灸,可以使她的氣血更加流暢; 如果女性月經本來就有問題,那就灸到她的月經規律為止。 有關痛經 如果女性有痛經,可以取穴三陰交和血海,下針和艾灸都可以; 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更加簡單,我們在女性痛經發病的時間下手; 用拇指從患者的內踝骨沿著脾經的方向往三陰交的位置去推,在這一區間找到通痛點后下針,痛經的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如果還有痛感,那就在血海再下一針即可。 如果下次月經來的時候又出現疼痛,那就再扎一次。 有關月經下血不止 有的女性月經來潮后一直血流不止,甚至十幾二十天還有出血,我們可以取脾經的井穴隱白下針,兩只腳都下,然后留針二十分鐘即可。 拓展:不同位置出血應對 鼻子流血不止,可下針肺經上的天府穴來止血; 胃部吐血不止,可下針任脈上的中脘穴和內關穴來止血; 月經流血不止,就下針雙腳脾經井穴隱白并留針。 有關白帶 俗話說十女九帶,意思就是說這種問題十分常見; 女性帶類病可以分為白帶和赤帶,如果你明白中醫的寒熱,很容易理解白帶是因為寒,是寒中帶濕,所以白帶顏色比較清淡,也沒有什么味道; 赤帶是因為熱,是濕熱,所以赤帶顏色比較深,味道比較重。 對于女性帶病的治療,我們可以遠取穴足臨泣、婦科常用穴三陰交、血海和隱白; 近取穴小腸募穴關元,旁邊的水道、歸來和曲骨,還有后背膀胱經上的百環俞。 對于因濕熱引起的赤帶,我們可以在上述穴位下針; 對于因寒濕引起的白帶,我們除了可以在上述穴位下針外,還可以用隔姜灸來治療。 如果還想加強去濕的效果,因為脾主少腹,所以腹部的濕可以用脾經的三皇穴來排除,我們除了下針三陰交外,還可以加針地機和陰陵泉幫助排濕。 拓展:子宮痞塊的處理 我們可以通過腹診和特定穴位按壓來大致判定是否有痞塊存在; 比如說: 較大的腫瘤可以從腹部摸出來,我們讓患者平躺后完全放松,然后用手在其腹部探摸,根據手的感覺和患者的反應來判定腹腔內部是否存在問題; 再者如果肚子里有腫瘤或者血塊時,按壓脾經上的三陰交穴會感到疼痛,實癥的痛按壓三陰交后會直接拒按,虛癥的痛按壓三陰交后患者會感覺舒服。 發現腫塊后,我們可以直接在腫塊的位置隔姜灸,如果有異常出血那就下針隱白幫助止血; 消除痞塊需要行陽,我們在確定痞塊的位置以后,就知道痞塊落在哪個經絡上,然后再循經取穴治療。 比如說: 腹部按壓后發現腫塊在胃經路過的區域出現,我們除了在腫塊的位置隔姜灸外,還可以取胃經的本穴足三里、原穴沖陽來治療,當然艾灸的行陽效果更好一些。 針灸非常靈活,還可以同時使用; 比如說: 遇到比較復雜的情況,患者有痛經,同時腹部又摸出了硬塊; 我們可以直接下針三陰交和血海來幫助止痛,然后在硬塊的位置隔姜灸; 拓展:巧用八髎 尾椎上的八髎穴對于婦科十分好用,我們可以用手按壓八髎穴的八個穴位,哪里出現壓痛就在哪里下針即可。 拓展:針灸并用治療淋巴結腫脹 對于頸下或者腋下的淋巴結腫脹,或者甲狀腺腫脹,不管他是腫脹、硬塊還是別的什么,我們都可以用針灸并施的方法應對; 取患側膽經上的肩井穴和三焦井上的肘尖穴隔姜灸; 取對側胃經上的足三里穴下針。 有關孕婦 孕婦有些穴位是不能隨便下針的,容易出問題; 比如說氣穴合谷和血穴三陰交,這兩個穴位既可安胎又可墮胎; 胎兒在子宮中完全是靠來自母體的血液滋養,所以“血旺氣衰”才是對胎兒有益的狀態; 那么我們瀉合谷讓氣變弱,同時補三陰交讓血變強,就是在安胎; 相反如果我們補合谷讓氣變強,同時瀉三陰交讓血變弱,就是在墮胎; 為了避免操作失誤,孕婦還是不要隨便使用這兩個穴位。 拓展:安胎方法 如果想安胎,我們可以下針脾經的井穴隱白和三陰交,下針和隔姜灸都可以。 拓展:胎位不正的處理 如果發現胎兒胎兒不正,可以下針膀胱經的井穴至陰,就在小腳趾甲邊上。 孕吐 孕吐的問題可以下脾經公孫和心包經內關,下內關時讓孕婦配合心里想著“我不想吐”即可; 另外胃的墓穴中脘和胃經本穴足三里都可以幫助止嘔,下針后的效果很明顯。 孕期發燒 女性在孕期不能吃藥,發燒時用放血的方法退燒; 取肺經井穴少商、大腸經井穴商陽、后背督脈上的大椎這三處點刺放血。 孕婦便秘 孕婦便秘直接用遠取穴三焦經支溝和腎經照海下針即可; 腹部的近取穴因怕影響到胎兒就放棄使用,一般支溝照海就足夠了。 孕婦水病 有的孕婦在孕期會出現下肢水腫和小便的問題; 直接下針脾經的陰陵泉、地機和三陰交,還有肝經的太沖穴幫助排水; 如果效果不明顯就加針腎經的水泉和太溪。 拓展:產后問題 如果女性產后出現出血,立刻下針雙腳隱白幫助止血; 如果產后胎盤不出,就下針膀胱經的昆侖穴和腎經的太溪穴。 拓展:緩解分娩疼痛 產婦在臨產前的宮縮階段可以下針合谷和三陰交,這樣可以減輕宮縮時帶來的疼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