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紀書局(孔夫子舊書網店鋪)此次推出的《小倉山房詩集》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小倉山房刊本為底本。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原典紀書局此次推出的《小倉山房文集》是其代表著作之一。 ![]()
![]() 20歲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讀書求學。乾隆元年(1736年),21歲的他決定去省視遠在廣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鴻,于是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從杭州到廣西長途跋涉,沿路可以飽覽名勝古跡,領略神奇的自然風光。大自然的靈秀時時觸發著生性酷愛作詩的袁枚,此次廣西之行,他寫下了很多優秀的紀游詩和懷古詩,成為《小倉山房詩集》的起點。達桂林后,他受叔父引見拜謁巡撫金鉷,當場以一篇《銅鼓賦》獲得賞識。金贊嘆他的才華,專門寫奏疏舉薦他參加將于乾隆元年九月舉行的博學鴻詞考試。金巡撫的舉薦,使袁枚聲名遠播,成為他仕途之路的一塊墊腳石。 ![]()
![]()
![]()
![]()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34歲的他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隨園乃康熙織造隋公之園,廢棄已久,破敗零落,袁枚出資購置,易“隋”為“隨”,起名“隨園”。袁枚辭官后對隨園“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將它建成一個集山水人文景觀于一體、清幽迷人、著名一時的私家園林,吸引四方詩人來此聚集。并以養病為由入住此前所購的小倉山隨園,筑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閑的歸隱生活,世稱隨園先生。歸隱后,袁枚成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再無任何顧忌和羈絆。他如魚得水,創作了大量表現自我性情的詩篇,并廣納弟子,出資刊刻詩集,成為乾嘉詩壇赫赫有名的詩壇將領,引領一代詩風。 ![]()
![]()
![]()
在清代詩壇上,袁枚曾以其“性靈說”詩論獨樹一幟,對流行于當時詩壇的各種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和掃蕩,一改清詩風貌,影響深遠,貢獻斐然。 袁枚所標舉的“性靈說”詩論以情為本,主張“詩寫性情”,即從詩歌的創作內容出發,要求詩歌創作主體抒發真情實感,以真情去充盈詩作的內容。這是其詩論的核心部分。在他看來,詩人唯有抒發真情,才能體現出詩歌自身的抒情本質,才能表現出自然清新、生動活潑、風趣別致的藝術魅力。他不僅把抒發真情作為采集和鑒賞詩歌的標準,而且以身作則,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一以貫之,創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詩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詩歌創作主體要抒發真實情感之外,還對詩人要具備一定的詩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見解。 ![]()
![]()
![]()
![]() 袁枚認識到因為每個人的詩才稟賦各有所異,就會呈現出“筆性靈”和“筆性笨”的情況,于是就生發出稟賦靈性與創作靈感之間的關系,強調了詩才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用夸張、過分的語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個絕對的地位。其實,袁枚在認識到“才”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同時,并沒有否定學識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認識到每個人的性情各異,所以詩歌創作要情出于己,體現出“著我”的精神,強調“作詩,不可以無我”,激烈反對一切束縛詩歌抒發真情的制約因素,高呼“但須有我在,不可事剽竊”。 ![]()
![]()
![]() 關于我們 上文所介紹的中文古籍善本圖文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詢古籍善本、中國古畫仿真復制定制、圖書代理出版,歡迎關注:原典紀古籍善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