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腫:
雞鳴散和足胻消腫湯 足胻消腫湯”為焦樹德教授經驗方之一,是焦老多年臨床醫療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體現了焦老既注意方劑的法度規矩,又隨證加減靈活變化的特點,為我們靈活使用前人成方提供了效法榜樣,茲將學習應用體會撰寫如下。
“足胻消腫湯”由雞鳴散加減而成。考雞鳴散一方,出自宋代朱君輔的《類編朱氏集驗方》一書,原方由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桔梗、生姜組成,是治療“濕腳氣”兩腿腫之要方,組方以“著者行之”為原則,以行氣降濁濕、化寒濕立法。方中諸藥均以氣為勝,因治腫必治水,治水必治氣,氣行則水散。
方中紫蘇溫散風寒,桔梗開宣上焦,陳皮開中焦之氣,吳茱萸泄降寒濁,檳榔重墜至于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時木瓜配吳茱萸,可平沖心上逆之氣,而使濕邪不得上沖。諸藥共用,使寒濕之邪,或從汗而解,或從下利而出。其加減法近賢有根據病情輕重,有無合并外邪、痰熱、瘀血、陽虛而加減化裁。而焦老根據病機為風寒濕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特點,合用四妙散。四妙散由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組成,主治濕熱下注之痿證。
方中黃柏清熱燥濕,堅腎益陰;蒼術燥濕健脾;薏苡仁健脾利濕舒筋,緩解筋脈拘攣痹痛;牛膝補肝腎,祛風濕,引藥下行,為引經藥。故《成方便讀》云:“四味合而用之,為治痿之妙藥也。”再加茯苓、防己,共奏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舒筋活絡之功、組成足胻消腫湯,賦予原方新的涵義及擴大其應用范圍。其后附加減法,有濕郁化熱、兼腎虛、腎兼血等兼癥,均為臨床常見病,體現了焦老對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尤妙在用防己、茯苓二味。 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桔梗、生姜、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防己、茯苓 組成:雞鳴散、四秒散、防己茯苓 以前臨床經常用五苓散、五皮飲、四味健步湯等效果不好的時候別忘了雞鳴散或者足胻消腫湯 張國強 執業中醫師,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從醫十余年,畢業后在濰坊奎文錦章堂中醫院工作6年,來喬官中心衛生院中醫科6年,積累了豐厚的醫學臨床經驗。 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中醫內科(呼吸病、消化疾病):慢性腸胃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腹瀉、膽囊炎、闌尾炎、過敏性鼻炎、感冒、咳嗽、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和肥大等疾患。婦科: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子宮腺肌病、乳腺增生疾患等。都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