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很微妙的,都說血濃于水,可是,父母和孩子反目成仇的也有不少。 即便是沒有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等到父母步入老年后,子女也會因為財產的事情和父母發生矛盾。 在中國,這樣的事并不少見,尤其是多子女家庭。 其實,父母和孩子相處也是要講究技巧的。 并不能一味地付出,也不能完全不付出,關鍵是要把握那個度。 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在退休之后,有三樣東西一定要藏起來,不要讓子女發現。 這不是有心計,而是一種遠見。 一、藏起自己的真實家底張奶奶和劉奶奶住對門,做了幾十年的鄰居。 同樣是一兒一女,可是張奶奶和劉奶奶的晚年生活卻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張奶奶和劉奶奶是同一個單位退休的,兩個人的退休工資差不多, 家庭狀況也很像,都是老伴去世,一人獨居。 張奶奶是個直性子,心里藏不住事。 在老伴去世的時候,她就把自己的收入還有自己和老伴所有的家底都告訴了一雙兒女。 沒想到,兒女在得知后,三番五次地找張奶奶要錢,不是要買車就是生病要錢。 每次張奶奶不想給的時候,兒女就會對張奶奶進行道德綁架,認為張奶奶就想獨吞財產。 沒辦法,張奶奶只好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兒女,自己也過得緊巴巴的。 可是反觀劉奶奶,卻完全不同。 劉奶奶從不告訴子女自己有多少積蓄,她生活節儉,該享受的時候也會和朋友出門旅游。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就會拿出一點錢來幫助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反倒更感激她。 因此,作為父母,在退休后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家底告訴兒女。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由于不知道父母的家產有多少,子女就不會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更不會惦記父母的財產。 但是,一旦他們得知父母的財產有多少,就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想法。 尤其是對那些具有嚴重的懶惰心理以及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的子女來說,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當人步入老年后,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除了身體健康外,還包括記憶力的下降和邏輯思維的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必須要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后路,不能把所有的財產數量都告訴兒女。 當他們知道你擁有這些資產后,就會因此對你的行為產生不滿。 這明明是父母的養老錢,可是他們卻覺得父母是故意不幫自己,從而對父母產生怨恨。 這就是人性。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還能夠兩相安好。 可是一旦知道了父母的家底,很多子女就會千方百計地算計這筆錢,制造很多的家庭矛盾。 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又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幫了這個孩子又不能不幫另一個,最后只能掏空自己的財產,得不償失。 二、藏起自己的控制欲退休后,老年人一下子就會陷入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這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這個時期,老年人會出現一種迷茫的心理。 在退休前,他們擁有自己的事業,并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 可是在退休后,他們就會變得有些不適應,無法一下子從忙碌的生活走出來, 也很難適應悠閑的退休生活,從而產生一種失落感。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年人就會不自覺地追憶往昔, 希望能夠在現在的生活中找到以前的感覺。 我有個朋友,他父親在退休前是某單位的領導,在單位管理著上百號人。 可是退休后,他的父親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總是閑不住。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這種控制欲發泄到家人身上,總想干涉家人的生活。 沒過多久,朋友的弟弟就不堪其擾,選擇搬出去居住。而朋友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每次一回到家,父親就會對他評頭論足,小到行為舉止,大到婚姻工作,父親總要干涉。 后來,父子之間的關系鬧得特別僵。 因此,老年人一定要學會藏起自己的控制欲。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本來就比較強。 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的人生進行干涉, 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也難逃他們的控制。 然而,心理學家認為,老人和子女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往往就在于, 每個家庭只能存在一種聲音。而在子女的小家庭中,話語權只能歸屬子女本人。 當父母試圖和子女去爭奪小家庭的話語權的時候,家庭矛盾就會增加。 老年人應該明白,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總是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 打著為子女好的旗號實施自己的控制。 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享受自己的生活。 三、藏起自己的壞情緒在《老年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將老年人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類型: 成熟型、退縮型、防御型和憤怒型。其中,防御型和憤怒型老年人的情緒波動相對較大。 防御型的老年人是無法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實,他們會過度追求“返老還童”, 用一些行為舉動來證明自己仍然年輕。 當子女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非??咕埽a生很大的負面情緒。 而憤怒型的老人又稱為攻擊型老人。 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可能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和絕望感。 對此,他們會采取攻擊的方式來解決。 他們會無緣無故地對周圍人發泄負面情緒,對子女冷言冷語,陰陽怪氣, 以一種尖酸刻薄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對當前生活的不滿。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當人步入65歲以后的成熟期后, 就會因為身體機能的下降而對生活產生一種絕望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現象。 但是,老年人不應該放縱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學會如何調整。 只有調整到平衡狀態時,老年人的情緒才會穩定下來。 這不僅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積極的影響,還有利于老年人和子女和平相處。 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一些脾氣暴躁,性格孤僻的老人,他們拒絕子女的關心, 當子女試圖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毫不顧忌地把自己所有的壞情緒都發泄給子女。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再孝順的子女,也很難承受這種心理壓力。 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壞情緒藏起來,努力調整,讓子女看到自己積極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