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薦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0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02 譯文 真實(shí)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shí)。 善于以道修身的人不去辯論,善辯的人不善于以道修身。 對道有所認(rèn)知的不廣博多智,自以為廣博多智的對道無所了解。 圣人沒有自己的積藏,幫助他人,自己卻變得更加富有;給予別人,自己就會變得更豐富。 天之道,利于萬物而無所損害;圣人之道,順應(yīng)天道而與人無爭。
03 正文釋微 本章是傳世本《老子》的最后一章,是老子對于天之道與圣人之道體悟的大成之言。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意思是真實(shí)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shí)。“信言”即得道之言,所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圣人體道,道義艱深,任何言語都無法表達(dá)其全貌,所以不輕易言說,也不加以贅飾。當(dāng)言而言之,其說雖寡淡無味,但其中卻有讓人信服的真質(zhì)。而世人之言,往往添油加醋,虛夸其談,看似頭頭是道,卻離道甚遠(yuǎn)。 ![]()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意思是善于以道修身的人不去辯論,善辯的人不善于以道修身。諸多注者將“善者”解釋為善良之人,這種說法文意雖通,但恐無法傳達(dá)老子的深意,這里的“善者”應(yīng)當(dāng)為善于以道修身的人,如河上公注:“善者,以道修身也。” 善于為道之人,化世間矛盾為統(tǒng)一,以信言服人,而非用巧言去蠱惑別人。而善辯者幼稚地以為,伶牙俐齒便是真知,多耍口舌便是高明,對辯論的勝負(fù)過度在意,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當(dāng)中,對道的體悟也就少了。前述二句,老子想要借此告訴我們,修道不必執(zhí)著于空談辯論,得道之言往往寥寥數(shù)語便可明了,關(guān)鍵在于體悟言辭下的深意,辨別其中的真?zhèn)嗡凇?/span>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意思是對道有所認(rèn)知的不廣博多智,自以為廣博多智的對道無所了解。“知者”,非一般意義上的智者,而是知“道”之士,河上公云:“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知者,多通達(dá)于具體的知識,雖在世人眼中才華橫溢,光耀奪目,但對于體道而言,反而成了一種累贅。老子言“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可見,知之愈廣,愈難統(tǒng)攝,對道的遮蔽也愈深。而知“道”者,必執(zhí)一而守,不局限于具體的知識,不散于邊際,內(nèi)心虛極靜篤,但在世人眼中就顯得愚納而一無所知。 “圣人不積” ![]() 意思是圣人沒有自己的積藏。王弼注:“無私而有,唯善是與。”圣人沒有自己的私心,所得皆獻(xiàn)于民,本無所取,無所積攢,利他為樂,因此“不積”。 ![]()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 意思是幫助他人,自己卻變得更加富有;給予別人,自己變得更豐富。 在老子看來,真正的“有”與“多”,在于“為人”和“與人”。圣人將幫助與給予視作一種美德,實(shí)現(xiàn)“我為人人”。因順應(yīng)天道,無私利他,天下安康,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更推崇圣人之道,而這同樣是圣人實(shí)現(xiàn)真我,完善自身豐富性的過程,即“人人為我”。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 意思是天之道,利于萬物而無所損害;圣人之道,順應(yīng)天道而與人無爭。“人之道”,通行本作“圣人之道”,帛書本作“人之道”,從對仗角度來看,帛書本稍勝,但是從上下文的連貫性來看,通行本更佳。 天之道,只是“輔萬物之自然”,讓萬物所以成萬物,展示其本然面貌而已,因此說“利而不害”,而圣人之“為”,非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有為之舉,而是順承天之道,乃為天,順天,應(yīng)天之道,即無為。圣人亦利百姓而不害人,以無為自處,以不爭成無憂。 ![]() |
|
來自: 新用戶5477Ko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