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辯③,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積⑤,既以為人,己愈有⑥;既以與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為而不爭。 【注釋】 ①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②善者:指有道的人。 ③辯:巧辯,花言巧語,能說會道。 ④博:廣博,淵博。 ⑤圣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 ?⑥有:充實。 ⑦多:與“少”相對,這里指豐裕。 ⑧利而不害:使萬物得到益處而不加以傷害。 ⑨道:法則,這里指行為準則。 ![]() 【翻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實可信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可信;行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語自辯,愛用言語自辯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知識不一定廣博,知識廣博的人沒有真知灼見。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給予他人,自己就越加豐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span>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有道的人的法則是施惠于眾人而不與人爭奪。 ![]() 【經典釋義】 本章是《道德經》全書的結束語,人生主旨、治世要義皆在此中。老子最后一次告誡世人:堅守虛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為而不爭,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為虛名而逞巧,不要為虛榮而炫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span>真實的話語是樸質而不華麗的,那些聽起來華美的語言往往不是真實的?!暗馈北緹o名,不事雕琢,以樸為貴,所以誠實的話,聽起來并不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真誠的語言是要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而真實的想法是無須用華麗的詞藻來修飾的。一方面,老子告誡世人要“言善信”。另一方面,也告示人們,應回歸于樸,不要被華美的外表所迷惑。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span>大“道”無言,善行無跡,它周濟萬物卻從不居功,這就是它的至真至誠。真誠善良的人,就好像無言的大“道”,盡管他不多言,卻能讓人感受到其博大的胸襟和情懷。所以守道的圣人也不會夸夸其談。他們“致虛極,守靜篤”,行不言之教,用合乎道的行動,來教化世人。口舌是致禍之源,賀若弼多言身死,酈食其能說亡身,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睙o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統治者,都應牢記“善者不辯”的道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span>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對道的把握(真知)和多聞(廣博)的辯證關系,他認為,多聞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而明白道的人也不一定依靠博聞來獲得真知灼見。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睘榈勒邞撁咳諟p少自己的主觀妄念,力求達到虛空、平靜,如此才能得“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而真正的智者清凈、無為、甘居下。他們隱藏自己的智慧還來不及,哪能到處炫耀,自以為是呢?所以,真正有道的知者雖博而不博,看似學識廣博的搏者即沒有真知。如楊修一樣的人,看似聰明實則愚鈍。 ![]()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span>“無積”指的是沒有必要為自己打算?!盀槿恕币运藶槟康?,為了整個人類的普遍幸福與自由,這正是道德的至高境界?!芭c人”指的是參與繁個人類社會的活動,從事以實現整個人類的利益為目的的活動。這句話意思是說,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為人為己相對,與人與己相待,困惑人們一生。天道無親,人欲艱險。老子告誡人們要行天道棄人欲,為人而不為己,與人而不與己。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span>天道無私,它只有利于萬物,而不會對萬物造成傷害。掌握了“道”的圣人,順天道而行,效法天道之“利而不害”,表現為“為而不爭”,也就是只做出貢獻,只為他人服務,而不和他人爭奪功利?!盀椤笔乔疤?,“不爭”是在“為”的條件下“不爭”。“不爭”,不是消極不為,不是自我放棄,也不是對一切事物的放棄,而是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他們有所作為卻不胡作妄為,成功之后將功勞讓與百姓,不居功自傲,因此百姓愛戴他們,尊崇他們,如水流向下一樣歸附于他們。這是老子治世之道的一個總結,即“利民”、“不爭”。 老子在全書的末尾,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后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老子在一開頭就提出了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三對范疇,實際上講的是真假、美丑、善惡的問題。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于“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斗等世俗的污染的本性。 沒有了自己占有的私欲,只是以善對待萬物;沒有了分別與執著,只是以忘我的大慈普行于世;沒有了功名利祿,只是以清凈無為的本性任憑事物自然發展。世界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萬物平等,利而不害,一切利益功名之爭斗都是違道的。沒有了個體之間的對立,只是以“和天下”為大局,為而不爭,順應自然規律,這樣才會使萬物既能夠得利,而又不會相互傷害。這就是老子的無為之道,普天下之真道,釋家稱此道為“如來”。這就是世界之本來面目,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世界本來就如此般虛無、清凈,無所為而無所不為。 ![]() 蘇轍《老子解》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辯為主則未必善。有以一貫之,則無所用博。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盡,然后知一之為貴也。 信用只要確實、牢靠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華美;美只是外部表現,所以美的語言不一定可信。以善為根本就不追求以言辭說服別人,總想以言辭說服別人的不一定善良。有道將其他的具體知識統一、貫穿起來,就不需要知道、見識得很多。知識很多,每天都有收獲的人,不一定能了解道。圣人只是持守道,其他的沒有什么積累。但是當使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別人,將自己擁有的給予別人的時候,人的所有所知所能總是有局限的,但是道是沒有局限的,這樣就體驗到道的寶貴了。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圣人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于終篇復言之。 威勢可以對人有利,也就可以產生壞的影響;力量能夠用來做事,也就可能因此引來爭端。具備提供利益和產生危害的威勢,而不去危害別人;具備做事和爭執的力量,而不去爭執,這是天和圣人大大超越普通人并因此引領萬物的原因。這些都是老子用來寫《道德經》,用來執行道的大致原理,所以到最后一篇還要再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