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東南”與“西北”是古代中國頻繁對舉的兩個方位概念。司馬遷說:“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這句話凝聚了古人豐富的地理經驗。很多歷史文獻也描述中國的地理大勢為“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不惟地形,“東南”與“西北”在經濟、文化上也呈現出較大的地理差異。西晉張華《博物志》記:“東南之人,食水之產;西北之人,食六畜產。”歐陽修《論逐路取人札子》云:“東南之俗好文,故進士多而經學少;西北之人尚質,故進士少而經學多。”兩宋時期,在經濟文化重心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人口“東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在南宋即已形成。到了明代,郭之奇已使用“東南人滿,西北土滿”來形容這樣的人口分布格局變化。至清康熙時,移民殖邊以均人口的思想也被人提出來,朱奇齡明確主張“以東南有余之民,任西北有余之地”。進入近代,西北移民殖邊之論成為潮流,“東南人滿,西北土滿”一語,為近代中國社會各界人士耳熟能詳。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南人滿,西北土滿”也早已是知識界表述中國人口分布的口頭禪。胡煥庸將半壁區劃法具體落實在中國人口地理研究之中,創制出第一張中國人口密度圖,提出了一條可以標識中國東西部人口差異的分界線——“胡煥庸線”(以下簡稱“胡線”),即“璦琿—騰沖線”,因地名變遷也被稱為“黑河—騰沖線”。“胡線”是依靠較高精度的人口數據,運用分界線思維和標準化手段,在現代科學研究過程中化約和展現“東南人滿,西北土滿”傳統認識的產物。可以說,學理上的“胡線”提出不足百年,但事實上的“胡線”已存在了千余年。 不能忽視的另外一個事實是,“胡線”是建立在一個“整體的中國領土空間”基礎上畫出的人口地理分界。近代中國的領土空間是隨著清代疆域觀念變化和國際條約體系的介入,以清代疆域為主體逐步確立下來的。然而,身處其中的相當一部分知識精英尚未建立起現代中國疆域的意識,或者執拗于傳統天下觀主導下的華夷秩序,或者不自覺地受日本輿論話語影響,接受了中國“本部—邊疆”截然二分的對立論,個別人甚而因西方殖民話語的刺激,沾沾自喜地將中國“本部”之外的邊疆之域也視為中國的“殖民地”。正是囿于這樣的思想局限,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口問題大討論中,多數知識精英堅持以“本部”和“邊疆”截然分為二區的慣性思維和刻板邏輯。 胡煥庸從“整體的中國領土空間”這樣一個地理實體中陳述地理問題,立足于這個地理實體內部的自然區域進行科學分析,這種通過強化“地理中國”意識的科學建構,可謂潤物細無聲,增強了蒙、新、藏、青等邊疆之域的領土屬性,成功消解了中國疆域描述中“本部—邊疆”二元論的負面影響。“胡線”作為近代地理科學的一種知識構建產物,它通過破除舊有的“本部”論,重新提煉出一種解釋中國領土空間及其內部區域分異的學術話語,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可視化的中國疆域輪廓,借此完成了現代中國疆域觀念和國家認同的一次重塑。 (摘編自張軻風《歷史情境中的“胡煥庸線”》) 材料二: 1935年,胡煥庸首倡揭示我國人口分布規律的“胡煥庸線”:該線以東地區用占全國約36%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96%的人口,該線以西地區用占全國約 64% 的國土面積僅承載了約 4% 的人口。長久以來,“胡煥庸線”兩側自然環境、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差異巨大,被稱為我國自然地理、人口地理和經濟地理的分界線。 “胡煥庸線”的穩定存在是我國大尺度國土空間上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突出表現。進入新時期,學術界對如何破解“胡煥庸線”作了許多嘗試性的探討,相關成果的研究視角主要有:一是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視角,主張利用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契機,通過集約、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人口城鎮化,使城市群成為破解“胡煥庸線”的重點地區;二是從產業集聚的視角,根據“胡煥庸線”以西廣大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普遍匱乏的現實,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布局具有資源優勢的專業化產業集群,在水資源不足的地區構建耗能密集—節水型高技術產業;三是從“一帶一路”建設的視角,倡導“胡煥庸線”以西地區向西開放,使西部沿邊地區從過去對外開放的末端變成前沿,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激活西部地區的資源、區位紅利,吸引人口、資本等要素不斷進入;四是從技術進步的視角,證明信息技術可以推動貿易發展、知識溢出,節水節能、新能源開發、智慧綠色生產等技術進步能有效弱化環境約束,提升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突破“胡煥庸線”提供可能。 (摘編自黃成、杜宇、吳傳清《主體功能區建設與“胡煥庸線”破解》)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體現“東南”與“西北”在地形上的差異,也決定兩者在經濟、文化上呈現較大地理差異。 B.胡煥庸運用分界線思維和標準化手段,將半壁區劃法具體落實在中國人口地理研究中,從學理上展現了“東南人滿,西北土滿”的傳統認識。 C.自古以來,由于“胡煥庸線”東西兩側自然環境、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的巨大差異,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狀況十分突出。 D.在水資源不足的地區構建耗能密集—節水型高技術產業,有助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大西北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普遍匱乏的現實。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基于“東南人滿,西北土滿”的人口分布格局,從清朝康熙直至近代,移民殖邊以均人口的思想逐漸被人接納。 B.受西方殖民話語中的“本部—邊疆”截然二分對立論的影響,近代一些知識精英堅持以“本部”和“邊疆”的思維邏輯看待中國領土空間。 C.作為近代地理科學的知識構建產物,“胡煥庸線”破除舊有的“本部”論,成功消解了中國疆域描述中“本部—邊疆”二元論的負面影響。 D.通過集約、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人口城鎮化,順應自然條件建設一部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是破解“胡煥庸線”的方式之一。 3.下列有關突破“胡煥庸線”的嘗試,不符合材料二中技術進步的研究視角的一項是()(3分) A.在西北地區依托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發展光伏與風力發電新能源。 B.加大蘭州—白銀科技創新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力度。 C.根據河西走廊光熱資源豐富、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加大種質資源研發力度。 D.采用“據點式”城鎮化發展模式,優先將蘭州—西寧地區建成特大城市。 4.結合材料內容,請給“胡煥庸線”下一個簡要定義。(4分) 5.2022年2月,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東數西算”是通過全國一體化的數據中心布局建設,把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請結合材料,分析實施“東數西算”工程的意義。(6分) 【參考答案】 1.B【A選項“決定兩者在經濟、文化上呈現較大地理差異”錯誤,根據材料一第1自然段,“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只能體現“東南”與“西北”在地形上的差異。C選項“自古”不符合“學理上的“胡線”提出不足百年,但事實上的“胡線”已存在了千余年”意思。D選項“改變大西北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普遍匱乏的現實”錯誤,構建耗能密集—節水型高技術產業只能根據“胡煥庸線”以西廣大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普遍匱乏的現實。】 2.B【B選項“受西方殖民話語中的'本部—邊疆’截然二分對立論的影響”錯誤,根據材料一第3自然段,“本部”和“邊疆”思維邏輯的來源復雜,包括傳統天下觀主導下的華夷秩序、日本輿論話語影響、西方殖民話語影響等。】 3.D【D選項屬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視角。】 4.【“胡煥庸線”是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1分)依靠較高精度的人口數據(1分),運用分界線思維和標準化手段(1分),提出的一條可以標識中國東西部人口差異的分界線(1分)。(本題滿分4分)】 5.【①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有利于破解“胡煥庸線”。(2分)②實施“東數西算”工程,通過把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將帶動相關技術產業有效轉移,有利于推動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2分)③實施“東數西算”工程,通過全國一體化的數據中心布局建設,借助技術進步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為突破“胡煥庸線”提供可能。(2分)(本題滿分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