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xué)理論家劉勰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理論著作。《文心雕龍》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兩編,各二十五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 《文心雕龍》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學(xué)論著,由于書中所論多涉及文學(xué)創(chuàng)作,故現(xiàn)代學(xué)者又多視之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寫的綜合性的文學(xué)批評專著。作為一部體大思精之作,它既總結(jié)了先秦以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前人文學(xué)理論的豐富遺產(chǎn),在文學(xué)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產(chǎn)生在中國文藝?yán)碚撌飞暇哂兄卮蟮囊饬x,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書取“文心雕龍”為名,“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序志》篇);“雕龍”則典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記“雕龍奭”之稱,原指齊人騶奭善采騶衍談天之術(shù)而成文,如雕鏤龍紋一般精致,劉勰取以狀飾“文心”,蓋指此書的主旨在如雕鏤龍紋那樣精致地揭示作文所需的細微用心。 -1-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摘自《文心雕龍·知音》 解釋:彈奏過上千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后才懂得如何識別劍器。 感悟:只有讀過并寫過很多文章,才能練出一手好文章;詩文欣賞者必須有高度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才能真正欣賞作品,對于作品的鑒賞力是后天培養(yǎng)、逐漸累積的。 -2-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一登高山,詩情就充滿了高山,一看大海,詩意就洋溢海水。 -3-鑒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他們的見解有如日月之明,他們的辭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樣豐富。古代圣人雖成過去,但他們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4-義典則弘,文約為美。摘自《文心雕龍·銘箴》 解釋:道理正確,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量,能說服人;文辭簡潔精練,才顯得優(yōu)美。 -5-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華麗詞藻繁多而真情很少的作品,讓人品味起來必然生厭。 ![]() -6-積學(xué)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積累學(xué)識來儲存珍寶,要斟酌各種事理來豐富增長自己的才學(xué)。 -7-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摘自《文心雕龍·養(yǎng)氣》 解釋:文思涌現(xiàn)就舒展情懷執(zhí)筆書寫,文思阻塞就收起情思放下筆來,找到靈感再來書寫。 -8-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卻系掛著朝廷。 感悟: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摘自《文心雕龍·養(yǎng)氣》 解釋:通過安閑自在來消除勞累,通過談話說笑去醫(yī)治疲倦。 -10-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摘自《文心雕龍·物色》 解釋:春秋四時更替,冷季昏暗暖季舒朗;景物之變化,叫人不覺心旌搖動,受到感染。 ![]() -11-將贍才力,務(wù)在博見。摘自《文心雕龍·事類》 解釋:要豐富自己的聰明才智,務(wù)必做到擴大視野,博聞廣見。 感悟:出行和讀書,都能增長見識。 -12-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fēng)者,述情必顯。摘自《文心雕龍·風(fēng)骨》 解釋:懂得怎樣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辭一定選擇得精當(dāng);懂得怎樣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寫得顯豁。 -13-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摘自《文心雕龍·夸飾》 解釋:談到歡樂時文字和笑聲并至,論到憂傷時語言和哭泣同來。 -14-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摘自《文心雕龍·熔裁》 解釋:文章中有可以刪削的句子,足見其粗疏;文章中沒有一個可以削減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15-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有時候某些事理就在心中, 卻要到極遠的地方去尋求, 有時候某些思想就在眼前, 卻又像隔著山河一樣遙遠。 ![]() -16-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摘自《文心雕龍·物色》 解釋:把感情傾注于客觀景物就像贈與一樣,客觀景物觸發(fā)的意興就像酬答一樣。 -17-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人都具有思想感情,從而產(chǎn)生出語言來;有了語言,就會有文章,這是自然的道理。 -18-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摘自《文心雕龍·知音》 解釋:作者只有當(dāng)感情奔騰涌動時,才能文思如泉,運用文字形成作品;讀者只有認真閱讀、仔細分析作品,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為作品的情所打動。 -19- 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天地之間的人與二者互相配合,成就了天下萬物生靈,這就是道家所稱的“三才”。 感悟:所謂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強調(diào)天地人和諧,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辰,卦三畫而成,鼎三足而立。 -20-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摘自《文心雕龍·書記》 解釋:少一個字意義就不完整,多一句話辭采就受妨害。 感悟:寫作時需注意語言的精準(zhǔn)和簡潔,更好傳達信息并引起讀者的共鳴。 ![]() -21-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摘自《文心雕龍·明詩》 解釋:人具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產(chǎn)生一定的感應(yīng)。心有所感,而發(fā)為吟詠,這是很自然的。 -22- 先王圣化,布在方冊,夫子風(fēng)采,溢于格言。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古代先王圣人教化萬民的思想,記錄在書冊當(dāng)中;孔子的理念風(fēng)采,體現(xiàn)在他的格言當(dāng)中。 -23-心既托聲于言,言亦寄形于字。摘自《文心雕龍·練字》 解釋:思想既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也能見諸文字。 -24-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摘自《文心雕龍·熔裁》 解釋:善于刪字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雖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來;善于鋪陳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辭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來愈明顯。 -25-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此已然之驗也。摘自《文心雕龍·附會》 解釋:有時修改一段文章比寫全篇還艱難,換一個字比改寫一句還麻煩,這是已有經(jīng)驗證明的了。 感悟: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覺行半坊,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觀者訝之, 島似不見。韓愈得知后,沒有怪罪賈島,告訴他: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 -26-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思想要充實而語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誠而文辭要巧妙,這就是寫作的基本法則。 -27-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摘自《文心雕龍·附會》 解釋:一個善于安排文辭的人,就能把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系得像肝和膽一般密切;但是一個不善于安排內(nèi)容的人,卻會把本來相聯(lián)系的事物寫得像胡和越那么互不相干。 -28-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采。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只有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為他們具有特出的聰明才智。他們把精妙的道理寫成文章,以自己靈秀的氣質(zhì)構(gòu)成文采。 -29-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侯,則披文而見時。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說到山水,就能使讀者仿佛可以順著聲音看到山光水色;說到節(jié)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 -30-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摘自《文心雕龍·物色》 解釋:用簡清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nèi)容,把事物的情態(tài)狀貌表現(xiàn)無遺。 ![]() -31-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fēng),猶形之包氣。摘自《文心雕龍·風(fēng)骨》 解釋:文字應(yīng)該有骨力,就好比身體必須樹立骨架一樣;情感要能起教化作用,就像人都具有某種氣質(zhì)似的。 -32-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它們不僅有培養(yǎng)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且是文章的巨大寶庫。經(jīng)書是這樣的精深和美好呵!是一切文章的祖宗。 -33-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摘自《文心雕龍·論說》 解釋:論中的說理應(yīng)該像劈柴一樣,貴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紋理自然破開。 -34-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nèi)而符外者也。摘自《文心雕龍·體性》 解釋:感情有了激蕩,自然要用語言表達;思想有了活動,自然體現(xiàn)在文章上,作家的感情由內(nèi)而外逐漸顯現(xiàn),形成與內(nèi)容相一致的風(fēng)格、形式。 -35-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摘自《文心雕龍·隱秀》 解釋:優(yōu)秀的作品,有“隱”、“秀”兩種特點。所謂“隱”,就是含有字面意義以外的內(nèi)容;所謂“秀”,就是作品中特別突出的句子。 ![]() -36-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思理不暢的人寫出來的文章常常內(nèi)容貧乏,文辭過濫的人又常常有雜亂的缺點。 -37-權(quán)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于負擔(dān)。摘自《文心雕龍·熔裁》 解釋: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里要減;考慮筆墨哪里該濃,哪里該淡,刪去多余的字句,剪除蕪穢的內(nèi)容,使文章減輕負擔(dān),避免冗長累敷。 -38-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情理是文章的經(jīng)線,文詞是情理的緯線;經(jīng)線端正了緯線才織得上去,情理確定了文詞才會暢達;這是寫作的根本。 -39-聲轉(zhuǎn)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摘自《文心雕龍·聲律》 解釋:聲音婉轉(zhuǎn)于唇齒之間,就像玉石振動之聲一樣美妙;文辭和諧悅耳,聽起來就像是圓轉(zhuǎn)的串珠一樣。 -40-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摘自《文心雕龍·章句》 解釋:一篇文章文采煥發(fā),是由于章節(jié)沒有毛病;章節(jié)明白細膩,是由于句子沒有缺點;句子清新英挺,是因為文字沒有虛妄。 ![]() -41-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摘自《文心雕龍·章句》 解釋:搜集句子時切忌顛倒,剪裁章節(jié)時貴在順序。 -42-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摘自《文心雕龍·銘箴》 解釋:箴這種文體,好比針石一樣,是用來規(guī)勸告誡、治病防患的。 感悟:“箴”本義為一種縫衣用的工具,即后世之針。“箴”是竹制的針,后來使用金屬制針,故字又作“鍼”,又作“針”。“箴”可以用來刺肌體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代人民很早就發(fā)明“針刺治病”,引申出告誡、規(guī)勸義。古代有些賢明的國王,廣開言路,命百官指出他的缺點,稱為“箴王闕”。古代有一種文體,是專門規(guī)勸、告誡讀者的。這種文體就叫做“箴言”。 -43-斟酌乎質(zhì)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摘自《文心雕龍·通變》 解釋:要在樸素和文采之間斟酌盡善,在雅正與庸俗之間考慮安排恰當(dāng),然后才有資格談?wù)撐膶W(xué)創(chuàng)作繼承與革新問題。 -44-驚才風(fēng)逸,壯志煙高。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屈原)驚人的才華像飄風(fēng)那樣奔放,他宏大的志愿像云煙那樣高遠。 -45-三極彝訓(xùn),訓(xùn)深稽古。致化歸一,分教斯五。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經(jīng)書上闡述了天、地、人最經(jīng)常的道理;要從這里吸取教訓(xùn),便應(yīng)深深地鉆研經(jīng)書。它們本著一個總的教育目的,具體進行教育則分為五經(jīng)。 ![]() -46-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在吟詠之間,發(fā)出了像珠玉一樣脆亮的聲音;在凝神觀照之中,好像呈現(xiàn)出風(fēng)云變幻的氣象。 -47-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摘自《文心雕龍·練字》 解釋:善于寫文章的人,其才華能寫上萬篇文章,但是卻為擇取一個字,常常感到困難。 -48-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摘自《文心雕龍·明詩》 解釋:慷慨激昂抒發(fā)心志,光明磊落施展才華。 -49-生也有涯,無涯惟智。摘自《文心雕龍·序志》 解釋:生命是有盡頭的,沒有止境的只有知識、智慧。 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50-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寫作才能較高的人,能從中吸取重要的思想內(nèi)容;小聰明的人,就只能學(xué)到些美麗的文辭。 ![]() -51-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萬斤的大鐘,不會發(fā)出細微的響聲。 -52-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摘自《文心雕龍·論說》 解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之間,可以勝過百萬雄師。 -53-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研究閱歷各種情況做到徹底的觀察,順著作文構(gòu)思去尋求恰當(dāng)美好的文辭。 -54-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zhì)也。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水性虛,所以水面能產(chǎn)生波紋;樹體實,所以花朵能綻放于花托上,文采要以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為依托。 -55-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言辭簡練而意義豐富,事例平凡而寓意深遠。 ![]() -56-學(xué)業(yè)在勤。摘自《文心雕龍·養(yǎng)氣》 解釋:對于學(xué)業(yè),應(yīng)該做到勤勞。 -57-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摘自《文心雕龍·知音》 解釋:遇見知音實在難啊,音樂本就難以理解,何況碰到一位懂得之人,要想遇見知音,真是千載難逢。 -58-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龍和鳳以美麗的外形來呈現(xiàn)祥瑞,虎和豹以身上的花紋來展現(xiàn)英姿。 -59-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云霞的色彩,勝過無數(shù)畫工的杰作;草木開花,不需要工匠為其加工點綴。 -60-義貴圓通,辭忌枝碎。摘自《文心雕龍·論說》 解釋:道理要講得通順,語言要清楚明白、干凈利落。 ![]() -61-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選擇奇?zhèn)サ膬?nèi)容,但不失去真實;鑒賞花朵,但是不弄掉他的果實,說明寫作應(yīng)當(dāng)保持純真的內(nèi)容。 -62-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摘自《文心雕龍·明詩》 解釋:內(nèi)容方面則追求描繪出景物的真實樣貌,文辭方面要求盡可能地做到新穎。 -63-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如果沒有屈原,哪里能見到《離騷》這樣的杰出作品。 -64-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摘自《文心雕龍·詮賦》 解釋:情感由外物觸動而興起,作品意義必然明了雅致;以感情來觀賞事物,作品里會有感情精妙的體現(xiàn)。 -65-民各有心,勿壅惟口。摘自《文心雕龍·頌贊》 解釋:百姓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封天下悠悠眾口。 ![]() -66-情深而不詭。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感情深厚而不偏離。 -67-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有的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意思,有的用豐富的文辭抒發(fā)情感,有的用明確的道理來建立結(jié)構(gòu),有的用含蓄的意義來表達真實的作用。 -68-道心惟微,神理設(shè)教。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自然之道是多么的精妙,先賢按照這種精妙的道理來設(shè)立教化。 -69-陶鑄性情,功在上哲。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通過文章和思想來陶冶后人的情操,古代圣賢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功勞。 -70-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贍。摘自《文心雕龍·熔裁》 解釋:刪除了字句,就會使得意思殘缺,這樣做是短缺,而不是核心的思想;言辭擴充,但卻使得語句重復(fù),是冗雜,而不是豐富。 ![]() -71-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摘自《文心雕龍·神思》 解釋:寫作時,文思憑空想象,意蘊容易奇特,但需要用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常常難以運用得巧妙。 -72-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古代圣賢的著作,總稱做“文章”,這不是說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 -73-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zhì)待文也。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如果虎豹沒有花紋,那它們的皮毛就同狗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雖堅硬,但還靠涂上丹紅的漆來顯示它們的色彩,可見文章還需要文采。 -74-立誠在肅,修辭必甘。摘自《文心雕龍·祝盟》 解釋:建立道德的誠信在于嚴(yán)肅,祝盟的文辭必須寫得美善。 -75-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楚辭)氣概貫穿古今,辭藻華麗堪稱絕倫,一時之間難有能夠與它相媲美的了。 ![]() -76-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文章)抒發(fā)怨抑的情感,使讀者為之痛苦而深深地感動。 -77-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摘自《文心雕龍·辨騷》 解釋:訴說離別之情的,會讓讀者感到悲傷難過。 -78-民生而志,詠歌所含。摘自《文心雕龍·明詩》 解釋:人生來就有感情和志向,詩歌就是用來表達的。 -79-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摘自《文心雕龍·詮賦》 解釋:所謂的“登高能賦”,是指看到事物從而引發(fā)自己的感情。 -80-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簡而深。摘自《文心雕龍·銘箴》 解釋:所敘述的事情,都必須確實而清楚明白;所用的文詞,都必須簡要而深遠。 ![]() -81-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摘自《文心雕龍·夸飾》 解釋:寫文辭要善用夸張修飾的手法,才能達到或者發(fā)揮出強烈的表現(xiàn)效果。 -82-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摘自《文心雕龍·史傳》 解釋:在史書上被褒揚一個字,比做大官還要榮耀;被貶斥片言,比受斧鉞之刑還難受。 -83-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摘自《文心雕龍·明詩》 解釋:詩歌有固定的體裁,但思想?yún)s沒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隨個人的性情來適應(yīng),很難有能將各種體裁都做好的。 -84-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摘自《文心雕龍·事類》 解釋:自身的才華與后天學(xué)習(xí)的知識能夠相輔相成,文章的文采一定會稱霸一時。 -85-形立則章成矣,聲發(fā)則文生矣。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形體確立之后文章自然就完成了,聲音就是文章的詞句。 ![]() -86-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摘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 解釋:后世的學(xué)者去探索學(xué)習(xí)并不算晚,前代先賢用了很久也不嫌過時。 -87-論文必征于圣,窺圣必宗于經(jīng)。摘自《文心雕龍·征圣》 解釋:評論文章一定要用圣人的標(biāo)準(zhǔn)來檢驗,尋求圣人的標(biāo)準(zhǔn)一定要以經(jīng)典文著為根據(jù)。 -88-事豐奇?zhèn)ィo富膏腴,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摘自《文心雕龍·正緯》 解釋:這些事情內(nèi)容豐富且奇特著名,文辭華麗,對經(jīng)書雖然沒有益處,但對寫文章很有幫助。 -89-傍及萬品,動植皆文。摘自《文心雕龍·原道》 解釋:將文章的理念推及世間萬物,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文章可循。 -90-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摘自《文心雕龍·物色》 解釋:不同的歲時,有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面貌;詩人的感情隨著景物的不同而變化,語言根據(jù)感情的變化而運用。 ![]() -91-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fēng)》、《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摘自《文心雕龍·物色》 解釋:山林原野的自然景象,確實是啟發(fā)文思的寶庫,表達得過于簡單會導(dǎo)致遺漏,表達得過于詳細會使人感到厭煩,屈原能深切地領(lǐng)會《國風(fēng)》《九歌》寫出《離騷》這樣的作品,大概就是得力于大自然的幫助吧。 感悟:客觀物景對于創(chuàng)作有重要意義,面向社會現(xiàn)實、深入生活、反映生活。 -92-忠信可矣,無恃神焉。摘自《文心雕龍·祝盟》 解釋:講求忠信就足夠了,不需要依靠神靈。 -93-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摘自《文心雕龍·情采》 解釋:從前《詩經(jīng)》的作者,是為了抒發(fā)感情而創(chuàng)作詩歌,后來的辭賦作家,是為了創(chuàng)作才造作出感情。 感悟:沒有真摯的感情創(chuàng)作的作品辭藻華麗,矯揉造作,內(nèi)容真實、反映生活、傳遞情感的作品才是真的好作品。 本文整理:國學(xué)府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