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賽營城,被很多國內城市視為打響城市知名度、增加國際網絡展示度的重要方式,歷年來舉辦、承辦過國際、國內重大賽事的城市實際上并不多,除去賽事相對密集、曝光度足夠的一線城市之外,在舉辦重大賽事與盛會方面次數較多的城市,僅有剛剛承辦了大運會的成都、承辦過青奧會的南京、承辦過軍運會的武漢,承辦過東亞運動會的天津,以及有G20和亞運雙加持的杭州,哈爾濱則將承辦2025年的亞冬會。如若把全運會加上,則還有沈陽、濟南、西安等城市。 ![]() 作為亞洲國家里的翹楚,我國的不少城市都承辦過亞洲范圍內的重大賽事,如北京、廣州、杭州的3次亞運會,上海、澳門、香港、天津的4次東亞運動會,哈爾濱的2次亞冬會。北京是雙奧之城,北京、深圳、成都還合計承辦了3次大運會。已有14屆全運會在8個城市舉辦。 今年大火的貴州村超、村BA,在某種程度上可被劃入辦賽營城的范疇,其草根性更強,雖然定位和國內、國際大型賽事不同,但極高的熱度和受歡迎程度,為全國范圍的文體熱潮開辟了新路徑,但各界普遍認為,需要避免讓行政化和所謂專業化沖淡了其本身的魅力。 ![]() 如果將世乒賽、湯尤杯、亞錦賽、國際田聯鉆石聯賽、世界游泳錦標賽、F1、ATP大師賽等單項的體育賽事算上,部分城市的國際化程度還可更高一些,但這些賽事尚未對城市本身的文化、經濟領域帶來更多的沉淀與發展助力。 目前來看,舉辦、承辦重大賽事或盛會,全球范圍內的城市興趣在逐步減弱,很多城市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性承辦部分可帶來顯著利益的賽事或盛會,而國內城市仍對絕大多數賽事、盛會呈熱烈追逐的態勢。確實,各種盛會、賽事的承辦期間,必然帶來城市基建與面貌的更新、升級,也為會展、文旅、酒店等行業帶來更多機遇,但大筆的固定項目投資,長時間的城市管理壓力、賽事結束后的大型場館運營等都是需要認真謀劃與應對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