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氣清新,舒適易居,遠離城市的喧囂。人們生活簡單純樸,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充滿了田園氣息。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一些紅白喜事發生,給人們平淡的生活添加了不少樂趣和話題。婚喪嫁娶牽扯太多人情世故,禮尚往來,向來受普通老百姓的重視,紅白事辦得體面而排場,主家在大家面前才有面子,說話才有發言權。說白了,紅白事辦的好壞是一個臉面問題。在農村兒女結婚是大事。兒子結婚或女兒出嫁都要辦喜宴。農村辦酒席一般以肉食為主,農村酒席三大件:燒雞,肘子和紅燒魚是少不了的。在我們老家,酒席分前場和后場,前場一般十二個以上的涼菜和熱菜配上三大件,酒倒了一輪又一輪,只要是和主人家親近的叔伯兄弟都會去敬酒。前場吃喝的差不多了,第一次來吃席的客人以為酒席就要結束了,知客一聲令下,幾個打雜的立馬上來撤下殘羹冷炙,還沒等客人回過神,后場一碟碟扣碗就端上來,葷的,素的擺了一大桌,讓客人們應接不暇,因為人們前邊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后場只是動動筷子,東西大多剩下了。等親戚朋友走得差不多了,村子里吃席的人就會把吃剩的東西爭相打包帶走。才改革開放那陣,農村隨禮,朋情就行個30或50元,親戚也只是行個50或100元。那時老百姓肚子里都沒油水,一逢待客就敞開肚皮吃,特別是一個村的帶上老婆孩子三四個,隨點薄禮,混個全家肚子圓,臨走再順點煙和剩菜,挺劃算的。說到知客(我們這里俗稱照客的。),一場酒席辦的成功與否和知客有很大關系。會事的知客八面玲瓏,能說會道,并且把子活(也就是會來事),方方面面都會想到主人前面,替主家安排得妥妥當當。開席前安排座位最顯知客能力,比如主家不管辦幾桌酒席,外公,舅舅,姑父,姨夫,甚至是干親老爹都要安排上席,舅舅多的大舅必須坐上席,如果知客安排座位時忽略了哪一個,這些至親要挑理的話就會大鬧宴席,說不尊重他們,罵罵咧咧是輕的,掀桌子,大打出手的也不在少數。要是出了這樣的紕漏,主人家出丑是小事,這個知客就會名譽掃地,下回再沒人會去請他幫忙照客了。父親年輕時在村里干過多年知客,經歷過很多大場面,從來沒出過什么差錯,贏得了很好的口碑。農村婚宴最受重視,下一輩結婚對一個家庭來說是頭等大事,從籌備結婚到迎親待客要精心籌備近一個月時間。農村結婚早期三大件: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為了孩子順利成親,父母親咬牙借錢貸錢也要買齊這些結婚用品,與親家訂好日子,先讓人把東西拉到對方家。結婚那天,女方會組織一二十人來送親,男方派兩人去迎親,等新娘和一行人與嫁妝到家門外,候在外面的人就會把一掛長鞭炮點著,在震耳的轟鳴聲中把新娘和送親人們迎進來。喜宴正式開始前要先把女方送親的隊伍招待好,讓媒人和把轎客坐上席,主家找來兩個會事的鄰居陪著,其他的人再安排幾桌,酒足飯飽后再給每人一個紅包。簡單寒暄幾句,送走一群送親的人,主家的宴席才正式開始。在我們這里新娘結婚那天要坐上席,由新郎姑姑陪著吃飯,以示重視和接納。吃席期間人們說笑拼酒,熱鬧非常。飯菜吃到一半,主家的兄弟和堂兄弟們開始輪番倒酒,新郎新娘也一起向親朋敬酒,新娘開始改口叫一個個親屬長輩,恭恭敬敬地端酒給親朋好友,即使以前滴酒不沾的賓客,這次端起喜酒也會一飲而盡,并給新人們送上祝福。南陽人好酒是出了名的,我們新野也是這樣,這大概與我們當地盛產酒有關吧。南陽四大名酒:臥龍玉液,賒店老酒,漢華糧液和鄧縣覽秀亭酒都是用糧食釀造,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小時候我的幾個堂哥豪稱公斤量,特別是我一個二哥在新野酒廠上班,喝起酒來很豪爽,好像從來沒見他醉過。小時候近門的幾個姐姐出嫁,我也去送過親,我親眼見到兩個當民辦教師的堂哥在酒桌上談天論地,猜拳劃枚,把陪客的喝走了一撥又一撥,最后他們腳步不亂,滿面紅光地帶著我們原路返回,讓我們佩服不已。現在想來,當時喝的都是紅薯干和小麥釀的糧食酒,散裝并且度數低,要放到現在讓他們喝高度的勾兌酒,恐怕他們早就醉得一塌糊涂了。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誰也不能例外。農村人只要活上六七十歲以上,病故或老死都被人們定義為喜喪。家人悲傷之余,都要認真地操辦老人后事。老人死了以后,一般要放個一到兩天,以便家人認真籌劃準備,先買來棺材和一切喪葬用品,再找幾個年輕人讓他們到所有親戚家去報喪,把親戚朋友都通知到位。吊孝一般在下午,已故老人要提前穿好壽衣靈在當堂,門外放一張席子,方便人們吊唁叩頭。門口主家會叫一盤響器,讓嗩吶和樂器響起來,在哀樂聲指引下親朋前來追悼紀念。吊唁時,兒女必須披麻戴孝,親戚長輩來時,老人的長子還要由自家長輩引導著來給親戚們下跪謝孝,當然這就是一個形成,行禮時往往這個孝子還沒跪下就被攙起了。等親戚朋友來的差不多了,在主事的指揮下,孝子們把老人床鋪卷起來中間插個棍子抬起來走在前面,來吊唁的人也紛紛戴著白布跟在后面去報廟,行走中有人點著火紙,放著鞭炮,孝子們幾乎一步一叩頭,姑娘媳婦們走著哭著自己的爹娘或公公婆婆,最后到村外的十字路口,再把抬的床鋪點燃,周圍放上幾掛大鞭炮,兒女們再痛哭一陣,人們有勸的有拉的,孝子孝女們這才止住悲聲,帶大家原路返回。這時候飯菜已準備好了。老話說“白事不成”,其實意思就是每逢喪事就餐要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時的飯菜比較簡單,桌子坐滿,菜就會往上端,大抵是單數七個菜或九個菜,幾個涼菜加兩個熱菜,配饅頭和稀飯,每桌都上有酒,桌上有會喝的就主動給大家倒上,喝上幾杯。我們那里多年來形成的規律,白事滿待客,也就是說全隊一個姓氏的都來吊孝,幫助并一起吃飯。一般男人吊唁期間拉東西,擺桌椅,迎客接吊唁物品,挖墓坑;婦女淘菜,洗碗筷,端盤子,場面熱鬧而溫馨,團圓而融洽,這情景讓鄰村其他姓氏的人們羨慕不已。晚飯吃完,主家或舅家,姑家請的樂器班子已經搭好臺準備演出,老家人喜歡地方戲像豫劇,越調和宛梆都很受歡迎,藝人們就會迎合老百姓的需求,隨著樂器咿咿呀呀地唱起來。有時兩個樂器班子的互相不服氣,通過戲劇演出來斗法,演員們使出全身解數,唱念做打,精彩紛呈,村民們看到深夜才滿意而去。晚上孝子們要和衣而睡在靈前守孝,親戚們分別被安頓到鄰居家。清晨,一陣震聲欲聾的鞭炮聲響起,人們紛紛起床往主家去,簡單地吃點飯,就開始準備出殯,出殯前孝子跪在棺材前,舅舅端起靈前的瓦盆在外甥頭上繞一繞,然后摔碎(俗稱摔老盆),棺材才可以起動。一般主人家都要找先生看好時辰,時間一到把棺材拉到事先挖好的墓坑里,下棺填土,女兒們再次痛哭失聲,之后所有的儀式就結束了。中午主家準備有一頓豐盛的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以示感謝。有魚有肉,有雞有蝦,先涼后熱,葷素搭配。這時候一部分親戚有事已經走了,坐席的大都是同姓的大人小孩,基本上算是拖家帶口,喪事辦完,人們輕松下來,大家吃著飯聊著天,念著老人的好,送完老人最后一程。我們老家作為南陽市殯葬試點縣最早實行火化制度,不論農民,工人還是公務員死后一律火化。這樣一來哪家死了人吊完唁,先報廟,然后親屬兒女派幾個代表坐上鄉里的殯葬專用車,拉著老人的尸體一起前往火葬場。車輛行駛途中,沿路只要過橋就有人從車窗向外放炮仗,孝子會對窗外大喊:爹呀(娘呀),過橋了。一路不管大小橋都要喊兩聲,一直到火葬場。火化完,家屬領回骨灰盒要用黑傘罩上。回去時,抱骨灰盒的孝子坐在早已準備好的一只雞旁邊。第二天出殯下葬后,把這只雞在墳頭放了,村民們誰逮住算誰的。據老年人說這些做法是怕已故的老人的靈魂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一路由兒女喊話指引,而帶只雞則是希望它把老人的魂兒領回,省得迷路,雖然這些做法有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卻只是老百姓一個美好的愿望罷了,就像清明、春節給長輩上墳燒紙僅僅是一種寄托哀思的方式,千百年流傳下來,代代效仿,無可厚非。傳統的東西既要繼承也要摒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農村像過去一些新婚鬧洞房,三天不論大小,一些大人小孩趁機對新娘又是摸又是抱又是親,新郎礙于情面也不好意思阻攔。出嫁姑娘三天回門鬧新客,雖然有些新客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身上裝好紅包,但抵不住那些大姑娘小媳婦一擁而上渾身掏紅包,把衣服扯爛,弄得尷尬至極。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老人下葬時興鬧姑爺,特別遇到下雨天,村民抬著棺材進墓地,走幾步就停下來起哄讓各位姑爺掏錢買煙抽,那些新老姑爺們在泥地里既要瞌頭又要掏錢,哭笑不得。還有兒子結婚鬧公爹,讓公爹戴一個“扒灰頭”帽子拉車這樣的場景滑稽又可笑,這些陋習破壞了民風和諧和社會良俗,在當今文明社會,這些舊風俗實在登不了大雅之堂,因此我們要號召大家自覺抵制陋習,破舊立新,倡導文明新風,讓我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文環境愈來愈好。 --End--
圖:網絡 美編:May

作者簡介:滕躍堂,網名一葉知秋,原籍河南新野,現工作和生活在鄧州市,市作協會員,農村英語教師。業余喜歡閱讀,自1998年起陸陸續續在報刊,雜志發表多篇隨筆和感想,并在多家網媒微平臺發表網文多篇。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滕躍堂 | 逝去的小人書 滕躍堂 | 春天里 滕躍堂 | 年
滕躍堂 | 懷念那條河
滕躍堂 | 老屋·鄉愁
滕躍堂 | 追夢,在路上
滕躍堂 | 君梁先生印象記
滕躍堂 | 得印
滕躍堂 | 中秋佳節月不圓
滕躍堂 | 折戟起點,揚帆微平
滕躍堂 | 我的姑爺和姑奶
滕躍堂 | 愛上足球,愛上你
滕躍堂 | 激情燃燒的歲月
滕躍堂 | 閱讀相伴,一路前行
滕躍堂 | 懷念母親
滕躍堂 | 四月哀思
滕躍堂 | 致即將參加中考的女兒 滕躍堂 | 魂歸何處 騰躍堂 | 期盼已久的一次相遇 滕躍堂 | 唐詩宋詞入夢來 滕躍堂 | 愛心·公益 滕躍堂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