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義、無義 《墨子·卷十一·耕柱》十三、十四 (峻岫) (原文)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豈不悖哉!” 公孟子曰:“先人有則三而已矣。”子墨子曰:“孰先人而曰有則三而已矣?子未智人之先有。” 墨子說:“世俗的君子,如果他貧窮,別人說他富有,那么他就會憤怒;如果他無義,別人說他有義,那么他就高興,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物質的貧窮,不可怕,也不丟人。丟人的事好逸惡勞。而貧窮的人如果你說他富有,因為不符合事實,所以他會憤怒。但是如果他無義,就是沒有道義,沒有仁義,沒有正義。但是別人說他有道義,他就會很高興。這是很悖謬的事情。其實也不悖謬。因為人人都喜歡人家說他的好話。有道義是好話,有正義是好話。說好話就是受到人家的贊譽。受到別人的贊譽,豈能不高興。然而如果這贊譽名不副實,終究是會暴露的,總是空歡喜一場。) 公孟子是曾參的學生,他說:“先人已有的,只要效法就行了。”此種說法自然是錯誤的。先人的實踐,是受到先人所處的環境、社會形態、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局限的。并不都是正確的。因此后人不能照搬先人的做法。批判地繼承是可以的,全盤接受是不可取的。因此墨子說:“誰說先人有的,只要效法就行了。你不知道人出生在前的,比更在其前出生的,則是后了。”(墨子的意思是,怎樣是先人?孟子是先人?還是孔子是先人?或許是老子是先人?先人前面還有先人,這就是歷史。歷史的經驗必須吸取,但是不能照搬。)(署名 原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