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之死被認作是賈家敗亡的風向標。畢竟皇帝殺了賈元春,代表與賈府恩斷義絕,必然就是隨后對賈家的絞殺。 [恨無常]曲子說“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說明元春死在了賈府抄家之前。 賈元春在省親當晚點的四出戲之一的《乞巧》出自《長生殿》,脂硯齋批語提示“伏賈元春之死”。
《長生殿》講述安史之亂,唐明皇西逃入蜀,路過馬嵬驛時禁軍嘩變,要殺楊貴妃和楊國忠。 唐明皇不得已派高力士下旨縊死楊貴妃,又殺了楊國忠,楊家灰飛煙滅。 隨后太子李亨與唐明皇父子分道揚鑣,不久在靈武繼位尊唐明皇為太上皇。顯然是一出父子爭權的斗爭。 好巧不巧,賈家就是忠于太上皇的老臣,卻對皇帝不忠不順。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迎回唐明皇。晚年李隆基思念楊貴妃而有了《長恨歌》和《長生殿》的故事。 《長生殿》借楊貴妃死于馬嵬驛,暗示賈元春之死和賈府抄家的本質是權力斗爭,在一場類似馬嵬驛之變的沖突中“虎兕相逢大夢歸”。 賈珍與楊國忠一樣都是“貴妃”堂兄。也暗示他的結局有死無生。
楊貴妃被皇帝下旨,由高力士下手縊死在馬嵬驛。成了賈元春被皇帝下旨縊死的重要線索。 一,判詞圖畫“一張弓,弓上掛著一串香櫞”。 弓代表軍事,香櫞代表心有不甘。 突出賈家與皇帝的核心矛盾是賈府掌控的軍事過大。 比如王子騰的九省都檢點控制北方邊防。 比如粵海將軍鄔家掌控南方邊防軍權。 比如長安節度使與平安節度使都與賈府交好,言聽計從。 比如賈雨村是大司馬參贊朝政協理軍機的兵部尚書。 比如賈府與北靜王結黨,威脅了皇帝。 賈府如此有威脅,肯定讓皇帝不放心。
而賈家對新登基的皇帝驕狂自大又不忠不順,表現出來的就是積極響應太上皇旨意操辦貴妃迎親。君臣雙方貌合神離,互相心有不甘。 二,“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典出《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拿賈元春與賈探春的結局對比。 姐妹同為帝王妃,元春起點高卻結局身死。探春起點低卻得享福壽。根本源于姐妹二人胸懷見識的不同。 如果賈元春與賈探春互換,元春遠嫁海外也不可能“日邊紅杏倚云栽”聲震海外(交趾懷古)。 探春入宮卻肯定對賈府有約束,想辦法成為皇帝與賈家之間的潤滑劑,不可能卷入與皇帝的正面沖突對立,導致抄家結局。
曹雪芹借《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的“虎兕”典故,固然寫了皇帝對賈家的不善,但也反襯出賈家昏聵,賈元春鼠目寸光,才是導致悲劇結局的主因。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是果,而“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則是因。 三,“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是五月榴花神潘淑的典故。 說的是賈元春二十多歲還不能明辨是非,因一己私怨而像東吳孫權皇后潘淑一樣,糊涂卷入皇權之爭,結果被宮人縊死的悲劇結局。 曹雪芹通過潘淑身死的典故,進一步佐證賈元春像楊貴妃那樣被縊死的原因,是卷入了權力斗爭失敗被反噬。 賈家抄家,源于他們掌控軍權,以至于驕狂自大對皇帝不忠不順,遭新皇帝忌憚厭棄。 他們不思忠心報效,卻心懷怨恨與北靜王結黨營私,最終與皇帝爆發沖突而被抄家,是咎由自取。
主犯寧國府灰飛煙滅。榮國府被順勢而為抄家治罪。寧榮二公的勢力最終被連根拔除,皇帝消滅了潛在威脅。 賈元春之死,則是她作為賈府在皇帝的身邊人,卻一味心有不甘、滿心怨懟,全然不顧賈府對太上皇言聽計從,卻與皇帝對立。不懂得揣摩圣心,導致賈家與皇帝關系破裂,也因省親抽干賈府財力,導致賈家顧此失彼越錯越多。 無論賈家還是賈元春,都觸犯了皇帝最忌諱的“皇權”至上。 最終當賈蓉的龍禁尉在平安州發生了一出類似“馬嵬驛之變”時,元春被皇帝派夏守忠下重手縊死,不排除就用的弓弦,也是咎由自取。 元春死后,就是賈府抄家的開始。 縱觀賈府抄家和賈元春之死,其實頗為可惜。他們本有機會不死,卻一步步自己作死,徒呼奈何。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