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二棒游記 ![]() Learn and Go 給導(dǎo)游當(dāng)導(dǎo)游 2023.8.5 繁峙三圣寺(國六) ![]() (本篇知識點包括:①六拏(ná)具;②毗沙門天;③宋遼金各種假昂做法;④夾際柱子) 2023.8.4山西之行第四篇—— 二棒游記 | 山西渾源圓覺寺塔,中國唯一幸存的候風(fēng)鳥 上午刷完了渾源三處國保,下午來繁峙繼續(xù)刷。我們的第一站是砂河鎮(zhèn)西沿口村的三圣寺。 三圣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寺內(nèi)明正德三年(1508)碑記云:“冶口有古剎,曰三圣寺,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無文可征。”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碑記云:“三圣寺極立已久,其詳不可悉聞。”寺坐北朝南,地勢較高,由中軸線前后兩進院落及東跨院組成,總面積2700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山門、地藏殿、大雄寶殿。前院東西為鐘鼓樓、奶奶廟及馬王殿,后院東為伽藍殿(關(guān)帝廟),西為真君殿(二郎殿),東院建有禪院,現(xiàn)為文保員住處。 ![]() 西南方向俯拍寺院(圖源: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 ![]() 西北方向俯拍寺院(圖源: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 寺前廣場新修了一個彌勒閣。上面十字歇山,下面水泥瓷磚(雙押)。不要笑話瓷磚,這也是時代做法,千百年后就是重要的斷代依據(jù)。 ![]() ![]() 仔細看山門門簪,正面浮雕“古剎”二字,非常有意思。 ![]() 首先看一進院的地藏殿(同時也是前后院的過殿)。由于是明代建筑,因此下文試著用清式名詞表述。出現(xiàn)時在斜線號后用淺綠色標出對照的宋式名詞,沒有兩相對應(yīng)的就寫一種。 ![]() 西北方向俯拍前院(圖源: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 ![]() 西南方向俯拍地藏殿(圖源: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 地藏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架/六椽,懸山頂/不廈兩頭造。寬10米,深4米,匾有“大清同治九年”字樣。灰筒瓦綠剪邊,中有綠琉璃方勝圖案。前后明間/當(dāng)心間設(shè)簡化為三角開口板門的歡門,前門套置棱角牙,大額枋/闌額、由額墊板、小額枋/由額、平板枋/普拍枋均出頭,柱頭和平板枋分別由泥塑獸首吞口和童子裝飾,兩山設(shè)中柱分心。 ![]() ![]() 正面與山面 ![]() 柱頭的泥塑吞口 殿內(nèi)為梁架/徹上明造結(jié)構(gòu),七架梁/六椽栿上用駝峰(山墻為柁墩)承五架梁/四椽栿,五架梁上用瓜柱角背/蜀柱合?承三架梁/平梁。三架梁上為用瓜柱角背、叉手托丁華抹頦拱以承脊檁/脊槫。檐椽/椽子和飛檐椽/飛子都是方形,所有栿/梁出頭作麻葉頭,這是比較少見的做法。 ![]() 檁/槫均施隨檁枋和襻間,似為“檁三件”之前的過渡做法。梁上有“大明國宏(弘)知(治)乙卯年(1495)”等題記。 ![]() 檁下均施隨檁枋和襻間 殿中設(shè)佛壇,長5.35米,寬3.1米,高0.7米。壇上筑須彌座,高1.2米,長2.6米,寬2.2米。上塑地藏菩薩及背光,高及屋頂,左右脅侍為閔公和道明父子。 ![]() 傳說在唐代,地藏菩薩的應(yīng)化身、新羅僧人金喬覺來到九華山,向樂善好施的閔公借一袈裟之地。閔公見飄起的袈裟籠罩了四十里地(后來在民間傳說中變成九華山的99個山頭),知是神僧,便喚來兒子道明皈依金喬覺。按照佛教“先進山門為長老”的規(guī)矩,道明反而是閔公的師兄,這樣父子倆便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據(jù)文保員說,九十年代有賊人從墻根挖洞進來,盜走了地藏頭像,現(xiàn)在看到的是補塑。 ![]() 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地藏菩薩姓金,名喬覺,新羅國人。在池州東巖修習(xí)久,土人閔欲齋之。地藏謝不愿,愿得一袈裟地,閔許之。明日以袈裟冒之,凡四十里,閔即付之,舉家悉成正覺去。 正看著,喬老指著須彌座左側(cè)說:“這個龍怎么有翅膀呢?” ![]() ![]() 我看了一下,也搞不懂。后來看到須彌座正中的獅子明白了:這是六拏具(拏是音譯,也可以寫作拿)。 六拏具按《造像量度經(jīng)》,分別是: 1、伽噌拏(大鵬),表慈悲; 2、布啰挐(鯨魚),表保護; 3、那啰拏(龍女),表救度; 4、波啰拏(童男),表福資; 5、福啰拏(獸王),表自在; 6、救啰拏(象王),表善師。 六拏具合為六度之義,常見于佛教拱門和背光裝飾,大鵬金翅鳥在最上面,是一個,其他對稱分列左右,均作兩個。 ![]() 明代大報恩寺塔琉璃拱門上的六拏具(圖源:無用研究社) 在北京的話,比較典型的六拏具可以在以下地方看到:居庸關(guān)云臺的券臉石(元至正)、智化寺藏殿的轉(zhuǎn)輪藏(明正統(tǒng))、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券臉石(明成化)、雍和宮正殿佛像背光(清乾隆),等等。 ![]() 居庸關(guān)云臺的券臉石頂部的大鵬金翅鳥,兩側(cè)是合十的那啰拏龍女。 伽噌拏,漢譯大鵬金翅鳥,為天龍八部中的迦樓羅眾。形象源自印度神話,勇猛無比,為救母曾與天神因陀啰大戰(zhàn),并以曾經(jīng)欺侮過他母親的蛇族那迦為食(所以雕像嘴里永遠叼著蛇),后被毗濕奴收為坐騎。因其能看穿海底捕龍,故置于背光頭頂,寓意佛祖慧眼看穿一切。 那啰拏,漢譯龍女。一般戴寶冠,披瓔珞,雙手合十,身長龍尾,在大鵬金翅鳥的兩側(cè)。 ![]() 雍和宮正殿的彌勒佛,佛頭上方的大鵬金翅鳥和兩側(cè)摩竭魚都很明顯. 布啰挐,漢譯鯨魚或摩竭魚(十個人會有九個錯成Capricorn的公羊摩羯。這是魚不是羊!注意偏旁)。最早是長著翅膀的大魚,唐代長出了龍頭,明清就是上圖這樣長翅膀的龍了。也有保留魚身的,俗稱魚化龍。 ![]() ![]() 東晉《洛神賦》(宋摹本)與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圖源:故宮博物院&內(nèi)蒙古博物院) 波啰拏,漢譯童子。明代以前為童子騎獅羊立獸的形象,明代后就只剩下長翅膀的獅羊,表示純潔和清凈法身,象征福報。 福啰拏,漢譯獸王;救啰拏,漢譯象王。沒啥說的,就是獅子和大象的形象,很好認。 這仨一般擠在一起,大象馱獅子,獅子馱獅羊。 ![]() ![]() 智化寺轉(zhuǎn)輪藏上的獅羊和獅子(圖源:龍象行) 山西佛像的背光藝術(shù)是一絕,經(jīng)常是用木條和鐵絲做骨架,再鏤雕和泥塑大量令人目眩的細節(jié),有一種巴洛克式的華麗感。這上面我們就經(jīng)常能看到六拏具。 ![]() 平遙鎮(zhèn)國寺的毗盧遮那佛。現(xiàn)在能認出背光上完整的六拏具了嗎? 六拏具也可以根據(jù)裝飾需要適當(dāng)增減,比如智化寺輪藏增加了菩薩和金剛。又比如我去年去古塔公園,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重修古剎延壽寺十方諸佛寶塔碑銘”的碑座上看見沒有大鵬金翅鳥的六拏具。 ![]() ![]() “重修古剎延壽寺十方諸佛寶塔碑銘”碑座上的摩竭魚和獅羊,當(dāng)時我也搞不懂這啥玩意兒。 現(xiàn)在再看這尊地藏就明白了:背光最上仍是大鵬金翅鳥和龍女,但摩竭魚和獅子分別移到了須彌座束腰的兩側(cè)和正中,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么處理六拏具的。獅羊和大象沒找到,可能脫落了,可能沒做。 ![]() 再細看閔公和道明的塑像。服飾下擺微微撇開的體量感非常到位: ![]() 閔公手捧地藏之摩尼珠,似西瓜泡泡糖。戴(廣義的)東坡巾(詳見拙著《東坡巾源流:古代士人對帽的接受與改造》),身穿道袍(因兩側(cè)似為暗擺)和披風(fēng),典型的明代士人裝束。披風(fēng)衣緣上已經(jīng)不是瀝粉貼金了,而是貼塑泥金的立體龍紋,看得出來是大地主階級了。 ![]() 道明手持地藏之錫杖,內(nèi)穿直裰僧衣,衣緣貼塑泥金的立體鳳紋。外披袈裟,袈裟衣緣紋樣類似明代旋子彩畫。 ![]() ![]() 道明服飾細節(jié)。(圖源:老劉向前看) 另有四大天王背靠兩側(cè)山墻而立,姿勢很靈動。神奇的是天王身邊居然還有鬼卒服侍,前所未見。 我們常說四大天王手持法物代表“風(fēng)調(diào)雨順”,這都是很晚的說法了。早期天王是護持四大部洲的,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法器也不統(tǒng)一。 殿西南為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握赤龍。鬼卒正幫他托住赤龍?? ![]() ![]() 哥們兒好像有點斜視 殿西北為北方多聞天王,原名毗沙門天。身白色,右手握吐寶鼠,左手托塔(已失)。鬼卒手持寶傘。 唐代非常流行毗沙門天信仰,唐代李建成小名毗沙門,日本戰(zhàn)國的上杉謙信也自詡毗沙門?? ![]() 毗沙門天在藏傳佛教中俗稱黃財神,左手托吐寶鼠,右手握寶珠或持寶傘,相當(dāng)于漢地的財神爺。 ![]() ![]() 左:持吐寶鼠和寶傘的清代黃財神唐卡 右:持吐寶鼠和寶珠的清代黃財神銅像 毗沙門天信仰到元明漸衰。到了明代,《封神演義》和各種民間傳說把他分化成了兩個人:一是托塔李天王(為什么托塔參看敦煌遺書S4622《毗沙門緣起》,這又是另一個故事),獨立于四天王之外,儼然是天庭大元帥,還養(yǎng)了仨兒子;二是多聞天王,手持混元珍珠傘,護衛(wèi)天庭。至于“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說法,就更世俗化了。 ![]() 殿東南為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右手持劍,左手輕撫劍鋒。鬼卒手提劍鞘?? ![]() ![]() 殿東北為東方持國天王,身綠色。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托锏。鬼卒……不好意思這個鬼卒忘拍了??不知道他在干啥……?? ![]() ![]() 一般來說塑像地位越高,造型就越程式化,反而是地位越低的越生動傳神。比如這個鬼卒左手叉胯,右手拄傘,不可一世的姿勢和表情活像疫情期間連紅頭文件都沒有就敢來砸門拆家的大白。?? ![]() 再看這位。其他都光膀子,就他衣服多。雖然長得像車力巨人,但神情老成平和。為什么?《明史·卷四十三》:“皂隸公人冠服:洪武三年定,皂隸,圓頂巾,皂衣。”不用懷疑,你面前就是一個明代的衙役,早已被歲月磨平了棱角。?? ![]() ![]() (圖源:Acot一杯茶) ![]() 明代的皂隸巾 這里殿小像大,進門就是濃濃的壓迫感。塑像眼睛都是反光材質(zhì),不知道是琉璃還是煤精之類,炯炯有神。類似的做法日本也有,叫“玉眼(ぎょくがん)”,傳說是鐮倉時代著名僧人雕塑家運慶發(fā)明的。 ![]() (圖源:老劉向前看) 轉(zhuǎn)到背面是一鋪倒坐觀音。倒坐不是姿勢顛倒,而是指坐南朝北,與通常方位不同。比如倒坐房、倒坐戲臺。 ![]() 觀音頭戴寶冠,中有化佛,繒帶飄揚。手結(jié)禪定印,通體涂金。周圍青綠山石上懸塑許多人物: 一對弈棋的羅漢,棋盤上不知道誰放了個塑料小青蛙?? ![]() 這倆不知道在干啥。我目測只有左邊這位的頭是明代原裝,其他羅漢頭都是補塑的,差異太明顯了?? ![]() 懸塑西側(cè)邊上是童子相的韋陀,東側(cè)對稱的是個紅臉的金剛?? ![]() ![]() 比較好玩的金剛這邊有一個孫悟空,前面還有補塑的唐僧,但是沒有豬八戒和沙僧,可能是沒了,可能是沒做。早期榆林窟取經(jīng)圖中也是只有唐僧和孫悟空,但按理說明代應(yīng)該西游故事已經(jīng)比較成熟了。 ![]() 唐僧騎馬咚了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著個豬八戒 地藏殿的四壁皆有壁畫,共66平方米。南壁繪“左三祠”“右三祠”?? ![]() ![]() “左三祠”與“右三祠”的審判。(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 衙役(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 鬼卒拿著令牌拘拿亡魂。(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東西兩壁繪十殿閻君,即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zhuǎn)輪王。?? ![]()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 都使(市)大王。(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閻羅大王是比較精彩的一幅。他左手捻須,眼看亡魂,右手卻指著牛頭。牛頭手持令牌,狐假虎威地與另一邊的馬面一起呵斥亡魂。 ![]() 閻羅大王。(圖源:楊佩璋《壁上丹青:繁峙卷 下》) ![]() 業(yè)鏡局部,此人正在殺牛,因此死后要墮入牛坑地獄。(圖源:楊佩璋《壁上丹青:繁峙卷 下》) 亡魂前面圓圓的是“業(yè)鏡”,展示了此人生前殺牛的罪過。據(jù)宋元時《地府十王拔度儀》,亡魂“五七”時輪轉(zhuǎn)至第五殿受苦,“業(yè)鏡”中顯現(xiàn)其宿業(yè)之善惡,據(jù)此受報。左側(cè)藍臉判官手捧卷宗,右側(cè)褐臉判官伏案掭筆,正要做記錄。兩個判官眉頭都涂了扇形白粉,顯然吸取了清代戲劇的丑角元素。 ![]() 閻羅大王的判官。(圖源:楊佩璋《壁上丹青:繁峙卷 下》) ![]() 閻羅大王的判官。(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十殿閻王的構(gòu)圖從唐代的敦煌卷子起就沒有太大變化。都是閻王正襟危坐,差役如狼似虎,亡魂瑟瑟發(fā)抖。所謂“衙門深似海,弊病大如天”,要不怎么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呢。 ![]() 晚唐五代·《佛說十王經(jīng)》第八圖繪“第五七日過閻羅王”,業(yè)鏡里也是殺牛。(圖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 1890s 上海耀華照相館 上海公堂審判(圖源:北京華辰2017秋季拍賣會) 冥界圖中的奈何橋亦精彩。前有引路童子,后有拖曳小鬼,橋上男女一步一回頭,似有留戀。下圖描述各色人等死后情景,判官正在宣讀判詞,罪人匍匐在地,上有小鬼碾壓。??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北壁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經(jīng)從鳩摩羅什翻譯起就廣為流傳,是講觀音救苦救難的,不論遇到什么緊急情況,只要“念彼觀音力”就能化解。 ![]() 題記多已漫漶不清。但由于畫面過于通俗易懂,所以就簡單標幾幅: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云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yīng)時得消散。”(這里可看到電母的神鏡上用了瀝粉貼金)??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臨刑前皈依觀音就可以不用死了嗎?那這也未免太善惡不分了吧。羅翔有話說……)?? ![]() (圖源:壁畫藝術(shù)博物館) 地這下算把地藏殿看完了。地藏殿壁畫一度病害嚴重,2020—2021年進行過修復(fù)。寺前廣場有碑文: ![]() ![]() 地藏殿背面 穿過地藏殿,我們來看三圣殿。我發(fā)現(xiàn)寺內(nèi)好幾個殿都有柱頭吞口裝飾,好像在山西很流行,就問另一位進來的大爺這是干啥的。大爺說這是古代監(jiān)測地震和沉降用的,一掉渣就該跑路了。 ![]() ![]() 一進院東配殿(奶奶殿)的柱頭吞口 我心想肯定不是這樣的。因為比如佛光寺伽藍殿和善化寺三圣殿的柱頭吞口都是彩畫,掉不了渣。這個大概率和山西清代的龍王信仰有關(guān),以后有機會水篇論文出來。 ![]() 佛光寺伽藍殿的柱頭吞口 ![]() 善化寺三圣殿,吞口畫在照片右側(cè)的金柱上 ![]() ![]() ![]() ![]() 題記:大元古堅州冶口村啟建三圣大殿修造功德主…… 三圣殿是三圣寺的正殿,因梁上有元代題記,被斷代為元,但大殿應(yīng)是保留了較多金代構(gòu)件。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椽,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灰筒瓦歇山頂,當(dāng)心間寬415厘米,次間寬405厘米,通面寬1225厘米,通進深860厘米。闌額與普拍枋T字出頭,闌額出頭作霸王拳。 ![]() 正面各間設(shè)四扇六抹槅扇門,地栿粗大。殿前設(shè)小月臺,左右有民國初年的小配殿。 ![]() 粗大的地栿(圖源:褚佳佳) ![]() 還有一個很迷你的神龕。大爺說這是觀音的啥啥啥,但晉語實在難懂,最后也不知道叫啥。 ![]() 柱頭鋪作(圖源:褚佳佳) 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重拱計心造。琴面假昂內(nèi)轉(zhuǎn)作螞蚱形耍頭(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下文會說),四椽栿與內(nèi)檐令拱所托平棊枋相交,并伸出作螞蚱形耍頭。泥道慢拱上承柱頭枋三層及壓槽枋。正面每間施一朵45度斜拱并出斜昂。 ![]() 殿內(nèi)為徹上明造,兩山柱頭施丁栿,后尾搭在四椽栿背,上設(shè)一斗二升的斗子蜀柱。蜀柱以襻間橫貫,櫨斗托平梁,散斗托替木承平槫,平梁上以蜀柱合?托替木,與叉手共托脊槫。 ![]() ![]() 轉(zhuǎn)角鋪作無抹角梁,大角梁后尾搭在丁栿背。由于大角梁高度已近四椽栿上的蜀柱,因此后尾設(shè)較矮的連珠斗以與斗子蜀柱找平,上方同樣是散斗托替木,替木與系頭栿相交,再上為平槫。系頭栿承歇山披檐椽頭。 ![]() 這個設(shè)計非常投機取巧!因為大角梁的45度是固定的,所以等于說柱網(wǎng)一旦確定,大角梁與丁栿的兩個交點就是系頭栿兩端的位置,收山距離也就確定了。 ![]() 我們知道,山花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如何確定它的位置呢?早期不成熟的做法是讓山面直接轉(zhuǎn)過一整間,椽尾落在稍間內(nèi)柱縫梁架上。 ![]() 比如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畫“拆屋圖”(圖源:張十慶:《<營造法式>廈兩頭與宋代歇山做法》) 這種做法,崇福寺彌陀殿那種五間以上的還好點兒: ![]() 但對于三開間的來說,正脊縮到一間簡直就是個災(zāi)難…… ![]() 天臺庵大殿。這不是我心目中的出檐深遠! ![]() 原起寺大殿。“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圖源:褚佳佳) 所以,三圣殿就是設(shè)計了一個非常討巧的歇山草架,做出了比例勻稱的屋面。這比后來什么亂七八糟的踩步金省事多了。 山花收了,然而脊槫和平槫還要往外延長,也就是出際。從照片來看,出際到了大概山墻的上方。為了解決脊槫兩頭的承重,匠人立了中縫夾際柱子,躲在懸魚后面(我懷疑懸魚就是為了遮它才做得這么長)。 ![]() 雖然是封閉式山花,但因為出際遠,博脊深,仍營造出透空式山花的美感,不似明清般粗大笨重。(圖源:褚佳佳) ![]() 屋面比例看著至少比天臺庵舒服。(圖源: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 《營造法式》“出際長隨架”之后附注:“于丁栿上隨架立夾際柱子,以柱槫梢;或更于丁栿背上添系頭栿。”這是殿閣出際尺寸過大時的彌補措施,即在山花以夾際柱子支承出際懸挑的槫梢。類似案例有鎮(zhèn)國寺萬佛殿、晉祠獻殿、崇福寺彌陀殿等。 ![]() ![]() 鎮(zhèn)國寺萬佛殿中縫夾際柱子,落在山面中間補間鋪作里轉(zhuǎn)上(圖源:張十慶:《<營造法式>廈兩頭與宋代歇山做法》) ![]() 晉祠獻殿山花的夾際柱子。 ![]() 崇福寺彌陀殿山花用了三根夾際柱子。這個懸魚沒有前面的長,擺爛了。 看完建筑,我們看殿內(nèi)。 據(jù)目前唯一一篇系統(tǒng)論述三圣寺的小論文,即1987年的《繁峙境內(nèi)的三圣寺》:“佛壇正中塑釋迦牟尼,兩邊文殊、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圣’,亦是寺名之由來。華嚴三圣端座于須彌座上,像與座均系木雕。……應(yīng)是元代遺物。殿內(nèi)另置木雕像15尊,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五龍王等,……從造形特征分析,是雕于明代至清乾隆時期。” 可惜木雕佛像于1999年被盜,現(xiàn)在的佛像是后補上的。另大殿內(nèi)原有三尊石佛立像,1993年被盜走佛頭,1994年當(dāng)?shù)卣埱柦橙诵迯?fù),后不久又被人盜走。這都叫什么事兒。 ![]() (圖源:老劉向前看) 還好室內(nèi)有乾隆年間的壁畫,還可以看看。東西兩壁南側(cè)為五龍王,北側(cè)繪佛傳故事及民間傳說。北壁繪四大明王,從左到右依次為甘露軍吒利明王、降三世明王、馬首明王、大力明王。 ![]() 西壁南側(cè)龍王像(圖源:老劉向前看) ![]() 西壁壁畫。(圖源:Acot一杯茶) 東西壁佛傳故事榜題有我們熟悉的,如魔軍害佛、火焚金棺,但絕大部分是當(dāng)時民間流傳而我們聞所未聞的,如水族拿佛、傳法正宗、中國化齋、菁山盜寶、三官求佛、臭爛身化等。 我看到“傳法正宗”時眼前一亮,想起上午看的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學(xué)者考證說是:重建永安寺的歸云和尚屬臨濟正宗法脈,因此“傳法正宗”之名可能出于對禪宗和臨濟正宗的標榜。現(xiàn)在看來,“傳法正宗”或許是當(dāng)?shù)胤饌鞴适碌囊粋€情節(jié)? ![]() ![]() ![]() 北壁的四大明王比較精美。最左是降三世明王?? ![]() (圖源:Acot一杯茶) 與永安寺降三世明王比較: ![]() ![]() 其次是甘露軍吒利明王,又名軍荼利明王,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 ![]() (圖源:Acot一杯茶) 與永安寺甘露軍吒利明王比較: ![]() ![]() 還記得第一篇提到永安寺撕破臉的明星文物馬首明王嗎?我們又看見它了?? ![]() 小孩:“別看我,我是新的。看我背景墻。” ![]() 觀音頭上有阿彌陀佛的化現(xiàn),馬首明王頭上有觀世音的化現(xiàn)。感覺如此化現(xiàn)下去容易堆棧溢出。(圖源:Acot一杯茶) 與永安寺馬首明王比較: ![]() ![]() 大力明王,釋迦或阿彌陀佛化身,發(fā)中化現(xiàn)佛頭及騎牛是其特征?? ![]() (圖源:老劉向前看) 與永安寺大力明王比較: ![]() ![]() 西配殿為二郎廟三間,繪清代封神演義壁畫,剝蝕較為嚴重。雖然沒有質(zhì)子肌肉男天團,但也可以看看: “女媧娘收伏袁洪”?? ![]() “子牙傳令斬袁洪”?? ![]() “子牙空用八卦陣”?? ![]() 殿內(nèi)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碑記,記錄了幾個村因為水渠灌溉引發(fā)的官司:?? ![]() 看得差不多了,回到后院,我們看到有兩個大哥在東配殿頂砍伐樹枝。一問,原來是前兩天華北地區(qū)的大雨吹壞了院里大樹,砸了東配殿的正脊。 ![]() 社牛喬老看到他們在東配殿架了個梯子,就問能不能上來看看。得到同意后,我們開心地上了屋頂,近距離觀察大殿外檐鋪作。 ![]() ![]() ![]() ![]() 靠近了才發(fā)現(xiàn):大木結(jié)構(gòu)是真的大啊! 不看不要緊,一看問題就來了! 在《繁峙境內(nèi)的三圣寺》中,作者李有成描述柱頭鋪作為“單抄單下昂”。乍一看昂的下皮一條直線斜過去,好像真是個下昂。但我們貼近了才發(fā)現(xiàn),這個昂嘴被壓在耍頭下面,根本沒有挑斡! 這實在是個低級錯誤!哪怕沒這樣湊近,看一下內(nèi)檐鋪作也知道不可能是下昂。那這會不會是一個插昂呢?我們仔細看華頭子,竟然是在昂側(cè)隱刻出來的! 這讓我非常欣喜,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隱刻的昂+華頭子。先列幾個《圖像中國建筑史》里的柱頭鋪作吧: ![]() 1、下昂挑斡,內(nèi)檐華拱向外出跳或作華頭子(唐·佛光寺東大殿,第二跳華拱為乳栿出頭); ![]() 2、下昂退化為插昂,失去挑斡功能。內(nèi)檐華拱伸出作華頭子(金·善化寺三圣殿); ![]() 3、融合成囫圇個兒的假昂,即明清昂嘴下彎的典型樣式(明·智化寺如來殿)。 脈絡(luò)是這么個脈絡(luò),但宋遼金時還有很多讓人眼前一黑的創(chuàng)意做法。如: ![]() 雙抄偷心五鋪作,昂側(cè)隱出華拱。彭明浩銳評:“這樣加工的假昂,與單純作拱所使用木料的截面大體一致,不需要準備特別的方材,但昂底微斜,也反映出當(dāng)時工匠對下昂形式的執(zhí)念?”笑死??(宋初·敦煌慈氏塔)(圖源:彭明浩《木材加工對古建筑構(gòu)件形制的影響》) ![]() ![]() 華拱伸出為直昂,刻出華頭子輪廓(北宋·晉祠圣母殿) ![]() 華拱伸出作假昂,另用木料接出昂嘴,隱刻雙瓣華頭子。(遼·善化寺山門)(圖源:彭明浩《木材加工對古建筑構(gòu)件形制的影響》) ![]() 看似外形一樣,實則各種拼接。托爾斯泰曰:“闊佬的斗拱都是相似的,窮人的斗拱各有各的窮法。”(遼·善化寺三圣殿)(圖源:彭明浩《木材加工對古建筑構(gòu)件形制的影響》) 這其中,完整隱刻出昂身的并不多。比如: ![]() ![]() 華拱承梁栿出頭,前端下方昂頭均單獨制作,接于梁頭之下,后方在梁身上隱刻出斜向上的昂身,模擬出下昂的形式(金·則天廟后殿)(圖源:彭明浩《木材加工對古建筑構(gòu)件形制的影響》) ![]() ![]() 柱頭與補間鋪作昂頭均平出,昂底皮上卷,昂尖上翹,在昂頭與拱身間隱刻單瓣華頭子和斜上的昂身?(北宋·萬榮稷王廟大殿)(圖源:彭明浩《木材加工對古建筑構(gòu)件形制的影響》) 從隱刻處理來看,三圣殿與稷王廟大殿柱頭鋪作最為類似,但它還單獨隱刻了雙瓣華頭子。這是目前我所知的僅有案例,可以作為插昂向假昂過渡的一個補充。用彭明浩的話說:“反映出當(dāng)時工匠對下昂形式的執(zhí)念。”?? ![]() 山面的柱頭鋪作,這里就很明顯看出昂的隱刻了。 不知道三圣殿的案例有沒有人研究過,但這確實是我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所以非常開心。咱學(xué)習(xí)為了啥,不就是圖個開心么! 您看,這就是實地考察的重要性,如果光看圖紙或su模型,這些令人驚喜的細節(jié)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 ![]() 靠近可看到柱頭鋪作平盤斗上的角神或?qū)毱恳讶笔А?/p> ![]() 這下子算是看完了,收獲頗豐。與看守了14年的文保員大叔合了影: ![]() 大叔住的東跨院原來是禪房。他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掛在橫批窗上,等于當(dāng)成一個匾了,笑死: ![]() 禪房墻角也有一個小神龕: ![]() 出來之后,又碰到在前院給我們講解吞口的大爺。他說沿口村原來叫冶口村(志書和三圣殿元代題記確實如此),是因為這里原來有什么礦來著,冶煉業(yè)發(fā)達;以及繁峙為啥叫繁峙,是因為五臺山大部分都在這邊,有山有寺,合起來是個“峙”,山多寺多,就叫繁峙了。 ![]() 這可能當(dāng)?shù)貍髡f,但外地人確實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誤解,即五臺山都在五臺縣境內(nèi)。其實五臺山南北分別在五臺縣和繁峙縣,其中南臺在五臺縣,西臺在繁峙縣,東北中三臺則在兩縣的交界處。倘若我們的目光放遠一點,在唐代以前,南北中三臺與今天的三臺不同,現(xiàn)在的中臺當(dāng)時叫南臺,現(xiàn)在的北臺當(dāng)時是中臺,當(dāng)時的北臺在今天的北臺之北,名大黃尖,亦稱古北臺。換句話說,唐代以前北西二臺均在繁峙縣,其余三臺為繁峙縣與五臺縣交界處,繁峙的重要性在五臺縣之上。 這么熱的天,大爺見我們聽得認真,看樣子還能講三個鐘頭。我們怕大爺沒講累我們先中暑了,又急著去下一站巖山寺,就謝過了大爺,趕緊上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