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本條文主要講過汗傷陽而表未解的證治。 (一)條文淺析 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 本處“太陽病”應是太陽中風證,誤用麻黃湯發汗,過汗傷陽致漏汗。 漏汗,即不可控制地出汗。因發汗太過,衛氣受損,失于開合所致。 2.“其人惡風” 在文章《傷寒論》第12條淺析中有言:服用桂枝湯,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現誤用麻黃湯發汗,汗漏不止,衛陽失于溫煦,加之風邪清揚開泄,故患者仍惡風。 3.“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由于大汗傷津,津液不足,又傷太陽膀胱之氣,氣化不利,故小便難。 《素問》言:“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現衛陽受損、津液大傷,不能溫養四肢、濡養筋脈,故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4.“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本病主要矛盾在“汗漏不止”,故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祛風,并加扶陽固表、能補少陰元陽之附子,使汗止住。 陽氣恢復,津液內守,小便難、四肢微急等癥便可緩解,待飲食水谷化生津液,便可“得小便利,必自愈” 5.注意要點 劉老強調,表陽虛的漏汗非用附子不可。 虛證的出汗可因于氣虛,也可因于陽虛。 針對氣虛的出汗,可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或保元湯益氣止汗;針對肺氣虛的出汗,可用黃芪止汗。 而陽虛的汗漏不止,此屬太陽的衛陽之氣不能固密津液,黃芪、小麥、龍骨、牡蠣之類皆不能勝任,非用附子不可,因為漏汗已經有了亡陽的跡象。 (二)張琪醫案 張某,自汗1 年余,尤在精神緊張時汗出不止。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經治不愈。初診頭面汗出如洗,遍身衣裳皆濕,頭眩,夜眠多夢紛擾,健忘,手厥冷,脈沉,舌淡苔白滑。 辨證為表虛不固,當固表祛風,遂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黃芪主治,連服八劑。 頭暈好轉,自汗依舊。張老思其手足厥冷、汗出淋漓不止,乃陽虛不能衛外,遂改用桂枝加附子湯增味主治。 處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10g、紅棗5枚、生姜10g、附子10g、煅龍骨20g、煅牡蠣20g、麻黃根15g、黨參15g、黃芪50g、五味子15g 二診服上方8劑,自汗、頭暈減少,全身較前有力,但仍有手腳厥冷、顫抖。三診服上方20劑,附子增至25g,已無汗出,手涼轉溫,寐安。 張老以桂枝湯為基礎,加附子扶陽固表,加龍骨、牡蠣安神助眠,加麻黃根、五味子止汗,加黨參、黃芪大補脾肺之氣。諸藥合用,共奏扶陽益氣,固表斂汗之效。 本例自汗,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治之罔效。 初診時,張老雖按表虛不固治之,效仍不顯,后據其汗出淋漓而手足逆冷的特點,認為衛陽虛為病之本。 《內經》言:“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衛陽不能固于外,則營陰不能守于內,故汗出淋漓不止。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虛不能養神柔筋,故神疲肢顫;清陽不能上奉于清空,故頭暈健忘。 “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傷及心神,故失眠多夢;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全身倦怠乏力。 以上病證皆由陽氣虛損所致,汗漏不止則更傷陽氣,故以桂枝加附子湯加減藥物治療,效果甚佳。 |
|
來自: 了然3z5ctoaa2w > 《待分類》